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折 定赋劝农安民生

洛阳皇宫德阳殿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几上,摊开的《洛阳农事册》与《全国赋税总目》泛着墨香。姜维身着青色朝服,取代了往日的鎏金战甲,身旁立着新任命的户部尚书张缉与司农卿陈泰——自刘禅定都洛阳后,朝堂官职重新厘定,昔日曹魏旧吏与蜀汉老臣各展所长,新政的第一步,便从关乎百姓生计的赋税与农耕开始。

“陛下昨日在朝会上叮嘱,‘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如今洛阳虽定,但各州郡历经战乱,百姓多有饥馑,赋税若定得苛刻,恐再失民心。”姜维指尖划过《全国赋税总目》上曹魏遗留的条目,眉头微蹙,“你们看,曹魏旧制中,‘算缗钱’按户征收,无论贫富皆缴三百钱,贫苦之家本就无余粮,还要凑钱完税,这便是昔日流民四起的根源之一。”

张缉捧着一卷泛黄的《颍川农事记》,躬身道:“将军所言极是。老臣在曹魏为官时,便知颍川、河东等地百姓,每年要缴纳‘亩租五斗’,遇上灾年还要加征‘义仓粮’,实则多被地方官吏私吞。如今归汉,当废除此类苛税,方能让百姓安心耕作。”

陈泰补充道:“不仅如此,洛阳周边的良田,有三成被曹魏旧勋与世家豪强占据,百姓只能佃耕,收获的粮食半数要缴租,自己却食不果腹。若不厘清田亩,即便免了苛税,百姓仍无田可种,劝农亦是空谈。”

姜维闻言,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大汉疆域图》前,手指从洛阳划向颍川、河东、关中:“我意分三步改革赋税与农耕:其一,定新赋——废除曹魏‘算缗钱’‘义仓粮’等苛捐,实行‘什一税’,即百姓每亩田收获十斗,仅缴一斗给官府,且灾年全免;其二,清田亩——派官员前往各州郡,丈量豪强侵占的良田,登记造册后,一半归还给原主百姓,一半保留给世家,但需按新赋缴纳租税,若豪强抗拒,以‘谋逆’论处;其三,劝农桑——官府向无粮种、无耕牛的农户发放粮种与耕牛,由里正登记,待秋收后偿还三成,其余七成作为朝廷补贴,同时在各州郡设立‘农稷官’,专门指导百姓改良农具、防治虫害。”

张缉与陈泰对视一眼,齐声应道:“将军此策兼顾民生与世家,既解百姓之急,又不激化与世家的矛盾,臣等愿全力推行!”

三日后,洛阳城朱雀大街张贴出《大汉新政·赋农令》,百姓围聚观看,识字的先生逐字念出,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欢呼。南城流民王二柱,去年被曹魏征去修城防,妻子饿死,儿子小豆子跟着他四处乞讨,如今听闻新赋仅缴什一,还能领粮种耕牛,当即拉着小豆子到里正处登记。

“里正大人,俺也想种地,俺有力气,能把地种好!”王二柱搓着满是老茧的手,声音发颤。里正笑着递给他一张《农户登记册》:“别急,按上面的格子填,姓名、籍贯、家里有几口人,填好后就能去府衙领三斗麦种,要是需要耕牛,再登记个‘借牛券’,秋收还三成粮食就行。”

小豆子拉着王二柱的衣角,小声问:“爹,咱们真的能有自己的地吗?”王二柱蹲下身,摸了摸儿子的头:“能,咱们不仅有地,还能吃上自己种的馒头,再也不用乞讨了。”

与此同时,河东卫氏府邸内,卫瓘看着手中的《清田册》,脸色沉了下来。卫氏在河东有良田两千亩,其中八百亩是早年强占百姓的,如今新政要清退四百亩还给百姓,他心中颇有不满,便召集族中长老商议。

“姜维这是明着削我们世家的地!”卫氏大长老拍着桌子,“咱们卫氏为蜀汉捐粮捐物,如今却要我们还地,这口气咽不下!”

卫瓘却摇了摇头,拿起《赋农令》仔细翻看:“长老息怒,你看这新赋,咱们保留的一千六百亩田,只缴什一税,比曹魏时的‘亩租五斗’少了一半还多。而且姜维说了,世家子弟可入太学读书,毕业后能入朝为官,咱们卫氏若抗拒清田,不仅会失去当官的机会,还可能被安上‘谋逆’的罪名,得不偿失。”

族中另一位长老沉吟道:“那四百亩地,本就是咱们强占的,如今还给百姓,还能落个‘仁善’的名声,让百姓对咱们卫氏多些好感,日后族中子弟为官,也能得到百姓支持。”

卫瓘点头:“正是如此。明日我便亲自去府衙,按《清田册》清退良田,再捐两百石粮种给周边农户,既遵新政,又显世家担当。”

不出半月,洛阳周边各州郡的清田与劝农工作便顺利推进。张缉率领户部官员巡查颍川时,见农户们在农稷官的指导下翻耕土地,田埂上堆放着新领的粮种,孩童们在田边追逐嬉戏,不由感慨道:“昔日曹魏治下,颍川千里无鸡鸣,如今不过半月,便有了生机,姜将军的新政,真是救民于水火啊!”

陈泰则在河东看到,卫氏清退的良田被分给了三十多户流民,农户们自发在田边立了一块“卫氏还田碑”,虽无过多修饰,却满是百姓的感激。他将此事禀报给姜维,姜维笑道:“世家与百姓本非对立,只要让他们看到新政的好处,他们自然会支持。待秋收之后,百姓有了存粮,各州郡安定,咱们便有精力筹备南征东吴了。”

这日傍晚,姜维在铜驼街巡查,见商铺里的粮食逐渐充足,价格也比月初降了三成,百姓们提着粮袋走出商铺,脸上满是笑容。他走到一家馒头铺前,店主见是姜维,连忙递上一个热乎的馒头:“姜将军,您尝尝,这是用新磨的麦粉做的,比以前的好吃多了!”

姜维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麦香四溢。他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孩童的笑声、商贩的吆喝声,心中明白,新政的根基已在洛阳扎下,而这,正是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最大底气。

第二折 整饬吏治明法度

洛阳府衙的议事厅内,气氛肃穆。二十余名各州郡的刺史、太守齐聚一堂,案前都摆着一本《大汉吏治律》,封面上的“清正廉明”四个大字,在烛火下格外醒目。姜维坐在主位,身旁是御史大夫诸葛瞻——诸葛瞻自成都随刘禅迁都洛阳后,便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专司监察百官,此次整饬吏治,便是由他与姜维共同主持。

“诸位皆是大汉的地方父母官,掌一方民生、军政,若官吏贪腐、执法不公,百姓便会怨声载道,新政也难以推行。”姜维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昨日御史台接到举报,豫州刺史刘达,在清田时收受豪强贿赂,将两百亩良田私自判给豪强,却让十户流民无田可种;还有荆州太守王谦,借发放粮种之机,克扣三成,中饱私囊。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将这两人依法处置,以儆效尤。”

话音刚落,两名侍卫押着刘达与王谦走进议事厅,两人浑身颤抖,跪地求饶:“姜将军、诸葛大人,求您饶了我们这一次,我们再也不敢了!”

诸葛瞻拿起案上的举报信与证据,沉声道:“刘达,你收受豪强黄金五十两,有书信为证;王谦,你克扣粮种三百石,有农户的口供与府衙的账簿为凭,证据确凿,还敢狡辩?”

刘达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王谦则趴在地上,不停地磕头,额头渗出血来。姜维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缓缓道:“昔日诸葛亮丞相在时,曾立下‘为官贪腐者,斩无赦’的规矩,如今大汉复兴,更需坚守此法。传我命令,将刘达、王谦押至朱雀大街,当众斩首,其家产抄没,分给受害百姓!”

侍卫应声上前,押着两人向外走去。议事厅内的官员们无不凛然,不少人悄悄攥紧了手,心中暗忖:日后为官,绝不敢贪腐半分。

处置完刘达与王谦,姜维回到主位,翻开《大汉吏治律》:“接下来,我们要确立‘三查三报’制度,规范官吏行为。其一,查贪腐,每月由御史台派官员巡查各州郡,核查府衙账簿,若发现贪腐迹象,立即上报;其二,查政绩,每季度考核地方官劝农、治水、治安等政绩,政绩优异者提拔,平庸者降职,无能者罢免;其三,查民情,每年由地方官收集百姓对官府的意见,汇总后上报朝廷,若百姓对某官员不满者超过半数,立即调查处置。”

诸葛瞻补充道:“除了‘三查三报’,朝廷还会在各州郡设立‘鸣冤鼓’,百姓若有冤情,可直接击鼓申诉,地方官必须在三日内受理,若推诿拖延,将按《吏治律》严惩。此外,所有新上任的官员,都要在府衙前立下‘廉政誓约’,公开承诺不贪腐、不徇私,接受百姓监督。”

冀州刺史赵昂起身拱手:“将军与大人所定制度,既严明又周全,臣回去后定当严格执行,绝不让贪腐之风在冀州蔓延。”

“不仅要执行,还要以身作则。”姜维看着赵昂,“你在冀州任上,曾在曹魏时抵御过鲜卑入侵,有勇有谋,如今归汉,更要守住为官的本心。若冀州吏治清明,百姓安定,朝廷定会对你委以重任。”

赵昂重重点头:“臣定不负将军所望!”

会后,各州郡官员陆续返回属地,开始推行“三查三报”制度。诸葛瞻率领御史台官员,先从洛阳周边的河南郡、荥阳郡开始巡查。在河南郡府衙,他仔细核对清田账簿,发现里正李忠将一块肥沃的水田判给了自己的侄子,却把一块贫瘠的旱地分给了流民张老栓。

诸葛瞻当即传召李忠,李忠起初还想狡辩,说水田是侄子“早就租种的”,但在诸葛瞻拿出的《田亩登记册》与张老栓的证词面前,最终低头认罪。诸葛瞻按《吏治律》,将李忠杖责三十,罢免官职,水田还给张老栓,并命河南太守向张老栓赔礼道歉。

张老栓拿到水田的地契时,老泪纵横:“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有一块好水田,大汉的官,真是为百姓做主啊!”

此事很快传遍河南郡,百姓们见朝廷真的为他们做主,对新政的信任又多了几分。而那些原本心存侥幸的官员,也纷纷收敛了心思,专心处理政务。

一个月后,姜维收到各州郡上报的吏治情况:除了刘达、王谦外,仅有三名县令因轻微贪腐被降职,其余官员皆能遵守《吏治律》,劝农、治水等工作也顺利推进。诸葛瞻拿着统计册,对姜维说:“如今吏治清明,百姓对朝廷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上个月各州郡主动报名参军的青年,就有两万余人,这便是吏治清明带来的成效。”

姜维看着统计册上的数字,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吏治是国之根本,根基稳了,后续的南征东吴、统一全国,才会有坚实的后盾。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持续巡查监督,确保吏治清明的风气能一直保持下去。”

这日,洛阳城的“鸣冤鼓”第一次被敲响。击鼓的是洛阳县民刘三,他的女儿被洛阳县尉的儿子强抢回家,县尉却包庇儿子,不肯受理。姜维得知后,亲自审理此案,查明情况后,将县尉的儿子杖责五十,判给刘三赔偿白银百两,县尉则因包庇被罢免官职。

刘三拉着女儿跪在姜维面前,连连磕头:“多谢姜将军为小民做主,您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姜维扶起刘三,温声道:“这是我身为大汉臣子,应做的事。日后若再有冤情,尽管击鼓,朝廷定会为你们做主。”

夕阳下,刘三带着女儿走出府衙,街上的百姓围上来,听他讲述事情的经过,纷纷称赞朝廷法度严明。而在府衙内,姜维看着窗外的夕阳,心中坚定:只要吏治清明,法度公正,大汉定能凝聚民心,早日平定东吴,完成统一大业。

第三折 练兵造船备南征

洛阳城外的洛水北岸,新开辟的造船厂内,木屑纷飞,工匠们挥舞着斧头、刨子,忙碌地打造战船。岸边的空地上,堆放着从荆州运来的楠木、从益州运来的桐油,数十名工匠围着一艘刚完工的“楼船”,正在安装连弩与投石机。姜维身着玄色战袍,与水军都督吴班一同查看战船的进度。

“吴都督,这‘楼船’能容纳多少士兵?行驶速度如何?”姜维指着楼船,问道。吴班是蜀汉老将,早年跟随刘备征战,擅长水战,此次被刘禅任命为水军都督,负责打造战船与训练水军。

吴班拱手答道:“回将军,这艘楼船高五层,可容纳三百名士兵,甲板上能架设八架连弩、两台投石机,船底用楠木打造,外涂三层桐油,防水耐用。在静水中行驶,每日可航行八十里,若顺流而下,速度还能更快。不过,目前造船厂每月只能造出三艘楼船,想要组建一支能与东吴抗衡的水军,至少还需要半年时间。”

姜维点点头,走到一艘较小的“快船”旁,快船体型狭长,船身轻便,船头装有锋利的铁撞角。“这快船主要用于突袭吧?”他问道。

“正是。”吴班笑着说,“快船速度快,每日可航行一百二十里,适合突袭敌军粮道、骚扰敌军战船。我们计划打造五十艘快船,配合楼船作战,届时在长江上,定能与东吴水军一较高下。”

姜维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又问道:“水军士兵的训练情况如何?目前有多少人?”

“目前水军有一万五千人,其中五千人是原来蜀汉的水军旧部,熟悉水战,另外一万人是新招募的士兵,大多是洛水、黄河沿岸的渔民,熟悉水性,但缺乏作战经验。”吴班有些担忧地说,“新士兵的训练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战船配合、连弩使用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此事我已有安排。”姜维从怀中取出一份《水军训练策》,递给吴班,“你看,我将水军训练分为三步:第一步,基础训练,让新士兵熟悉战船操作、水性适应,为期一个月;第二步,战术训练,演练战船编队、连弩射击、投石机使用,为期两个月;第三步,协同训练,与陆军配合演练登陆作战、水陆夹击战术,为期三个月。这样半年后,水军便能具备作战能力。”

吴班接过《水军训练策》,仔细翻看,连连点头:“将军的训练策既详细又实用,臣回去后定当严格执行。不过,训练需要大量的粮草与箭矢,目前府库中的箭矢仅够支撑三个月,还需朝廷补充。”

“粮草与箭矢的事,我会与司农卿陈泰、工部尚书马钧商议,确保供应充足。”姜维拍了拍吴班的肩膀,“水军是南征东吴的关键,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务必用心打造战船、训练士兵,不可有丝毫懈怠。”

吴班郑重道:“臣定不负将军与陛下所托!”

离开造船厂,姜维又前往洛阳西郊的陆军训练场。此时,五万陆军正在进行协同训练:西羌骑兵在前方冲锋,弓弩兵在后方射击掩护,步兵则手持盾牌与长枪,组成方阵跟进,模拟突破东吴的陆地防线。廖化与阿狼首领正在场边指挥,见姜维到来,连忙上前迎接。

“将军,您来得正好,我们正在演练‘步骑弓协同战术’,您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廖化说道。

姜维看着场中的训练,点头道:“战术配合得不错,但骑兵冲锋的速度还能再快些,弓弩兵的射击频率也需提高。东吴陆军擅长使用‘铁车阵’,防御坚固,我们的骑兵若不能快速突破,很容易被铁车阵阻挡,届时弓弩兵与步兵也难以跟进。”

阿狼首领闻言,立即下令:“传我命令,骑兵队加快冲锋速度,弓弩兵缩短装箭时间,再演练一次!”

号角声响起,西羌骑兵们双腿夹紧马腹,手中的弯刀挥舞,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弓弩兵们熟练地装箭、拉弓、射击,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模拟的“敌军阵地”;步兵方阵则紧跟骑兵,迅速突破“防线”。

姜维看着场中的景象,满意地点头:“不错,这样改进后,战术威力提升了不少。不过,东吴还有一支精锐的‘解烦兵’,是孙权专门组建的亲卫部队,擅长近身格斗与阵地防守,日后南下作战,必然会遭遇这支劲旅,我们还需针对性训练。”姜维指着训练场东侧的木人阵,“我已让人按解烦兵的装备与阵型,搭建了‘模拟敌阵’,接下来你们要让步兵与骑兵配合,演练如何突破这种密集防守阵形。”

廖化顺着姜维的手指望去,只见木人阵中,“士兵”手持长戟与盾牌,两两一组形成防御单元,间隙仅容一人通过,确实与传闻中解烦兵的“鱼鳞阵”极为相似。“将军考虑得如此周全,末将这就安排部队演练破阵之法。”他拱手应道,随即转身对身边的副将下令,让步兵营与骑兵营各派千人,即刻展开破阵训练。

阿狼首领摩挲着腰间的弯刀,眼中闪过好胜之色:“解烦兵再厉害,也挡不住我们西羌骑兵的冲锋!下次演练,我亲自率领骑兵队破阵,定能一举冲散他们的阵型。”

姜维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阿狼首领的勇猛,我自然信得过。但战场之上,光有勇猛不够,还需讲究策略。你可让骑兵队分为两队,一队正面佯攻吸引注意力,另一队从侧翼寻找阵形间隙突破,再配合步兵从正面强攻,如此内外夹击,才能更快破阵。”

阿狼首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将军说得对!之前我只想着正面冲锋,倒忽略了侧翼突袭。今日便按将军的法子演练,定能找到破阵的诀窍。”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陈默率领一队骑兵疾驰而来,到了近前翻身下马:“将军,刚接到荆州探子回报,东吴大将陆抗已在荆州沿江增设了二十座烽火台,还调遣了三万水军驻守江陵,看样子是在防备我们南征。”

姜维闻言,眉头微蹙,随即又舒展开来:“陆抗是东吴名将,有他驻守荆州,确实会给我们南征增加难度。不过,这也正好让我们有更多时间练兵造船,待我军准备充分,再南下不迟。陈默,你继续派人密切监视东吴的动向,尤其是陆抗的兵力部署与粮草运输路线,有任何消息,立即禀报。”

“末将遵命!”陈默拱手应下,转身又率领骑兵离去。

姜维看着训练场中忙碌的士兵,心中暗道:南征东吴,绝非易事,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不仅要练强陆军、打造战船,还需摸清敌军虚实,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才能确保一战必胜。

接下来的日子里,洛阳城外的练兵场与造船厂始终一片繁忙。陆军每日演练冲锋、破阵、协同作战,士兵们的技艺日渐娴熟;水军则在洛水中演练战船编队、连弩射击、登陆作战,从最初的混乱不堪,逐渐变得井然有序;造船厂的工匠们更是日夜赶工,每月打造的楼船从三艘增加到五艘,快船也陆续完工,到了第四个月末,已有二十艘楼船、三十艘快船下水,水军规模也扩充到了两万人。

这日,姜维与刘禅、诸葛瞻一同前往洛水岸边,视察水军演练。只见洛水之上,二十艘楼船排成“一字长蛇阵”,船头的连弩不断向岸边的靶位射击,箭矢精准命中目标;三十艘快船则围绕楼船,灵活穿梭,模拟拦截敌军战船;水军士兵们在船上身手矫健,有的操控连弩,有的挥舞长戈,有的则准备登陆作战,整个演练过程井然有序,气势恢宏。

刘禅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叹道:“姜维,短短四个月,水军便能有如此成效,真是辛苦你了!有这样一支精锐水军,再加上勇猛的陆军,南征东吴,定能旗开得胜!”

姜维拱手道:“陛下谬赞!这并非臣一人之功,而是全体将士与工匠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水军虽已有一定战力,但与东吴水军相比,仍有差距,还需继续训练与打造战船,待时机成熟,再奏请陛下下令南征。”

诸葛瞻也点头道:“陛下,姜将军所言极是。东吴经营长江防线多年,水军实力雄厚,不可贸然进攻。我们应继续积蓄力量,同时派人联络东吴内部对孙权不满的势力,寻找内应,待内外夹击,方能一举攻克东吴。”

刘禅闻言,沉吟片刻:“你们说得有道理,那就按你们的计划行事,务必做好万全准备,切勿急躁。”

视察结束后,姜维回到府衙,立即召集吴班、廖化、陈默等人,商议下一步的练兵与造船计划。“如今水军已有两万人,战船五十艘,但还不够。”姜维指着案上的《南征作战计划》,“我计划在半年内,将水军扩充到三万人,战船增加到一百艘,其中楼船五十艘、快船五十艘,同时让陆军与水军进行更多的协同演练,确保南下后能水陆并进,快速突破东吴的防线。”

吴班拱手道:“将军放心,造船厂已招募了更多工匠,下月起每月可打造八艘战船,半年内定能完成五十艘楼船、五十艘快船的目标。水军训练也会加强,尤其是登陆作战与协同作战的训练,确保能与陆军配合默契。”

廖化也说道:“陆军这边,我们已熟练掌握了突破解烦兵鱼鳞阵的方法,接下来会加强山地作战与水网地带作战的训练,毕竟东吴多江河湖泊,山地也不少,提前适应地形,才能减少伤亡。”

姜维点头道:“好!你们要尽快推进计划,不可有丝毫懈怠。陈默,你继续加强对东吴的侦察,尤其是陆抗的动向与东吴的粮草储备情况,这些信息对我们制定南征计划至关重要。”

“末将明白!”陈默应道。

夜色渐深,府衙内的烛火依旧明亮。姜维看着案上的《南征作战计划》,手指在地图上从洛阳划向荆州、建康,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南征东吴的道路必然充满艰辛,但为了兴复汉室、统一全国,他必须勇往直前,带领将士们攻克一切难关,让大汉的旗帜飘扬在东吴的每一寸土地上。

第四折 联羌固边御外敌

洛阳城以西三百里,便是西羌部落的聚居地。自阿狼首领率西羌骑兵归附蜀汉后,西羌与蜀汉便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西羌骑兵也成为蜀汉陆军中的一支精锐力量。但近日,姜维接到探子回报,北方的鲜卑部落蠢蠢欲动,多次袭扰西羌边境,掠夺牛羊与人口,西羌部落虽奋力抵抗,却因兵力不足,损失惨重,阿狼首领的弟弟阿虎也在一次抵抗中受伤。

得知此事后,姜维立即召集诸葛瞻、廖化商议对策。“西羌是我们的盟友,若鲜卑攻占西羌,不仅会失去一支精锐骑兵,还会让蜀汉的西北边境暴露在鲜卑的威胁之下,南征东吴时也会后顾之忧。”姜维面色凝重地说,“我意亲自率军前往西羌,协助阿狼首领抵御鲜卑,同时巩固与西羌的联盟,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全。”

诸葛瞻点头赞同:“将军所言极是。西羌的稳定对蜀汉至关重要,必须尽快出兵援助。不过,如今南征东吴的准备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将军若离开洛阳,练兵造船的事宜恐会受到影响。”

“此事我已有安排。”姜维说道,“我离开期间,练兵事宜由廖将军负责,造船事宜由吴都督负责,吏治与民生则由诸葛大人与张缉、陈泰等人负责,你们各司其职,定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我率领五千骑兵前往西羌,速去速回,不会耽误南征的准备工作。”

廖化拱手道:“将军放心,末将定能管好练兵事宜,绝不让训练进度落后。”

诸葛瞻也说道:“吏治与民生方面,我会与张缉、陈泰等人密切配合,确保新政顺利推行,为将军稳定后方。”

商议既定,姜维即刻挑选了五千精锐骑兵,其中包括两千西羌骑兵,由阿狼首领的副将率领,一同前往西羌。次日清晨,姜维率领骑兵队从洛阳出发,向西疾驰而去。

西羌部落的聚居地位于祁连山脚下,这里水草丰美,是西羌人的家园。但此时,边境地带却一片狼藉,村庄被烧毁,牛羊被掠夺,受伤的西羌人躺在帐篷里,脸上满是痛苦与愤怒。阿狼首领正率领剩余的西羌骑兵在边境巡逻,见姜维率领骑兵队到来,连忙上前迎接。

“姜将军,您可来了!鲜卑人太可恶了,短短半个月,就袭扰了我们五个部落,掠夺了上万头牛羊,还杀了我们不少族人,我弟弟阿虎也被他们砍伤了,现在还躺在帐篷里昏迷不醒。”阿狼首领眼眶通红,声音中充满了悲愤。

姜维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阿狼首领,你先别急,我这次带来了五千骑兵,还有不少药材与粮食,一定能帮你们击退鲜卑人,夺回被掠夺的牛羊与人口。你先带我去看看阿虎,再详细说说鲜卑人的情况。”

阿狼首领点点头,带着姜维来到一座帐篷前。帐篷内,阿虎躺在床上,胸口缠着厚厚的纱布,脸色苍白,气息微弱。随军的军医立即上前为阿虎检查伤口,随后说道:“将军,阿虎首领的伤口虽深,但未伤及要害,只是失血过多,我这就为他敷上止血疗伤的药材,再给他喝些补气血的汤药,不出半月,便能醒来。”

姜维松了口气,对阿狼首领说:“你放心,阿虎会没事的。现在你跟我说说鲜卑人的情况,他们有多少人?首领是谁?主要在哪些地方活动?”

阿狼首领答道:“这次袭扰我们的是鲜卑拓跋部,首领叫拓跋力微,为人凶残狡诈,手下有三万骑兵,主要在我们西羌与鲜卑交界的阴山一带活动。他们行踪不定,每次袭扰后便迅速撤离,我们很难找到他们的主力。”

姜维沉思片刻,说道:“拓跋力微有三万骑兵,我们只有五千骑兵,硬拼肯定不行。不过,他们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必然困难,而且他们不熟悉西羌的地形,我们可以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他们的主力。”

阿狼首领眼前一亮:“将军有何妙计?我听您的!”

“你先派人去阴山一带散布消息,就说西羌部落因屡遭袭扰,兵力空虚,牛羊都集中在阳川谷,引诱拓跋力微前来掠夺。”姜维指着地图上的阳川谷,“阳川谷两侧是高山,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我们可以在谷内埋下伏兵,待拓跋力微的骑兵进入谷中,再封锁谷口,从两侧山上发起攻击,定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阿狼首领连连点头:“此计甚妙!阳川谷是我们西羌的地盘,我们熟悉那里的地形,埋伏兵、设陷阱都方便,拓跋力微肯定想不到我们会在那里设伏。”

随后,阿狼首领立即派人去阴山一带散布消息,同时组织西羌部落的青壮,与姜维带来的骑兵一同前往阳川谷设伏。他们在谷内挖掘陷阱,埋下尖刺,在两侧山上布置弓弩手,还准备了大量的滚石与火把,只待拓跋力微上钩。

三日后,探子回报,拓跋力微果然率领两万骑兵向阳川谷进发,看样子是相信了消息,前来掠夺牛羊。姜维与阿狼首领立即率军进入埋伏地点,等待敌军到来。

正午时分,拓跋力微的骑兵队浩浩荡荡地进入了阳川谷。他们看到谷内果然有不少牛羊,还有一些西羌人“惊慌失措”地逃跑,以为西羌兵力空虚,放松了警惕,加速向谷内推进。

待两万骑兵全部进入谷中,姜维一声令下:“动手!”

两侧山上顿时响起震天的呐喊声,弓弩手们纷纷射箭,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敌军;滚石与火把从山上滚落,砸向敌军骑兵,不少士兵被砸中,马匹受惊,四处乱窜;谷口的士兵则迅速封锁通道,防止敌军逃跑。

拓跋力微见状,大惊失色,知道中了埋伏,连忙下令撤军。但此时谷内混乱不堪,骑兵们相互冲撞,根本无法有序撤离。姜维与阿狼首领率领骑兵从两侧山上冲下,与敌军展开激战。

西羌骑兵熟悉地形,作战勇猛;蜀汉骑兵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拓跋力微的骑兵虽人数众多,但在埋伏与夹击之下,很快便溃不成军。拓跋力微见大势已去,率领少数亲信拼死突围,却被阿狼首领拦住。

“拓跋力微,你屡次袭扰我们西羌,今日便是你的死期!”阿狼首领怒吼一声,挥舞着弯刀向拓跋力微冲去。两人交战十几个回合,拓跋力微渐渐体力不支,被阿狼首领一刀砍中肩膀,跌落马下,被蜀汉士兵生擒活捉。

残余的鲜卑骑兵见首领被俘,纷纷放下武器投降。阳川谷之战,蜀汉与西羌联军大获全胜,歼灭鲜卑骑兵五千余人,俘虏一万余人,缴获战马两万余匹,牛羊三万余头,不仅为西羌报了仇,还夺回了之前被掠夺的财产。

战后,姜维将俘虏的鲜卑士兵交给阿狼首领处置,阿狼首领本想将他们全部处死,却被姜维拦住。“阿狼首领,杀了他们固然能解恨,但却会让鲜卑其他部落与我们结下更深的仇恨,日后恐会不断袭扰边境。不如将他们释放,让他们回去告诉其他鲜卑部落,蜀汉与西羌联盟,不好惹,若再敢来犯,定让他们有来无回。同时,我们还可以与鲜卑一些友好的部落建立联系,互通有无,共同抵御拓跋部的残余势力,这样才能长久地保障西北边境的安全。”

阿狼首领恍然大悟:“将军考虑得长远,是我太过冲动了。就按将军说的做,释放俘虏,与友好的鲜卑部落建立联系。”

随后,阿狼首领释放了被俘的鲜卑士兵,还送给他们一些粮食与药品,让他们带回部落。这些士兵回去后,将阳川谷之战的经过与姜维的仁慈传遍了鲜卑各部落,不少部落都对蜀汉产生了好感,纷纷派使者前来西羌,与蜀汉和西羌建立友好关系。

解决了鲜卑的威胁后,姜维又与阿狼首领商议,在西羌与鲜卑交界的地带修建了十座堡垒,派驻士兵驻守,同时开通了西羌与蜀汉的贸易通道,让西羌的牛羊、皮毛等特产运往蜀汉,蜀汉则向西羌提供粮食、布匹、铁器等物资,双方互利共赢,联盟更加牢固。

半个月后,阿虎终于醒来,得知姜维帮西羌击退了鲜卑,还巩固了与蜀汉的联盟,激动地对姜维说:“姜将军,您不仅是蜀汉的英雄,也是我们西羌的恩人!日后西羌骑兵定会永远追随您,为兴复汉室、统一全国效力!”

姜维笑着说:“我们是盟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如今西北边境已稳,我也该回洛阳了,南征东吴的准备工作还在等着我。”

阿狼首领与阿虎率领西羌部落的族人,一直将姜维送到西羌边境。离别时,阿狼首领紧紧握着姜维的手:“姜将军,一路保重!若有需要,只需派人送信,西羌骑兵即刻便到!”

姜维点点头,率领骑兵队转身向洛阳疾驰而去。他知道,解决了西北边境的隐患,巩固了与西羌的联盟,蜀汉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准备南征东吴,兴复汉室的大业,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五折 新政初成待南征

深秋的洛阳,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经过近一年的推行,姜维主导的新政已在全国范围内初见成效:赋税改革让百姓负担大减,农户们辛勤耕作,秋收时粮仓满溢;吏治整顿让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官员们廉洁奉公,百姓怨声渐息;练兵造船进展顺利,陆军勇猛善战,水军初具规模;西北边境稳固,与西羌的联盟日益紧密,再无外患之忧。

这日,洛阳皇宫德阳殿内,刘禅召集文武百官,举行朝会,商议南征东吴之事。殿内气氛庄重,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都集中在刘禅与站在殿前的姜维身上。

刘禅看着殿下文武百官,缓缓说道:“自定都洛阳以来,在姜维将军与诸位大臣的辅佐下,新政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日益精锐,西北边境稳固,如今正是南征东吴、统一全国的大好时机。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商议南征的具体事宜,不知诸位有何看法?”

户部尚书张缉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经过近一年的劝农与赋税改革,全国粮食丰收,府库中储存的粮草已足够支撑十万大军三年之用,南征的粮草供应不成问题。”

工部尚书马钧也说道:“陛下,造船厂已打造楼船五十艘、快船五十艘,水军规模达到三万人,且训练有素,具备了在长江作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改良了攻城器械,新打造的投石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能为陆军攻城提供有力支持。”

御史大夫诸葛瞻补充道:“陛下,如今吏治清明,地方官皆能尽心尽责,全国局势稳定,即便大军南征,后方也不会出现动荡。而且,我们已派人联络了东吴内部对孙权不满的将领,其中东吴车骑将军朱绩已暗中表示,若我军南下,他愿作为内应,协助我军攻克江陵。”

刘禅闻言,心中大喜,看向姜维:“姜维,粮草充足,军队精锐,后方稳固,还有内应相助,南征之事,你看何时可以启程?”

姜维上前一步,手持早已拟好的《南征方略》,躬身奏道:“陛下,如今万事俱备,南征时机已至。臣建议分三路进军,水陆并进,一举突破东吴防线。”

他展开方略,指尖落在地图上,声音清晰有力:“第一路,由臣亲率三万陆军,从荆州北上,直取江陵——朱绩已愿为内应,届时可里应外合,快速攻克这座东吴重镇;第二路,由吴班都督率领三万水军,乘坐楼船与快船,从武昌顺流而下,牵制东吴水军主力,确保陆军侧翼安全;第三路,由廖化将军率领两万陆军,从庐江出兵,进攻皖城,分散东吴兵力,为中路大军减轻压力。三路大军约定日期,同时发起进攻,让东吴首尾不能相顾。”

殿内百官闻言,纷纷点头赞同。骠骑将军廖化出列拱手:“末将愿率军出征,定不辱使命,攻克皖城,为南征大军开路!”吴班也起身应道:“水军已整装待发,只需陛下一声令下,便可即刻启程,与东吴水军一决高下!”

刘禅看着众将士气高昂,心中愈发坚定,正欲下令,却见光禄大夫谯周缓步出列,神色凝重地说:“陛下,南征之事不可操之过急。东吴经营长江数十年,水军实力雄厚,且陆抗、丁奉等名将尚在,若我军贸然进攻,恐遭重创。不如再休养生息一年,待国力更盛,再图南征不迟。”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不少老臣虽认同南征,但也担心东吴的实力,纷纷看向姜维,等待他的回应。

姜维从容上前,对谯周道:“谯大夫所言,并非无道理,但臣有三点理由,认为此时南征最为适宜。其一,如今新政初成,百姓归心,士气正盛,若拖延一年,将士锐气恐会消磨;其二,朱绩愿为内应,此乃千载难逢之机,若消息泄露,东吴定会严加防范,再难有此良机;其三,曹魏残余势力已除,西北边境稳固,我军无后顾之忧,可全力南下,而东吴内部却因孙权晚年多疑,君臣离心,正是虚弱之时。此时进攻,方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诸葛瞻也上前附和:“姜将军所言极是。臣近日接到探子回报,孙权因担心朱绩兵权过重,已暗中派人监视他,若再拖延,朱绩恐有性命之忧,届时我们将失去重要内应。而且,我军粮草充足,军队精锐,足以应对东吴的挑战。”

谯周闻言,沉默片刻,拱手道:“将军考虑周全,臣知错了,愿支持南征大计。”

刘禅见百官意见统一,当即拍案道:“好!便依姜维之计,择定三日后,三路大军同时启程,南征东吴!”

朝会结束后,姜维立即前往各营,督促将士们做好出征准备。洛阳城外的军营内,士兵们忙着收拾行装、检查武器,西羌骑兵们擦拭着弯刀与弓箭,水军将士们则在洛水岸边检修战船,整个军营一片繁忙,却秩序井然。

这日傍晚,姜维来到铜驼街,想再看看这座他亲手安定的城池。街上灯火通明,商贩们吆喝着叫卖,百姓们提着刚买的货物,脸上满是笑容。他走到之前那家馒头铺前,店主见是他,连忙递上两个热乎的馒头:“姜将军,听说您要率军南征东吴了?您放心去打仗,我们在洛阳好好种地,为大军提供粮草!”

旁边的百姓们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姜将军,一定要打赢东吴,统一全国啊!”“我们等着您凯旋的消息!”“将军多保重,我们会为您祈祷的!”

姜维接过馒头,心中暖流涌动,他向百姓们拱手道:“多谢诸位乡亲!我姜维定不负陛下嘱托,不负百姓期望,早日平定东吴,统一全国,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回到府衙,姜维将《南征方略》再次仔细核对一遍,确认没有遗漏后,又提笔给远在西羌的阿狼首领写了一封信,告知他南征的消息,若西北边境有异动,可随时率军支援。

夜深了,府衙内的烛火依旧明亮。姜维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思绪万千。从天水归汉,到跟随诸葛亮北伐,再到如今率领大军南征东吴,他走过了无数风雨,心中的“兴复汉室”之志从未动摇。如今,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必然充满艰险,但他已做好了准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带领将士们勇往直前。

三日后,洛阳城外的校场上,十万大军列阵整齐,甲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刘禅亲自前来为大军送行,他走到姜维面前,将一把镶嵌着宝石的长剑递给姜维:“姜维,这把‘镇国剑’赐予你,祝你率军南征,旗开得胜,早日平定东吴,统一全国!”

姜维接过长剑,单膝跪地:“臣姜维,定不负陛下重托,不破东吴,誓不还朝!”

随后,刘禅登上高台,高声道:“将士们!今日你们率军南征,肩负着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重任!朕在洛阳等候你们凯旋,待你们归来,朕定论功行赏,与你们共享太平!”

十万将士齐声呐喊:“不破东吴,誓不还朝!”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呐喊声中,姜维翻身上马,手持镇国剑,下令道:“三路大军,出发!”

随着一声令下,三万陆军在姜维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荆州方向进发;吴班率领的水军则从洛水出发,驶向武昌;廖化率领的陆军也向庐江方向开拔。十万大军分三路南下,旌旗招展,气势恢宏,宛如一条巨龙,向着东吴的方向挺进。

刘禅站在高台上,望着大军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期待。诸葛瞻走到他身边,轻声道:“陛下,姜将军智勇双全,将士们士气高昂,南征定能成功。我们只需在洛阳做好后方保障,等待他们凯旋便可。”

刘禅点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是啊,有姜维在,朕放心。待大军平定东吴,统一全国,朕便可以告慰列祖列宗,完成先帝与诸葛亮丞相的遗愿了!”

洛阳城内,百姓们涌上街头,挥舞着旗帜,为大军送行,直到大军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洛水岸边,千帆竞渡,载着水军将士,向着长江驶去。南征东吴的序幕,正式拉开,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

姜维骑在战马上,望着前方的道路,手中的镇国剑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他知道,一场场恶战即将到来,但他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坚定的信念——平定东吴,统一全国,让大汉的旗帜,飘扬在天下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