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三,清晨八点二十分,江西宜春县人民武装部家属院内寒意未消。
王秀荣像往常一样走向院角的厕所,却在围墙边的杂草堆里瞥见两个墨绿色的帆布枪套——那是“五四”式手枪的枪套。
在政法系统工作多年的她心头一紧,立刻意识到事态严重,转身就向武装部部长李菊生汇报。
李菊生闻讯色变,疾步冲向军械库。铁门上的挂锁已被撬坏,他心里“咯噔”一声,推开门,一股冷风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
---
九点三十分,警笛撕裂了节日的宁静。
公安处的警车一辆接一辆驶入武装部大院。现场瞬间被封锁,镁光灯在昏暗的仓库内接连闪烁,相机快门声不绝于耳。
彩色录像机的镜头缓缓推进,从撬坏的锁具到被锯开的保险柜,每一个细节都被记录下来。
警犬在泥泞的地面反复嗅探,寻找罪犯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
清点结果令人心惊:十支“五四”式手枪不翼而飞,八块梯恩梯烈性炸药也不知所踪。
宜春行署公安处长葛义松站在仓库中央,眉头紧锁。
他脑海中闪过无数可怕的可能——这么多枪支弹药流落在外,又正值春节,万一歹徒铤而走险,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即召集现场负责人,果断下令启动暴力案件应急预案:全城关卡戒严,旅店全面排查,同时向上级紧急汇报。
这起案件被定为“2·22”盗枪案,成立专案组全力侦破。
---
深夜,公安处二楼会议室烟雾弥漫。
案情分析会已持续了五个多小时。经过激烈争论,专案组初步勾勒出罪犯的“肖像”:
· 熟悉武装部内部环境,可能曾在此工作或出入;
· 两人或以上作案,鞋印显示一人穿车轮牌解放鞋,一人穿双钱牌青年鞋;
· 有暴力犯罪倾向,但手法生疏,可能是初次作案;
· 青壮年,体格较好,身高分别在1.6米和1.7米左右;
· 作案时间在凌晨两点至六点之间。
专案组将排查重点放在与武装部有关联的人员上。
136名军警组成的调查组奋战十余天,最终锁定两名重大嫌疑人:26岁的电工钟某和19岁的待业青年易某。
钟某曾于1984年6月到武装部安装电灯,进过军械库,有盗窃前科;易某的表姐夫是军械库保管员,他也曾参与电路安装,甚至临时保管过钥匙。
更关键的是,警犬鉴别显示现场气味与二人吻合。
然而,连续几天的审讯毫无进展。就在案件陷入僵局时,痕迹专家葛友忠反复比对现场脚印后,提出了一个惊人结论:钟、易二人的步态特征与现场痕迹不符!
---
柳暗花明来自群众的线索。
专案组发动1300多名基层干部和群众,收到举报材料300多份,线索843条。
3月21日下午,一条关键线索浮出水面:有人举报酒厂锅炉工何剑平曾私下透露“枪是我偷的”,还索要“电光爆”,扬言要引爆作案。
调查显示,何剑平21岁,是酒厂合同工,有偷窃劣迹,与同车间18岁的曾小明关系密切。案发当晚二人值班,凌晨三点至六点去向不明。
专案组当机立断:立即抓捕!
---
同一时刻,地区磷肥厂浴室内。
何剑平站在冷水下,任冰凉的水流冲刷身体。
自从盗枪以来,他夜不能寐,甚至梦见自己掐住自己的脖子惊醒。刚才进浴室时,他总觉得厂领导在盯着他。
冷水让他冷静下来。他想起和曾小明在酒厂受到的批评和罚款,复仇的念头如毒草般滋长。
2月21日深夜,趁着细雨,他们带着钢锯、钳子溜出酒厂,半小时后潜入军械库。
揭开瓦片、锯断椽条、顺铝线滑入库内……当保险柜被撬开,十支手枪和八块炸药出现在眼前时,曾小明倒吸了一口凉气。
得手后,他们把手电和工具扔进秀江,衣服鞋子烧成灰烬。
枪支藏在曾家,后来又转移到啤酒车间麦芽仓下。
何剑平还特地买了雷管,试验炸药威力,甚至伪造介绍信,准备大干一场……
---
3月21日晚七点半,抓捕行动开始。
第一路干警悄悄包围了何剑平家。为避免打草惊蛇,他们请单位领导以谈工作为由叫出何父,说服他配合开门。
“417,我是205,准备就绪。”对讲机里传来请示。
“立即行动!”
侦查员彭能斌一脚踹开房门,见何剑平正要从床上跃起,他猛扑上去,用全身力气将其按在被窝里。
其他干警一拥而上,“咔嚓”一声,手铐锁住了何剑平的双手。
此时是晚上八点三十分。
另一路干警却在曾小明家扑空。指挥部立即调整部署,下令全城关卡严查。
九点十分,从曾家搜出炸药和一支“五四”式手枪;九点三十分,曾小明在同事家打麻将时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