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逸霄 > 第606集:竹篾糖珠里的小太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6集:竹篾糖珠里的小太阳

竹溪糖龙记

竹溪村的晨雾总带着竹篾的清润,像一层薄纱裹着整个村子。非遗工坊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竹阿婆正坐在窗边编竹篮,青竹篾在她指间翻飞,篮底的万字纹已经显了雏形。村支书抱着平板电脑冲进来的架势,让她手里的竹篾“啪”地落在竹筐里,碎竹屑溅了一地。

“老支书,啥急事慌成这样?”竹阿婆放下竹篾,伸手拂了拂衣襟上的竹绒——那是几十年编竹活留下的印记,洗不掉,也成了她身上独有的味道。

“你快看!林舟后生把朝阳纹加上了!”村支书把平板往竹桌上一放,手指点着屏幕里的数字糖龙。虚拟的晨光里,糖龙缓缓转动,龙角上的朝阳纹泛着暖金色,七道弧线一道不少,像刚从山头爬上来的太阳。点击龙角,青灯爷爷那张泛黄的糖龙草稿就浮了出来,铅笔印子还能看见反复描摹的痕迹。“还有孩子们,昨天吵着要学编糖龙,这下有正经样子可以仿了!”

竹阿婆的眼睛亮了。她凑近平板,指腹轻轻蹭过屏幕上的朝阳纹,像是在摸真的糖龙:“这纹路,跟青灯他爷爷图谱里画的一模一样。当年我跟陈老学熬糖时,他就说过,朝阳纹要画得暖,得想着糖在嘴里化开的甜。”

话音还没落地,工坊外就传来一阵杂沓的脚步声,混着孩子们的笑闹。虎头举着半截竹篾冲在最前面,竹篾头被他攥得发潮;小阿妹跟在后面,手里攥着块没熬好的麦芽糖,糖粒沾了满手,连辫子梢都蹭到了糖渍。一群孩子涌进来,把竹桌围得水泄不通。

“阿婆!我们要做真的朝阳纹糖龙!”小阿妹把麦芽糖往桌上一放,声音脆得像竹枝上的露珠。她昨天看了村支书放的数字糖龙视频,夜里做梦都在画朝阳纹,早上起来就找了块麦芽糖,想自己捏个龙角。

竹阿婆笑着点头,从墙角的竹篓里翻出一捆新泡好的细竹篾。竹篾是前一天泡在井水里的,吸足了水分,摸起来软乎乎的。“编龙身要先把竹篾理顺,就像熬糖要先等糖化开,急不得。”她拿起两根竹篾,交叉、缠绕、提拉,动作慢得像在数时光,“你们看,万字纹要从中心往外编,每一道都要拉紧,不然龙身会散——就像做人,根基要稳。”

孩子们学着她的样子拿起竹篾,小阿妹的手小,攥不住两根竹篾,就用胳膊夹着一根;虎头力气大,一拉就把竹篾扯得变了形。没一会儿,工坊地上就落满了断成小段的竹篾,还有被揉皱的糖块。虎头编到龙颈的弧度时,竹篾又断了,他把竹篾往地上一扔,气鼓鼓地坐下:“怎么编都不像!林舟哥哥的数字糖龙那么好看,我编的就是堆烂竹条!”

竹阿婆捡起那截断竹篾,蹲在虎头身边,把竹篾展平:“你看这竹篾,断了也有纹路。我们竹溪村的老法子,断篾能编‘补缺纹’,就像糖熬糊了能加麦芽糖救回来,哪有做不好的事?”她拿起另一根竹篾,跟断篾编在一起,断口藏在交叉的纹路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你试试,把断口当龙颈的弯度,说不定比整竹篾还好看。”

虎头半信半疑地接过竹篾,跟着竹阿婆的动作慢慢编。这次他没再用蛮力,手指轻轻跟着竹篾的弧度走,竟真的编出了一段带着自然弯度的龙颈。他举着竹篾给小阿妹看,眼睛里闪着光:“你看!我编出龙脖子啦!”

小阿妹也凑过来,她的竹篾没断,却编得歪歪扭扭。竹阿婆帮她把竹篾重新理好,指着窗外的竹林:“编的时候看着竹子,竹节是直的,纹路是顺的,你跟着竹子的方向编,手就不歪了。”小阿妹盯着竹林看了一会儿,再编时,竹篾果然顺了许多。

等日头升到头顶,竹阿婆搬出小炭炉,又从柜子里拿出个旧木盒。盒子是老松木做的,边角被磨得发亮,打开时飘出一股淡淡的焦糖香——里面装着几颗琥珀色的糖珠,最大的那颗有拇指盖大,表面还能看见细微的纹路。“这是我二十岁那年,跟陈老学熬的第一锅糖珠。”竹阿婆拿起一颗糖珠,放在阳光下,糖珠里映出孩子们的小脸蛋,“今天教你们熬糖珠做龙角,朝阳纹要刻在糖珠上,七道弧线,一道都不能少。”

孩子们围到炭炉边,看着竹阿婆把麦芽糖放进粗瓷碗里。碗底刚碰到炭火,糖块就开始慢慢变软,像融化的月光。“熬糖要顺时针搅,跟着太阳转的方向,糖才会甜。”竹阿婆手里的竹勺轻轻搅动,糖液从乳白色变成琥珀色,香气渐渐漫满了工坊。

小阿妹第一个尝试,她学着竹阿婆的样子,用竹勺舀起一点糖液,往凉竹板上滴。糖液刚落下就凝固了,变成一颗歪歪扭扭的小糖珠,她用小竹刀刻弧线时,糖珠“啪”地裂了。她眼圈一红,正要把碎糖珠扔掉,竹阿婆却拦住她:“裂了也能用,把碎块拼起来,就是‘碎阳纹’,像太阳刚出来时被云挡住的光,也好看。”

虎头熬糖时没控制好火候,糖液糊了,变成深褐色,带着点焦味。他急得直跺脚,竹阿婆却往碗里加了一勺井水:“老法子,糊糖加井水能去焦味,就像犯错了要改,改了还是好糖。”她慢慢搅动,焦味果然淡了,糖液又变回了浅琥珀色。

等日头偏西时,工坊的桌上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十几只迷你糖龙挤在一起,竹篾编的龙身有的粗有的细,糖珠做的龙角有的圆有的扁,却都认真地刻了七道弧线。有的糖龙龙身上还编了“补缺纹”,有的糖珠是用碎块拼的,每一只都不一样,却都透着股孩子气的认真。

村支书拿出手机,把这些糖龙排成一排,从不同角度拍了视频。他特意给每只糖龙都配了特写,小阿妹的碎糖珠龙角、虎头的补缺纹龙身,都拍得清清楚楚。视频发出去时,他在文案里写:“竹溪村小匠人交出的第一份非遗作业,林舟后生,请来验收。”

林舟收到视频时,正在逸霄平台的技术部和工程师沟通。他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数字糖龙的设计界面还开着,旁边放着一本摊开的《竹编纹样考》——为了还原孩子们编的“补缺纹”,他特意查了传统竹编技法。视频刚点开,孩子们的笑声就从手机里传了出来,他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你看这个纹路,是竹溪村的‘补缺纹’,我之前在书上见过,没想到孩子们能编出来。”林舟把手机递给工程师,手指点着视频里虎头的糖龙,“还有这个碎糖珠,得做成动态的,点击时要能看到糖珠拼起来的过程。”

工程师点点头,在键盘上敲了几下,数字糖龙的龙尾处立刻出现了一道补缺纹的预览图。“我们可以把孩子们熬糖、编竹篾的片段做成弹窗,点击糖龙的不同部位就会弹出来,再加上童声解说,比如小阿妹说她的碎糖珠像云里的太阳。”

林舟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他掏出手机,又看了一遍视频。镜头里,小阿妹举着自己的糖龙,笑得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虎头把糖龙举得高高的,像是在炫耀战利品。他忽然觉得,这些歪歪扭扭的作品,比任何精致的设计都动人——那是最本真的热爱,没有技巧,只有用心。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林舟一直在调整特效。他把孩子们编的补缺纹精准地还原在数字糖龙的龙尾,每一道交叉的竹篾都和视频里的一模一样;把碎糖珠龙角做成了可拆卸的动态效果,点击时,碎糖块会慢慢拼合成一颗完整的糖珠,还会弹出小阿妹的声音:“我的糖龙角是云里的太阳!”;甚至在糖龙的腹部,加了一道细小的“童痕”——模仿孩子们编竹篾时不小心留下的指印。

提交方案后,系统提示很快弹了出来:【数字糖龙融入“儿童非遗实践”元素,符合“小手传薪”传承标准,解锁“童声互动”功能。藏家点击糖龙任意部位,可观看孩子们的创作过程视频,并收听专属童声解说。】

林舟第一时间把新特效的截图发给村支书,还附了条消息:“孩子们的糖龙住进数字世界啦!点击就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没过多久,村支书的语音就发了过来。背景里满是孩子们的欢呼声,小阿妹的声音格外清亮:“林舟哥哥!你的糖龙会‘说话’啦!我听到自己的声音了!我们还要做更大的糖龙,比你的数字糖龙还大!”

虎头的声音也混在里面,带着点不服气:“下次我要熬最好的糖珠,刻最直的朝阳纹,让你的数字糖龙学我的样子!”

握着手机,林舟忍不住笑了。他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暖金色,像极了孩子们糖珠的颜色。他忽然想起青灯爷爷的那句“糖要熬到心定”,原来传承从来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像孩子们这样,带着点笨拙的认真,一点点把老手艺的温度传下去。

就在这时,他的微信收到了一条新消息,是青灯发来的。对方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本线装笔记本,封面上写着“糖艺实践册”,翻开的那一页,画着一只小小的糖龙,龙角上刻着七道弧线,旁边写着:“今天看到竹溪村孩子们的糖龙,爷爷的朝阳纹,终于有了新的传承人。”

林舟点开照片,放大看那道朝阳纹,笔触稚嫩,却和青灯爷爷图谱里的一模一样。他忽然明白,这条糖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竹阿婆的竹篾、陈老的糖霜、青灯爷爷的图谱、孩子们的小手,还有无数藏家的心意,都在慢慢汇聚,像一条温暖的河,带着非遗的温度,流向更远的地方。

而此刻的竹溪村,工坊里的炭火还没熄。竹阿婆正帮孩子们把做好的迷你糖龙摆在窗台上,让晚风慢慢吹干糖珠上的潮气。小阿妹趴在窗边,看着自己的糖龙,小声说:“糖龙糖龙,你要好好的,等下次林舟哥哥来,我们一起跟他的数字糖龙比一比。”

虎头也凑过来,把自己的糖龙往小阿妹的旁边放了放:“我的糖龙也会好好的,下次我要让它变成最大的!”

月光透过窗户,落在这些歪歪扭扭的糖龙上,像给它们镀了一层银。竹阿婆看着孩子们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手里的竹篾又开始翻飞——她要给孩子们编一个新的竹筐,用来装下次做糖龙的材料。竹篾在她指间穿梭,万字纹一点点成形,像一个温柔的约定,等着下一次传承的故事,在竹溪村的晨雾里慢慢展开。

几天后,逸霄平台的“非遗小匠人”专栏上线了。专栏的首篇文章,就是竹溪村孩子们做糖龙的故事,配着他们熬糖、编竹篾的视频。文章发布不到一小时,就收到了上千条留言。有人说:“看到孩子们的认真,突然觉得老手艺不会消失了。”有人说:“我家里有爷爷留下的竹编工具,想捐给竹溪村的孩子们。”还有人说:“能不能开线上课?我也想学着编竹篾、熬糖珠。”

温如霜把这些留言整理好,发给了林舟:“你看,一条糖龙,真的把大家的心意都连起来了。”

林舟回复:“不是糖龙,是孩子们的认真,还有所有人对传承的期待。”

他打开成长系统,看着屏幕里的数字糖龙。龙尾的补缺纹、碎糖珠的龙角、腹部的童痕,每一处都藏着竹溪村的故事。点击龙角,小阿妹的声音就会响起来;点击龙尾,虎头编竹篾的样子就会弹出来。他忽然觉得,这只数字糖龙,已经不是一个虚拟的形象了,它成了一个载体,装着所有人的心意,装着非遗传承的温度。

而在竹溪村,村支书正拿着手机,给孩子们念着专栏里的留言。小阿妹听到有人要捐工具,高兴地跳起来:“太好了!我们可以做更多糖龙了!”虎头则皱着眉头,小声说:“我要快点学会更好的技法,不能让捐工具的人失望。”

竹阿婆坐在一旁,手里拿着青灯刚寄来的包裹——里面是青灯爷爷的老竹刀和糖勺。竹刀的刀刃已经有些钝了,却还能看见细细的纹路;糖勺的柄上,有一圈圈的包浆,是几十年握在手里留下的痕迹。她把竹刀和糖勺放在工坊的展示架上,旁边摆着孩子们的迷你糖龙,还有青灯爷爷的《民间糖艺图谱》。

“这些老物件,以后都是你们的了。”竹阿婆看着孩子们,眼神里满是温柔,“要好好学,好好传,别让它们在我们手里断了。”

孩子们齐声答应,小阿妹还特意摸了摸老竹刀,小声说:“竹刀爷爷,我会好好用你的,做出最好的朝阳纹。”

夕阳西下,竹溪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和晨雾时的清润不同,傍晚的炊烟带着饭菜的香气,混着竹篾和糖霜的味道,漫满了整个村子。工坊里的灯光亮了起来,孩子们还在围着展示架,讨论着下次要做什么样的糖龙。竹阿婆坐在窗边,手里的竹篾又开始翻飞,新的竹筐已经有了雏形,等着装下更多传承的故事。

林舟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里的数字糖龙,又看了看手机里竹溪村的照片。他忽然想起温如霜说过的一句话:“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人心里的温度。”而现在,这份温度,正通过一条小小的糖龙,从竹溪村的晨雾里,传到了更多人的心里,像一颗刚升起的太阳,慢慢照亮了传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