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90年代大案系列 > 第403章 戈壁枪声:新疆“11·13”特大劫案始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3章 戈壁枪声:新疆“11·13”特大劫案始末

(一) 黄金之路上的劫影

1992年7月23日,清晨9点,新疆沙雅县玛扎乌江乡羊买力村。一所民居的卧房内,空气凝固得如同铅块。

沙雅县公安局玛扎乌江乡派出所副所长色提瓦尔司马义,正死死盯着一张旧木床的床底。

“依米提塔里甫,你出来!”色提瓦尔厉声喝道,他刚刚跃上板床,目光如炬。

床下沉默片刻,随即传出一声外强中干的吼叫:“你滚下去!否则没你的好下场!”

紧接着,一个黑洞洞的枪口从床下阴影中探出,那是一支“五四”式手枪,紧紧握在首犯依米提塔里甫的手中。

闻声赶来的其他干警迅速堵住了门口。

“你们都给我出去!”依米提嘶吼着,声音因恐惧而扭曲,“我有手枪,200发子弹,还有手榴弹!我不怕你们!”

色提瓦尔没有后退,他冷静地回应:“我们来了很多人,房子已经被彻底包围了。”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击中了对方内心最柔软处:“你有妻子儿女,我们也有。要考虑后果,最好不要流血……你女儿已经好几个月没见你了,她很想你。”

“女儿”这个词像一道咒语,让依米提的气焰瞬间矮了半截,语调也缓和下来:“我……可以看看她吗?”

“可以。但前提是,你必须先把武器交出来。”

漫长的沉默,依米提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求生的欲望和对亲人的眷恋战胜了顽抗的疯狂。他妥协了,颤抖着交出了武器。

这场不费一枪一弹的擒获,为一场历时九个月、横跨数千里的惊天劫案追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而故事的起点,则要回溯到1991年那个寒风萧瑟的下午。

(二) 黄昏劫钞

1991年11月13日下午,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部,新疆阿克苏沙雅县。昏黄的太阳带着寒意,疲倦地悬挂在西边的天际。

在距县城34公里的劳改六中队附近,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上,两名维吾尔族青年男子像等待猎物的饿狼,不停地向北张望,焦躁与贪婪写在脸上。

下午5时30分,一辆蓝色的天山牌柴油机双排座汽车卷着尘土由远及近。

当车辆行驶到距他们约50米时,两人眼中顿时迸射出发现金子般的光芒。“好家伙,来了!”其中一人低声惊呼。

另一名青年应声而动,如猎豹般纵身跃至路中央,“嗖”地从身上掏出一支手枪和一枚手榴弹,强行拦车。

驾驶员热合曼心头一紧,连按几声喇叭,见对方毫无避让之意,情知不妙,下意识地猛踩油门,试图凭借车辆加速冲过去。

那拦路的青年反应极快,侧身闪避的瞬间,抬手便是一枪!“砰!”子弹击穿驾驶室左侧玻璃,精准地射中了热合曼的下颌。

剧痛袭来,热合曼下意识松开了油门,鲜血瞬间从他伤口喷涌而出,染红了衣襟,车辆失控地歪停在路边。

那名开枪的罪犯一个箭步冲到副驾驶窗前,用冰冷的枪口死死顶住塔里木棉麻收购站副站长赵新的太阳穴,厉声吼道:“把钱拿来!”

后座上的一名押车员和一名妇女早已吓得面无人色,浑身如筛糠般颤抖。

“没……没……钱。”赵新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懵了,嗫嚫嚅嚅地回答道。

“从信用社提取的50万元呢?”罪犯显然有备而来,直接点明了巨款。

“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赵新试图掩饰。

“砰!砰!”罪犯失去了耐心,对准汽车的右前轮胎连开数枪,轮胎瞬间瘪了下去。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名青年飞身上前,利落地拉开车门,目光一扫,便将一个沉甸甸的麻袋拽了出来——里面正是50万元现金!

他将麻袋扔上那辆没有熄火的摩托车后座,两名罪犯迅速跳上车。摩托车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卷起漫天尘土,像一道鬼影,迅速消失在道路尽头。

“追……快追!”直到此时,赵新才从巨大的惊恐中回过神,结结巴巴地下令。热合曼强忍着下颌传来的钻心剧痛,重新启动发动机,驾车奋力追赶。

然而,右前轮早已被子弹打穿,汽车踉踉跄跄地追了大约600米后,便彻底无法前行。

(三) 撒下天罗地网

案情以最快的速度层层上报至县、地区乃至自治区。

沙雅县公安局局长妥生福在接到报告后,立刻拉响了警报,按照紧急处置暴力性案件预案,火速召集全局干警投入战斗。

阿克苏地区公安处处长杨修明更是高度重视,立即指派公安处刑侦科科长丁竹奎,带领侦查员、技术员、特警和武警官兵共50人,连夜赶赴300公里之外的沙雅县现场。

11月16日深夜,沙雅县公安局会议室的灯光亮如白昼。“11·13”持枪抢劫巨款案的案情分析会已经持续了四个多小时,气氛凝重而热烈。

“从现场环境分析,罪犯对当地极为熟悉。”阿克苏地区公安处刑侦科的侦查员冯刚指着地图说道,“作案地点的东、西、北三面都是茂密的胡杨林,南面则是广阔的塔里木潭。

这里人烟稀少,地形复杂,选择在此处动手,显然是为了便于隐蔽和逃脱。”

“我完全赞同冯刚同志的看法。”坐在对面的妥生福局长补充道,“关键问题在于,罪犯是如何精准掌握塔南棉麻采购站会在13日下午从银行提取巨款这一核心情报的?

这绝非偶然,必然是一起经过长期预谋、周密计划的严重犯罪。”

丁竹奎科长翻开现场勘查记录,语气沉稳地介绍:“我们从现场一共提取到六枚弹壳。

后来,侦查员又在附近的土堆里仔细搜寻,捡获一枚弹头;为了找到另一枚关键弹头,我们卸下了汽车轮胎钢圈,最终从钢圈内部成功取出。

技术检验表明,这些弹壳属于小口径左轮手枪。这类枪械和弹药在国内非常少见,这为我们后续的侦破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负责询问当事人的干警接着汇报:“根据四位当事人的回忆,两名罪犯都是维吾尔族青年。

主犯约27岁,身高1米75,身穿蓝色或灰色上衣,头戴蓝色头盔;从犯约23岁,身高1米69,面部皮肤较黑,穿着黄色上衣,头戴一顶军帽。

两人共同骑乘一辆约八成新的两轮摩托车,作案后由南向北逃窜。”

经过彻夜的深入讨论和研究,一个由公安厅、地区公安处、沙雅及库车公安局骨干力量组成的七人专案指挥部正式成立。

同时,在沙雅、库车、新和、拜城这四个重点县,分别成立了专案小组,从各部门紧急抽调了380多名精兵强将,由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协同作战。

然而,尽管投入了大量警力,进行了大规模的路口堵截和地毯式排查,四天过去了,案件却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专案总指挥杨修明处长眉头紧锁,内心的压力巨大:难道这两个家伙就像空气一样,在茫茫人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凭借他多年的刑侦直觉,这伙犯罪分子绝非等闲之辈,此案想要速战速决,恐怕并非易事,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辆摩托车、一支特殊的手枪、两名明确的罪犯。破案的关键,无疑就是找到这三者中的任何一环。

但在当时,沙雅、库车、新和、拜城四县登记在册的类似摩托车就有近5000辆,逐一核查其案发时的使用情况和人员去向,工作量犹如大海捞针。

而那支目标极小的手枪,如果被罪犯藏匿于某个隐蔽之处,即使用上世界上最先进的探测器,也难以寻觅。

经过集思广益,杨修明处长与指挥部成员反复权衡,最终决定调整侦查方向,采取“以车找人”的策略,将排查作案用的摩托车作为案件的首要突破口。

(四) 大海捞针与柳暗花明

日复一日,“11·13”专案组的全体干警们迎着塔里木盆地的风沙与严寒,足迹踏遍了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的每一个乡镇村庄、每一处山沟角落,走遍了塔里木河沿岸的所有兵团连队和可能藏匿的处所。

辛勤的汗水洒遍了戈壁荒漠,而各专案小组的排查情况,也开始不断向指挥部汇集:

——拜城县专案小组兵分三路,对全县摩托车进行“过筛子”式检查,共查证车辆283辆,走访相关人员894人,做到了人、车、照片三对照,并在黑英山乡、铁力克镇和赛力木乡三地各发现一名重点嫌疑人员。

——新和县专案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对全县摩托车进行了三轮彻底普查,共排查车辆997辆,梳理出11名有作案时间和社会背景的嫌疑对象。

——沙雅县专案小组动员力量最多,在全县范围内共调查了1134辆摩托车,走访群众高达人次,从中发现了17条有价值的线索。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指向了库车县的买买提·尤奴斯和海力力·阿勒铜——有群众反映,这两人在案发前几天曾频繁结伴出入沙雅县,行踪诡秘,形迹可疑。

——库车县专案小组对全县1753辆摩托车进行了逐一登记和核查。

结果显示,阿拉喀格乡二村一组的农民海力力·阿勒铜,及其同乡库那斯二村八组的买买提·尤奴斯,均在案发后同时失踪,人车下落不明。这一情况引起了指挥部的高度关注。

指挥部立即整合各方线索,组织精干力量对重点嫌疑对象进行查证核实。

最终,所有的疑点都聚焦在了海力力·阿勒铜和买买提·尤奴斯这两人身上。

公安干警迅速对两人的住所进行了彻底搜查,并在海力力家中找到了一张他的结婚照片。

干警们满怀信心地拿着这张照片,再次找到了四位当事人进行辨认。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

由于案发时极度惊恐,当事人对罪犯面容的记忆已经模糊,无法做出肯定的指认。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看不出来,我记不清了。”这样的反馈,让案件的推进陷入了僵局。

是果断放弃这两条线索另辟蹊径,还是坚定信心,围绕这两人继续深挖?

杨修明处长与指挥部成员经过反复研判,最终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杀一个回马枪,继续将海力力·阿勒铜和买买提·尤奴斯作为核心目标,并从其社会关系和作案工具(摩托车)上寻找突破。

380名公安干警再次顶风冒雪,跋涉在广袤的南疆大地上,对每一辆可疑的摩托车进行追踪。

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20日,杨修明处长带领几名干警在新和县走访时,从一个名叫亚生·热西的生意人处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他拥有一辆红色的“快乐”牌板幅式辐条两轮摩托车。

经过层层追溯,这辆车的源头指向了库车县邮电局。

事不宜迟,杨修明连夜带队赶到库车县邮电局。据局领导介绍,这种型号为c型750的摩托车,是新疆邮电器材公司于1989年8月生产的,他们单位当时一共购进过八辆。

“具体是哪些人购买了这些车?”杨处长找到了当年的销售员,急切地询问。

“有七个人的名字我记不清了,但有一个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销售员回忆道,“他叫海力力·阿勒铜,买车的时候眉飞色舞,非常得意地说:‘你们知道我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吗?

海力力是银子,阿勒铜是金子!我不仅要有金子、银子,将来还会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呢!’他那副样子,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又是海力力·阿勒铜!”杨处长心中一阵暗喜,强压住激动继续追问,“他是什么时候买的?”

“1991年10月10日。”销售员翻开了泛黄的销售登记册,指着一个名字肯定地说道。

案件取得了重大突破!杨修明处长立即向各专案小组下达了死命令:“彻底查清海力力·阿勒铜的所有社会关系,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他的下落!”

(五) 顺藤摸瓜与千里追凶

然而,海力力·阿勒铜和他的摩托车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找到一个刻意隐藏、浪迹天涯的逃犯,难度可想而知。

转机出现在一次不经意的闲谈中。几名在阿喀拉格乡娱乐厅放松的干警,从聊天的人群中偶然听到一个消息:八村的端木跑到内地做生意,不到几个月就赚了上万元,非常阔绰。

而根据之前的调查,这个端木正是海力力·阿勒铜在经文学校时的好友,案发后也一直外出未归。他突然暴富并返回家乡,立刻引起了干警们的高度警觉。

“立即收审端木!”指挥部接到报告后,果断下达命令。

端木到案后,起初百般抵赖,拒不交代。但在干警们耐心的政策攻心和教育下,他的心理防线最终崩溃,交代了实情:

“1991年12月初,我在兰州做生意时,偶然遇见了海力力·阿勒铜和买买提·尤奴斯。因为我们以前关系很好,他俩就约我到一家酒吧喝酒。他们亲口告诉我,沙雅县‘11·13’抢劫50万元的大案就是他们干的。

他们抢钱的目的,是为了购买更多的枪支弹药,干更大的‘事业’。他们让我回新疆帮他们探听风声,看看案子查得紧不紧。事后,他们给了我一笔‘辛苦费’。”

线索终于清晰了!追捕工作立刻提上日程,“11·13”专案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为之振奋。

1992年2月中旬,由张卓敏副处长率领的追捕组抵达兰州。他们穿梭在兰州市的大街小巷,像猎人一样搜寻着目标的踪迹。

十余天里,他们查遍了兰州所有的车站、码头、旅店和酒吧,最终在小西湖49号旅店的11号房间,查实两名罪犯曾在此落脚。但遗憾的是,他们又一次扑空了,罪犯早已离去。

追捕组循着蛛丝马迹,先后奔赴广州、深圳、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罪犯如同惊弓之鸟,凭借着敏锐的反侦查能力,一次次在包围圈合拢前逃脱。追捕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

(六) 拨云见日与最后的围猎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1992年4月,喀什地区公安机关在例行清查外流人员时,注意到了一个从库车来的生意人木扎,其行为举止十分可疑,随即对其进行了秘密监控。

5月中旬,“11·13”专案指挥部也接到群众举报,称库车县老城有个叫木扎的生意人,自案发后就行踪不定,且与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交往甚密。两条线索指向同一人,木扎的重大嫌疑陡然上升。

一个雨雾蒙蒙的清晨,喀什地区公安处的干警们连夜冒雨驱车,将木扎押送到了750多公里外的库车县。

在审讯室里,木扎吓得龟缩成一团,翻动着牛眼般的眼珠连连求饶:“警察同志,求求你们放了我吧,我什么都说……”

“老实交代,你去喀什干什么?”

“去……去买枪。”

“谁让你去的?”

“是尼扎……他给了我元钱,让我想办法去买枪。”

“买枪干什么用?”

“他说……说要搞点‘大事情’,搞犯罪活动。”

就在审讯人员刚录完木扎口供的同时,话筒里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另一名重要关系人尼扎已被我公安人员成功擒获!

然而,比起木扎,尼扎要顽固得多。连续三天的审讯,他始终咬紧牙关,拒不吐露实情。

指挥部判断,必须采取迂回战术,找到确凿证据,才能撬开他的嘴。专案组随即全力以赴调查尼扎的社会关系。

很快,一个名叫孜亚的人浮出水面。此人与尼扎关系密切,且行踪诡秘,群众反映其常与不法分子来往。孜亚随即被收审。

果然,孜亚也是个“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角色。第一次审讯,他一言不发。

第二天,孜亚被押往新和县,由经验丰富的阿力玛斯副处长亲自审讯。经过一番激烈的斗智斗勇,在强大的心理攻势和确凿的证据链面前,孜亚的心理防线终于被突破,开始扭扭捏捏地交代:

“那是去年11月13日天黑后,依米提塔里甫(库车县阿拉喀格乡人)推着一辆红色的‘快乐’牌两轮摩托车到我家。他告诉我,这辆车非常重要,是海力力·阿勒铜和买买提·尤奴斯他们抢劫50万元时用的,要我尽快处理掉。

我很害怕,也很为难,提出需要找个信得过的人帮忙。他同意了我的要求,但临走时恶狠狠地警告我,谁要是敢走漏半点风声,就要谁的命。

于是,我找到了尼扎,一起偷偷把这辆摩托车埋在了我家院子里。”

根据孜亚的指认,1992年5月18日凌晨4时,公安干警在孜亚家院落内,于两米多深的坑中,成功起获了那辆被埋藏已久的红色“快乐”牌摩托车——这起惊天劫案最关键的物证之一。

证据确凿,战机已然成熟。指挥部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再次提审尼扎。

在公安厅调研室戴峥主任和四处买买提肉孜副处长的主审下,面对铁一般的证据,尼扎再也无力顽抗,彻底交代了所知的一切。

“沙雅50万元抢劫案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加密电波在公安系统内高效传送,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迅速报至各级领导案头。

案件虽已初见端倪,但主犯在逃,危险仍未解除。这些亡命之徒如同急红了眼的恶狼,随时可能再次伤人。

收网的时刻终于到来。7月8日上午11时,库车县公安局缉捕组在群众举报下,于老城布热克巴西居民组,将涉嫌窝藏巨额赃款的案犯吾布力卡生木玉素甫一举擒获。

紧接着,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7月23日,首犯依米提塔里甫在沙雅县羊买力村被机智勇敢的公安干警生擒。随后,根据依米提的详细供述,总指挥杨修明亲自带队,直扑叶城县。

1992年8月24日清晨9时许,在喀什地区的麻扎塔拉,经过一番激烈交锋,我公安干警成功将企图暴力拒捕并越境的买买提·尤奴斯击毙,并击伤擒获了最后一名主犯海力力·阿勒铜。

(尾声)

至此,这起震惊全疆、案值高达50万元的持枪抢劫巨案,在经过专案组九个月的不懈努力,行程数万公里,排查线索数千条之后,终于宣告全面侦破。

以依米提塔里甫为首的犯罪团伙被彻底铲除,被劫的巨额赃款大部分被追回。此案的成功告破,沉重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有力地维护了南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成为新疆公安刑侦史上一个经典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