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逸霄 > 第605集:青灯的旧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糖纹载忆:一本旧书的非遗旅程

傍晚六点的风,带着夏末的余温,从林舟公寓的纱窗钻进来,拂过手机屏幕上那只泛着柔光的数字糖龙。“乡音”特效还在循环——竹溪村的竹声沙沙,竹阿婆带着乡音的叮嘱“编到第三个交叉点要往上提半寸”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一捧温凉的泉水,漫过林舟有些发涩的眼眶。

就在这时,手机震了一下,系统通知的红色角标跳了出来:【藏家“青灯”向“非遗书籍捐赠通道”捐赠《民间糖艺图谱》一册,您曾与“青灯”就糖龙成长问题互动,可查看捐赠故事。】

“青灯”这个名字,林舟还有印象。昨天社群里,有人发了条带着委屈的留言,说自己的糖龙不知怎么开始失色,鳞片的光泽一天比一天暗,配图里的糖龙蔫头耷脑,像淋了雨的纸扎。留言者正是“青灯”,当时底下还有人打趣“是不是忘了给糖龙‘喂’互动任务”,林舟记得自己还回复了句“试试多跟糖龙讲讲你和它的故事,说不定有用”,没想到短短一天,对方竟捐出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他指尖点下链接,页面跳转到“非遗故事栏”,淡棕色的背景像旧书的封皮,标题《一本旧书里的糖艺梦》用的是手写体,暖得像晒过太阳的纸。作者栏赫然写着“青灯”。

“我爷爷是个糖艺人,走街串巷那种,挑着个木担子,一头是熬糖的小炭炉,一头是装着竹刀、石板的木盒。这本《民间糖艺图谱》是他留下来的,蓝布封皮磨得发毛,里面夹着他画的糖龙草稿,纸页都黄得透了。”

开篇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像爷爷挑着担子走在巷子里的脚步声,笃笃地敲在林舟心上。他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巷口见过的糖艺人,也是这样的担子,熬化的麦芽糖在石板上转着圈,转眼就变成了展翅的蝴蝶,甜香能飘半条街。

林舟往下划屏幕,青灯的文字渐渐带了些涩味:“爷爷的手很巧,能把糖熬成琥珀色,画龙的时候,龙鳞一片压着一片,连龙角上的纹路都能刻得清清楚楚。他总说,‘糖是活的,要带着心意熬,不然龙就没精神’。那时候我总蹲在旁边看,手里攥着爷爷给的小糖人,觉得爷爷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后来我长大了,去城里读书,爷爷还在走街串巷。他说想把糖艺传下去,找过几个年轻人,可他们嫌熬糖苦、赚钱少,没待几天就走了。爷爷也不恼,只是每次我回家,他都会翻出那本图谱,指着上面的纹样说‘你看这个“卷草纹”,编糖的时候要慢,不然会断’,我那时候忙着应付考试,总说‘爷爷,以后再说吧’。”

看到这里,林舟的指尖顿了顿。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工作时,母亲让他学做老家的酱菜,他总以“没时间”推脱,直到母亲去世,才发现那些装酱菜的坛子还空着,配方也没来得及问。这种迟来的遗憾,像细针一样扎着心口。

青灯的文字还在继续:“去年冬天,爷爷得了重病,躺在病床上还攥着那本图谱。临终前,他把我叫到跟前,声音轻得像羽毛:‘要是没人学,就找个懂行的人,别让它烂在手里。’我抱着图谱哭了好久,却不知道该交给谁——我连熬糖都不会,怎么敢提‘传承’两个字?”

“去年秋天,我在逸霄平台看到了‘糖龙’,屏幕里的糖龙带着金纹,一下子就想起爷爷画的龙。我赶紧注册了账号,选了最像爷爷糖龙的款式,可我总觉得自己不懂糖艺,不敢跟人说爷爷的故事,也懒得跟糖龙互动。直到昨天,客服说‘长期不互动会让糖龙失色’,我看着屏幕里慢慢变暗的糖龙,突然慌了——我连数字糖龙都守不住,怎么对得起爷爷的图谱?”

文章中间附了一张照片,是图谱里的一页。泛黄的纸页上,用铅笔勾勒着一条糖龙,线条有些颤抖,却很有力。龙角的纹路像两道向上的弧线,边缘带着细碎的锯齿,和林舟糖龙龙角上的金纹竟有七分相似。照片下面有一行小字:“爷爷说,这是‘朝阳纹’,画的时候要想着早上的太阳,从东边慢慢升起来,这样糖龙才会有温度,吃起来也甜。”

最后一段,青灯的文字亮了起来,像拨开了乌云:“今天早上,我看了陈老的直播,他拿着那块六十年前的糖龙说‘心意在,手艺就不会断’;又看到林舟的竹编糖龙,备注里写着‘致敬竹溪村的万字纹’。我突然觉得,爷爷的图谱不该藏在抽屉里。刚才我联系了平台,把图谱捐了,他们说会送到竹溪村的工坊,让孩子们照着学。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他的糖艺,终于能传到娃娃们手里了。”

林舟把文章读了两遍,眼眶发热。他想起竹阿婆发给他的视频,指节变形的手捏着竹篾穿梭;想起陈老捧着那块老糖龙,眼神里的温柔;现在又多了青灯的图谱,带着爷爷的温度。原来每只数字糖龙背后,都藏着一段沉甸甸的故事,这些故事像散落的珍珠,被“非遗传承”这根线串了起来。

他点开“青灯”的主页,头像是一盏青绿色的纸灯,动态很少,只有三条:第一条是去年注册时发的“终于有自己的糖龙了”,配着刚领到的糖龙截图;第二条是昨天的抱怨“糖龙怎么失色了”;第三条是今天的,配着图谱的封面照,文字只有一句:“爷爷,我把你的书送出去了。”

林舟犹豫了很久,指尖在输入框里敲了又删,最后发了条私信:“青灯你好,我是林舟。你的图谱一定会帮到竹溪村的孩子们,他们会带着爷爷的心意,把糖艺传下去的。另外,我想问问,我糖龙的龙角,是不是你爷爷说的朝阳纹?”

消息发出去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回复。青灯发了个惊讶的表情:“是林舟!我刚才看了你的糖龙,龙角的纹路跟爷爷画的朝阳纹几乎一模一样!你是不是也学过老糖艺?”

“我之前不懂,是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朝阳纹’的。”林舟回复,“我只是凭着感觉画的,现在想改得更像爷爷画的那样,要是你不介意,能不能跟我说说朝阳纹的细节?比如爷爷画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讲究?”

“当然不介意!”青灯的回复带着明显的激动,还发了个雀跃的表情包,“爷爷画朝阳纹的时候,总说要‘顺天势’。他会先在石板上画个小太阳,然后从龙角尖开始画,往根部走,每一笔都要往上挑一点,像太阳往上爬的样子。还有,龙角尖的地方要留个小缺口,他说‘这样龙才能吸到阳气,更有精神’。对了,爷爷还在图谱里写了,朝阳纹要配‘流云纹’当龙身的边,这样看起来像太阳裹着云,更活泛。”

青灯还发来几张照片,是图谱里其他页面的特写:有标注着“流云纹”的糖龙身,线条像波浪一样轻柔;有“回纹”的糖盒,一圈圈绕着,和竹阿婆的竹编回纹很像;还有一页是爷爷的笔记,用蓝色钢笔写的“熬糖火候:冬三夏二,春二点五”,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糖炉。

窗外的天渐渐暗了下来,林舟打开台灯,把手机放在桌上,对着青灯发的照片,开始修改糖龙的龙角。他按照“从尖到根、每笔上挑”的方法,调整了纹路的弧度,在龙角尖加了个小小的缺口;又根据“流云纹”的样式,在龙身两侧加了淡淡的云纹,和竹编鳞搭配在一起,像龙裹着云、带着竹香。

修改的过程中,青灯又发来几条消息,断断续续地讲着爷爷的故事:“爷爷以前走街串巷,遇到穷人家的孩子,会免费给他们做小糖人”“有次爷爷熬糖熬到半夜,就为了给邻村的庙会做一条大糖龙”“爷爷说,糖艺不是生意,是念想,能让吃的人想起好日子”。

林舟一边听,一边把这些故事里的细节融进糖龙里——他在糖龙的尾巴尖加了个小小的糖人形状的纹路,代表爷爷给孩子们做的糖人;在龙腹的位置加了个庙会的剪影,用淡金色勾勒,像夕阳下的庙会灯火。

等他改完,已经是晚上八点多。提交方案时,他在备注里写了很长一段话:“本次修改融入‘青灯’爷爷的‘朝阳纹’与‘流云纹’,致敬老一辈糖艺人的坚守。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故事:龙角尖的缺口是‘吸阳’的心意,龙身的流云纹是糖艺的活泛,尾巴的糖人是温暖的念想,龙腹的庙会是热闹的传承。愿这只糖龙,能带着爷爷的温度,走到更多人心里。”

点击“确认提交”的瞬间,系统提示弹了出来,比上次快了许多:【您的朝阳纹龙角、流云纹龙身融入“民间传统纹样”元素,精准还原老糖艺技法,获“薪火相传”专属标签,糖龙成长进度+30%,解锁“忆旧”特效——点击龙角可查看“青灯”爷爷的糖龙草稿及故事注解,点击龙腹可播放“青灯”录制的爷爷走街串巷的回忆音频。】

林舟赶紧点击糖龙的龙角,屏幕上立刻弹出那张泛黄的草稿,旁边多了青灯的注解:“这是爷爷1985年画的,那天他刚给邻村的孩子做了糖龙,回家就画在了图谱里,说‘今天的龙有精神,得记下来’。”再点击龙腹,一阵模糊却温暖的声音传了出来——有木担子的吱呀声,有爷爷温和的声音“小朋友,要个糖龙还是糖虎?”,还有孩子们的笑声,背景里甚至能听到远处的叫卖声。

“这是我去年整理爷爷遗物时,在旧录音机里找到的,是1998年的庙会录音。”青灯发来消息,“没想到能加到糖龙里,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笑的。”

林舟握着手机,心里像揣了个暖炉。他看着屏幕里的糖龙——竹编鳞带着乡音,朝阳角藏着回忆,流云纹裹着温度,每一处都有故事,每一处都有人的心意。原来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刷多少任务、涨多少进度,而是一群人把自己的故事、心意、坚守,一点点融进同一件东西里,让它变得有温度、有灵魂。

这时,陈默发来一条消息,附带一张截图:“林舟你火了!社群里都在说你的新糖龙,还有人@青灯,问能不能多讲讲爷爷的故事!”

林舟点开社群,果然,讨论区已经炸了。有人发了他新糖龙的截图,惊叹“这龙角也太有感觉了”;有人@青灯,说“想听听爷爷走街串巷的故事”;还有个叫“老糖匠李”的藏家留言:“我父亲也是做糖艺的,家里有本《糖艺技法笔记》,看到青灯的捐赠,我也想捐出去,让孩子们多学些老手艺。”

没过多久,青灯在社群里发了条长帖,详细讲了爷爷的糖艺生涯,还附了更多图谱里的照片,最后说:“要是有其他老糖艺人的后代,我们可以建个群,一起把老手艺的故事整理出来,加到糖龙里,让更多人知道。”

帖子下面,响应的人越来越多。有捐旧工具的,说“家里有爷爷的竹刀,愿意寄到竹溪村”;有分享故事的,说“奶奶以前会做糖画,我还记着步骤”;还有平台的客服留言:“我们会开设‘老手艺故事库’,专门收录大家的故事和捐赠,后续会同步到‘故事绑定’功能里。”

林舟看着热闹的社群,忽然想起温如霜说的“每只糖龙都是心意仓库”。现在看来,这个仓库里已经装满了东西——竹阿婆的竹编、陈老的糖霜、青灯的图谱、老糖匠李的笔记,还有无数藏家的故事。这些东西,原本散在各个角落,却因为一只数字糖龙,聚在了一起,变成了非遗传承的力量。

而此刻,逸霄平台的办公区里,灯火通明。温如霜手里拿着青灯捐赠的图谱清单,眼圈还是红的;小苏在整理社群里的捐赠信息,手里的笔写个不停;风痕对着电脑,正在调试“故事绑定”功能的界面,屏幕上是一个测试用的糖龙,绑定着一个老木匠的故事,点击就能看到木匠做木龙的视频。

“温姐,刚才竹溪村的村支书发来消息,说孩子们听说图谱要到了,都在盼着,还说要给青灯画感谢画。”小苏笑着说,“还有,‘老糖匠李’已经联系了客服,明天就把笔记寄过来。”

温如霜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夜景上。城市的灯光像星星,映在玻璃上,和屏幕里的糖龙光芒叠在一起。“你看,”她指着屏幕里的糖龙,“我们一开始做‘逸霄糖龙’,只是想做个非遗主题的数字藏品,没想到现在变成了这样——它不只是个虚拟形象,是连接人的桥,是装故事的盒子,是传承的载体。”

风痕也笑了:“刚才技术部说,‘忆旧’特效上线后,有很多藏家都在问怎么解锁,还有人说要去了解自己家乡的老手艺,想把纹样加到糖龙里。这比我们预期的效果好太多了。”

“因为我们摸到了‘根’啊。”温如霜轻声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人心里的故事,是爷爷的图谱、阿婆的竹篾、匠人的工具。只要这些故事还在,手艺就不会断。”

夜色更浓了,林舟关掉台灯,却没放下手机。他点开“故事绑定”功能的测试版,试着把自己修改糖龙的过程写了进去,绑定在糖龙的竹编鳞上。点击鳞片时,会弹出他和竹阿婆的聊天记录截图,还有修改纹路的草稿。

做完这些,他给青灯发了条消息:“等图谱到了竹溪村,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视频,让他们给你讲讲学糖艺的趣事。”

“好啊!”青灯回复得很快,“我还想跟他们说说爷爷画朝阳纹的诀窍,让他们做的糖龙,都带着太阳的温度。”

林舟看着手机屏幕,屏幕里的糖龙还在泛着光。竹编鳞沙沙,朝阳角温暖,流云纹轻柔,像一条真正活过来的龙,带着无数人的心意,在夜色里飞翔。他忽然明白,非遗传承这条河,从来不是孤单的溪流——竹阿婆的竹溪、陈老的糖霜溪、青灯的图谱溪,还有无数藏家的故事溪,都汇入了这条河里,朝着未来,慢慢流淌。

而这条河,才刚刚开始它的旅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溪流加入——可能是某个老织匠的织锦,可能是某个陶艺家的瓷纹,可能是某个孩子的第一份糖艺作品。它们会一起,把非遗的故事,讲给更远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