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31日至4月22日,短短23天内,北京连续发生四起袭击解放军哨兵和公安民警的恶性案件,震动京城。
国家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层层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一场前所未有的追凶行动悄然展开。
而这一切,始于石景山高井热电厂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
1996年3月31日的深夜,北京石景山区高井电厂哨位一片寂静。
一名武警哨兵正持枪站立,黑暗中突然闪出一道黑影——一根铁棍狠狠砸向他的头部。
哨兵倒地昏迷,歹徒迅速夺走他身边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消失在夜色中。现场只留下一根粗铁棍,经勘查,棍上未提取到一枚指纹。
不到一周,4月7日凌晨,装甲兵司令部留守处的哨兵再遭袭击。
子弹从营门外的小松林中射出,哨兵应声倒地。现场散落的弹壳、弹头披甲和足迹,指向一名枪法精准的凶手。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支枪正是高井电厂被劫的那支步枪。
4月8日晚,案情再度升级。一名歹徒在撤离途中与巡逻警车狭路相逢。
六名巡警刚下车,对方已抢先开火。子弹如雨点般射来,警车车门火星四溅,四名民警中弹倒地。
歹徒且战且退,动作干净利落,跳越障碍时姿态专业,仿佛受过军事训练。混乱中,一辆宝石蓝色面包车卷入现场,成为关键线索。
司机三天后主动报案,心有余悸地回忆:“那人个子很高,手里拿着个长东西,说是‘打家具的木板儿’。”
车行至路口突遇警车,歹徒拉门下车,瞬间枪声大作。“警察全趴下了,我吓坏了,踩油门就往西冲……”
司机逃至郎川村,将车上遗留的一块红色毛毡扔出窗外。警方全力搜索,这块毛毡却如石沉大海。
4月22日,八一射击场哨兵再遭毒手。歹徒一枪命中哨兵胸口,抢走空枪套后逃离。四起案件,目标直指军人哨兵,手段一次比一次凶狠。
专案组在反复勘查后勾勒出凶手画像:身高1.74米以上,30至40岁,北京本地人,熟悉石景山地形,身体强健,攀登能力突出,绝非初次作案。
更令人警惕的是,其射击技术稳定精准,战术动作娴熟,极可能有过服役或特种作战背景。
1996年的北京春天,刑事案件频发,形势严峻程度堪称建国以来“绝无仅有”。
2月2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佩瑶在家中被杀害,举国震惊。
2月8日,歹徒光天化日下持枪抢劫银行运钞车,射杀押运员,劫走百万元现金。
而3月31日起连续发生的袭军案,更将矛头直指国家武装力量。
此外,残害男童案、连环杀害女青年案等恶性事件接连爆发,北京治安面临空前压力。
此案成为批示层次最高、领导关注最密的刑事案件,公安部与北京市公安局面临空前的破案压力。
北京警方的全力围捕
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张良基亲自挂帅,成立最高级别专案组,推出三项攻坚措施:
第一,昼夜布控,抓现行。专案组调集百余名警力,配备防弹衣、夜视仪和强火力武器,每晚潜伏在北京西部所有部队驻地周边。
刑警们暗中为哨兵“站岗”,无论风雨严寒,这一守就是一年半。
第二,追查子弹来源。现场提取的子弹弹底标识均为“75-81”,专案组顺藤摸瓜,查实这批子弹产自河南,主要配发给兰州军区新疆部队。
警方远赴新疆调查,却因子弹数量庞大、年代久远,排查无果。
第三,划定嫌犯活动范围。语言专家对歹徒与司机的27字对话反复分析,从“木板儿”的发音锁定其为北京口音。
结合首发案件地点和337路公交线索,专案组将排查重点聚焦在石景山模式口一带,展开地毯式入户调查。
然而,尽管警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嫌犯却如幽灵般消失。
民间传言愈演愈烈:有人说他能飞檐走壁,弹无虚发;有人说他专打手腕和腿,似有“侠盗”之风。
尽管传闻夸张,但歹徒的军事素养和反侦查能力确实超乎寻常。
专案组反复推演,逐步形成一种指向性推断:
案犯可能是复员军人;
可能是复员军人中的特种兵;
可能是特种兵中的特等射手;
甚至可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
这个逻辑链如同漩涡,将侦查方向紧紧缠绕。而真相,是否真的藏在这层层推理之后?
四起案件,同一支枪,同一名幽灵般的凶手。首都治安面临空前考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