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糖龙:一堂跨屏非遗课
竹溪村的晨雾总带着股竹篾的清苦气。天刚蒙蒙亮,村东头的非遗工坊就飘出了麦芽糖的甜香,混着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笑声,把雾霭都揉得软了几分。
工坊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虎头扛着两条小板凳冲进来,木凳腿在青石板上磕出清脆的响。“阿婆!平板架好了没?青灯爷爷要开始啦!”他把板凳往屋子中央的长桌旁一放,又转身去帮小阿妹拎那个装着画具的布包——布包上绣着只歪歪扭扭的小龙,是小阿妹前天才绣的,针脚密得能看出她攒了好几天的心思。
竹阿婆正蹲在灶台边熬麦芽糖,粗瓷锅里的糖块在小火上慢慢化着,泛起琥珀色的光。她直起身,用竹勺搅了搅糖液,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眼角的皱纹:“急啥?青灯先生说要等太阳再高些,光线好,孩子们看图谱才清楚。”说着,她从竹篓里抽出一捆新泡好的竹篾,竹篾泛着水润的浅青色,是她昨天傍晚特意在溪水里泡了两个时辰的,“编龙身的竹篾得软和,就像你们学手艺的心,得慢慢来,不能急。”
小阿妹蹲在竹阿婆身边,手指轻轻碰了碰竹篾,又赶紧缩回来,生怕碰坏了。她怀里抱着本崭新的图画本,封面上用彩笔写着“我的朝阳纹”,扉页已经画了三道浅浅的弧线,是昨天晚上在煤油灯下练的。“阿婆,你说青灯爷爷会喜欢我画的朝阳纹吗?”她抬头问,睫毛上还沾着点灶台上飘来的糖霜。
“会的。”竹阿婆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老手艺最待见认真的孩子,你画得慢没关系,只要每道弧线都用了心,青灯先生肯定能看见。”
说话间,村支书抱着平板电脑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几个孩子——小胖揣着块没吃完的红薯,丫丫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攥着支削得尖尖的铅笔。“都坐好咯!青灯先生那边连好线了!”村支书把平板架在长桌中央的支架上,调整角度时,屏幕里突然传来一阵翻书的沙沙声,紧接着,青灯的声音就飘了出来,带着点书卷气的温和:“竹溪村的孩子们,能听见爷爷说话吗?”
“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虎头甚至站起来挥了挥手,好像青灯能从屏幕里看见他似的。
屏幕里的青灯坐在一张旧木桌前,桌上摊着本泛黄的线装书,正是他爷爷留下的《民间糖艺图谱》。书页边缘有些磨损,边角处还贴着小小的胶布,能看出被反复翻阅过。青灯的手指轻轻拂过书页,动作慢得像在呵护什么珍宝:“今天咱们学画朝阳纹,你们看这图谱上的画——”他把书凑近摄像头,屏幕上立刻清晰地显出一幅手绘的糖龙图,龙角上的朝阳纹用淡金色颜料涂过,虽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七道弧线的柔美,“这是我爷爷年轻时画的,他常说,朝阳纹是糖龙的魂,每道弧线都要跟着太阳升起来的方向画,轻一点,柔一点,这样糖龙才像带着光。”
小阿妹赶紧翻开图画本,握着铅笔跟着画。她的手有点抖,第一道弧线画得歪歪扭扭,刚想擦,就听见青灯说:“没关系,爷爷第一次画的时候,比你们还糟呢。”他从桌下拿出一个铁盒子,打开后里面全是画废的纸,有的纸上画满了重叠的弧线,有的纸边角都被橡皮擦破了,“你们看,这是我画坏的纸,攒了满满一盒子,老手艺就是这样,得经得起磨,磨着磨着,手就顺了,心也静了。”
竹阿婆坐在孩子们身边,手里拿着一根细竹篾,同步演示编龙身的技法:“编竹篾和画朝阳纹是一个理儿。”她把竹篾在手里绕了个圈,指尖灵活地穿梭,很快就编出一个小小的万字纹,“你们看,竹篾要软,力道要匀,太紧了会断,太松了会散,就像青灯先生说的,慢慢来才好。”
小胖学得最认真,他把竹篾放在腿上,学着竹阿婆的样子绕圈,可竹篾不听使唤,刚编到一半就散了。他急得脸通红,把竹篾往桌上一扔:“我怎么这么笨!”
竹阿婆捡起竹篾,帮他理好:“傻孩子,阿婆学编竹篾的时候,手被竹刺扎破过好多次呢。”她伸出手,掌心有几道浅浅的疤痕,“你看,这就是老手艺给阿婆的印记,每道疤都记着一次进步,不丢人。”
就在这时,屏幕里突然传来另一个声音,带着点沙哑的爽朗:“娃子们,熬糖的火候可不能忘啊!”
孩子们都愣了,紧接着就看见陈老出现在屏幕里,他穿着件蓝色的粗布褂子,手里拎着个铜制的糖勺,糖勺柄上磨得发亮,一看就是用了很多年的。“我今早坐早班车从城里赶过来的,特意来给青灯搭把手。”陈老笑着说,把糖勺放在桌上,“熬糖是做糖龙的关键,糖液冒小泡的时候就得关火,再晚一秒,糖就会苦,就像你们编竹篾、画纹路,差一点都不行。”
虎头眼睛一亮,他早就想试试熬糖了。昨天他特意跟竹阿婆要了点麦芽糖,今天带来放在灶台上温着。“陈爷爷,我能现在试试吗?”他站起来问,声音里满是期待。
“当然能!”陈老点头,“你按我说的做,先把糖液搅一搅,看看冒的泡是不是小而密的。”
虎头跑到灶台边,拿起竹勺搅了搅糖液。锅里的麦芽糖已经完全融化,泛起细密的小泡,像撒了把碎星星。“陈爷爷,是小泡!”他兴奋地喊。
“好,关火!”陈老的声音带着点鼓励,“然后把糖液倒在凉竹板上,等它稍微凉一点,就可以刻朝阳纹了。”
虎头赶紧关火,小心翼翼地把糖液倒在竹板上。糖液在竹板上慢慢摊开,散发出甜甜的香气。他等了一会儿,拿起小刀子准备刻弧线,可刚碰到糖液,就发现糖已经硬了——原来他等得太久,糖液凉透了。
虎头的脸一下子垮了,他盯着硬邦邦的糖块,眼圈有点红:“怎么会这样……”
屏幕里的陈老赶紧说:“娃子别急,爷爷年轻时也犯过这错。”他从桌下拿出一个旧糖块,上面还留着没刻完的弧线,“你看,这是我第一次熬糖做的,比你的还糟呢。熬糖要等糖液稍微凉一点,但不能凉透,下次你可以多搅一会儿,让糖液凉得均匀些,熟练了就好。”
竹阿婆也走过来,拍了拍虎头的肩膀:“阿婆给你再熬点糖,咱们再试一次,老手艺哪有一次就成的?”
虎头点点头,跟着竹阿婆一起添糖、生火,这次他学得更仔细了,眼睛一直盯着锅里的糖液,连陈老在屏幕里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等糖液再次冒起小泡,他赶紧关火,倒在竹板上后,又按照陈老说的,用扇子轻轻扇了扇,等糖液有点黏性了,立刻拿起刀子刻弧线。虽然刻得还是不太整齐,但至少没有硬得刻不动,虎头看着自己的作品,嘴角终于露出了笑。
课堂过半时,丫丫突然举起手:“青灯爷爷,朝阳纹为什么是七道弧线呀?”
青灯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这个问题问得好。”他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旧相册,翻开后里面夹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个年轻的男人,手里举着一条糖龙,龙角上的朝阳纹格外显眼,“这是我爷爷,他说七道弧线代表七天,一周的日子,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朝阳纹要把七天的太阳都藏进去,这样糖龙才会有生命力,能陪着人们过好每一天。”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小阿妹还在图画本上写了“七天的太阳”几个字,虽然笔画歪歪扭扭,却满是认真。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透过工坊的窗户洒进来,落在孩子们的图画本上、竹篾上,还有那锅新熬好的麦芽糖上,到处都亮晶晶的。就在大家以为课堂要结束时,屏幕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新面孔——是林舟。
林舟身后是一台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数字糖龙的设计界面。他对着镜头笑了笑,手里还拿着一支触控笔:“大家好,我是林舟,今天我有个惊喜要给你们。”他点击鼠标,屏幕上的数字糖龙慢慢转动起来,原本空白的龙角上,突然浮现出一幅幅小小的图画——正是孩子们今天画的朝阳纹,小阿妹的歪扭弧线、丫丫的彩色朝阳、虎头的简单线条,都清晰地印在龙角上,像缀满了小小的太阳,“我把你们今天画的朝阳纹,都加到数字糖龙里了!以后你们每次上课,我都把你们的作品加进去,让这条数字糖龙变成咱们的‘课堂纪念糖龙’,好不好?”
“好!”孩子们欢呼起来,小阿妹举着图画本跑到屏幕前,对着镜头喊:“林舟哥哥!下次我要画最好的朝阳纹,让数字糖龙最漂亮!”
虎头也凑过来,大声说:“我下次熬糖肯定能刻出完美的朝阳纹,到时候你也要加到糖龙里!”
林舟笑着点头:“一定!我等着看你们的作品。”
课堂结束后,孩子们还舍不得走,有的在继续编竹篾,有的在修改朝阳纹,小胖甚至主动帮竹阿婆收拾灶台,嘴里还哼着自己编的儿歌:“竹篾软,糖液甜,我们一起做糖龙……”
竹阿婆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拿出手机给青灯发了条语音:“今天真是多谢你和陈老了,孩子们学得可开心了,连平时最调皮的虎头都坐住了。”
没过多久,青灯就回复了,声音里带着笑意:“这是我该做的,能看到孩子们喜欢老手艺,我爷爷要是知道了,肯定也高兴。对了,下次上课我想教孩子们做糖珠,我把爷爷的老糖勺带来,让孩子们看看真正的糖艺工具。”
傍晚的时候,林舟回到了城里的工作室。他坐在电脑前,把今天课堂上孩子们的作品又仔细整理了一遍,给每个朝阳纹都加了小小的标注——“小阿妹的第一幅朝阳纹”“虎头的第一次熬糖尝试”“丫丫的彩色朝阳”。整理完后,他提交了新的数字糖龙方案,屏幕上很快弹出系统提示:【融入“跨屏教学成果”元素,获“云上传薪”标签,解锁“课堂回放”功能——藏家可观看非遗课堂实况,学习传统技法。】
看着这条提示,林舟笑了。他想起屏幕里孩子们认真的模样,青灯翻图谱时专注的眼神,陈老讲熬糖技法时耐心的语气,还有竹阿婆手里灵活穿梭的竹篾——原来传承从来不是一件孤独的事,也不是一件受限于距离的事。一块小小的平板电脑,像一座架在云上的桥,一头连着竹溪村的孩子们,一头连着城里的老匠人;一本旧旧的图谱,像一根纽带,一头系着过去的故事,一头系着未来的希望;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像一颗颗小小的太阳,正慢慢接过老手艺的火种,让它在新时代的光里,继续燃烧。
他拿起手机,给温如霜发了条消息:“下次‘糖龙文化节’,咱们一定要把‘跨屏课堂’的成果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传承可以这么暖,这么有力量。”
温如霜很快回复:“已经在准备了,还有藏家问能不能加入课堂当志愿者,想给孩子们捐些画具和竹篾呢。”
林舟看着消息,转头望向窗外。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色,像极了孩子们画的朝阳纹。他仿佛能看到,竹溪村的非遗工坊里,那盏煤油灯又亮了起来,孩子们围着竹阿婆,借着灯光继续练习编竹篾;屏幕那头的青灯,正对着图谱整理明天要讲的技法;陈老则在收拾他的铜糖勺,准备下次再去竹溪村,亲自教孩子们熬糖……
这些画面像一串珍珠,被“传承”这根线串在一起,闪闪发光。林舟知道,这堂跨屏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非遗工坊,更多的老匠人走进屏幕,更多的数字技术助力传承,而那条装满了孩子们心意的数字糖龙,也会带着这些故事,飞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看见老手艺的美,看见传承的力量。
夜深了,林舟的工作室还亮着灯。他对着电脑,开始设计“课堂回放”功能的界面,他想把孩子们的笑脸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想让每一个点击进来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属于非遗传承的、最纯粹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