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逸霄 > 第594集:防伪升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龙印:区块链与匠心的防伪契书

温如霜推开“糖龙工坊”后院的木门时,老匠人李松年正蹲在青石板上,用拇指抹匀瓷坯上的冰裂纹釉料。秋日的阳光斜斜落在他花白的发顶,把瓷坯映得像块半透明的冻玉,而他手边那只刚烧好的实体糖龙摆件——青蓝釉色里游着鎏金纹路,正是第二代“糖龙大师系列”的经典款——却蒙着一层浅浅的灰,像被什么东西扫过兴致。

“李师傅,您这摆件怎么不擦干净?”温如霜走过去,指尖刚要碰到糖龙的鳞纹,就被李松年轻轻拦住。

“别碰,”老人的声音带着点沙哑,指腹在鎏金纹路的末端按了按,“你看这儿。”

温如霜凑过去细看,才发现那鎏金的边缘有些发虚,像是用劣质金粉调了胶水涂上去的,远不如正版藏品的纹路那样利落。更明显的是龙尾处的“松年印”——正版该是方方正正的阴刻小印,这只却是模糊的阳刻,连笔画都缺了一角。

“是仿的?”她心里一沉。

李松年点点头,把摆件推到石桌中央,像是展示一件扎眼的东西:“昨天陈老藏家送过来的,他在二手市场花了三万买的,说是‘限量款’,结果拿到手一看,龙眼睛的釉色都偏了。你再看这个——”他掏出手机,点开官方藏品的数字预览图,“正版的冰裂纹是‘碎而不裂’,每道纹都能连到龙爪,仿品这裂纹是乱的,跟摔碎的玻璃似的。”

温如霜的指尖在石桌上轻轻敲着,心里已经翻起了波澜。第二代“糖龙大师系列”上线才三个月,凭借风痕设计的互动改造功能和她写的匠人故事,藏家圈里的热度刚起来,怎么就冒出仿冒品了?她掏出手机给风痕发消息,指尖都有些发紧:“风痕,来工坊一趟,李师傅这儿有件仿品,情况不太好。”

风痕赶到时,石桌上已经围了三个藏家——除了送仿品来的陈老,还有两个年轻藏家,手里各捏着一个手机,屏幕上都是仿品的交易记录。“风痕老师,你看这个,”穿格子衫的年轻藏家小王把手机递过来,“闲鱼上有人批量卖‘糖龙二代’,说是‘内部流出的改造半成品’,价格比官方低一半,已经有十几个藏家买了。”

风痕接过手机,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屏幕上的仿品图片拍得很精致,甚至盗用了官方的匠人故事文案,连温如霜写的“老匠人尝试新釉色”那段话都一字不差。但点开细节图,破绽就露出来了:龙身的青蓝釉色偏暗,渐变鎏金的过渡很生硬,最关键的是——没有互动改造功能的入口。风痕设计的改造系统,藏家需要在官方小程序里解锁“釉色库”,而仿品的数字界面是死的,只能看不能改。

“这些仿品是怎么流通的?”风痕抬头问,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怒气。他最在意的就是藏品的“完整性”——技术上的互动性、文化上的匠人精神,缺了哪一样,都不算真正的“糖龙”。

陈老叹了口气,手指在石桌上摩挲着:“还不是因为咱们的藏品太火了?你设计的那个改造功能,让藏家能自己改纹路,我把我的糖龙改成了墨竹纹,在社群里一晒,好多人都想要。结果就有人钻空子,仿了个壳子出来,骗那些没买过正版的新藏家。”

风痕没说话,走到李松年身边,拿起那只实体仿品仔细看。他的指尖划过龙背的纹路,能感觉到釉面的粗糙——正版的实体摆件用的是景德镇的高白泥,釉面摸起来像丝绸,而仿品的釉面涩得很,甚至有细小的气泡。“李师傅,正版的‘松年印’,您是怎么刻的?”

李松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铜印,印面只有指甲盖大,上面刻着“松年”两个篆字:“正版的印是我亲手刻的,每一个都要对齐龙尾的第三片鳞,印泥用的是朱砂调的矿物泥,晒三天都不会掉色。你看仿品这个印,用的是普通印油,一擦就掉。”他说着,用纸巾蘸了点水,轻轻一擦仿品的印,果然晕开了一片淡红色。

风痕的眼睛亮了一下,像是抓住了什么关键。他掏出自己的手机,点开官方小程序的藏品管理界面,指着屏幕上的一串代码说:“现在的数字藏品,虽然有唯一标识,但普通藏家看不懂代码。如果我们能把李师傅的‘松年印’,还有这些物理防伪的细节,都变成数字上的‘可验证印记’,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

“可怎么变啊?”小王追问,“我们又不能每次买藏品都找李师傅看印。”

“用区块链。”风痕的语气很肯定,“区块链的核心是‘不可篡改’和‘唯一标识’。我可以给每一个第二代藏品植入独特的区块链‘龙印’——这个‘龙印’里不仅包含藏品的编号、发行时间,还能关联李师傅的实体印章数据,比如印纹的高清扫描图、朱砂的成分比例。藏家打开官方小程序,点一下‘验证’,手机摄像头对着数字藏品的龙印扫一下,就能看到这些数据,跟自己手里的藏品比对,真假立刻就知道。”

李松年听得很认真,等风痕说完,他指着仿品的龙眼睛问:“那像这种釉色不对的,数字上能看出来吗?我烧正版的时候,龙眼睛用的是‘天青釉’,要在窑里烧十二个小时,温度差一度,颜色就不一样。仿品这眼睛是‘月白釉’,差远了。”

“当然能,”风痕蹲下来,给李师傅看手机里的釉色数据库,“我可以把您烧窑的参数——温度、时间、釉料配比——都录入区块链。藏家验证的时候,不仅能看龙印,还能调取出‘匠人烧制档案’,对比自己藏品的釉色是不是符合档案里的标准。这样一来,仿品就算抄了外观,也抄不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匠人数据’。”

温如霜在一旁听着,忽然觉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风痕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怎么验”的问题,而她要做的,就是让藏家愿意去验,甚至主动了解这些防伪知识。她看着李师傅手里的小铜印,忽然有了想法:“风痕,你的区块链是‘技术盾’,那我能不能用匠人故事做‘文化盾’?我可以在新的故事里,让李师傅讲他年轻时辨真伪的经历,把‘松年印’的细节、釉色的特点都融进去,藏家读故事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记住防伪要点了。”

李松年眼睛一亮,放下手里的仿品,拍了下大腿:“这个好!我年轻时跟我师傅学烧糖龙,师傅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认印先认鳞,辨色先辨窑’。我可以跟你讲我第一次帮师傅辨假货的事——那时候有个贩子拿仿品来卖,师傅让我看龙爪的纹路,说‘真糖龙的爪尖有三道细纹,仿品只有两道’,我一看,还真是!”

“就这么定了。”风痕站起身,把手机里的研发计划调出来,“技术团队今晚就开始开发区块链‘龙印’系统,三天内完成测试;如霜,你这三天里把李师傅的故事写出来,跟验证功能同步上线。我们要让藏家知道,买‘糖龙’不仅是买个数字藏品,更是买一份匠人守护的传承——仿品能抄样子,抄不了这份传承。”

接下来的三天,“糖龙工坊”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忙碌的劲儿。

风痕几乎住在了技术部的办公室。他和团队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李师傅的实体印章“搬”到区块链上。他们用高分辨率扫描仪,把“松年印”的每一道刻痕都扫成3d模型,连印泥里朱砂颗粒的分布都清晰可见;然后又去景德镇的窑厂,把李师傅烧第二代藏品时的窑火数据实时录入系统——1320c的高温、12小时的烧制时长、天青釉里20%的高岭土比例,这些数据都被加密成一串独特的代码,和藏品的区块链标识绑定在一起。

“最难的是‘一键验证’的便捷性,”风痕揉着太阳穴,给团队成员看手机界面,“不能让藏家觉得麻烦。我们要把验证按钮放在小程序的首页,点进去之后,要么扫数字藏品的龙印,要么上传藏品图片,系统自动比对区块链数据,三秒钟内出结果。还要加个‘防伪报告’,用通俗的话告诉藏家——‘您的藏品龙印与李松年大师的印章数据一致,釉色符合1320c窑火标准,为正版藏品’。”

第二天下午,系统测试时出了个小插曲。一个测试员上传了仿品的图片,系统却显示“疑似正版”。风痕立刻调取数据,发现问题出在釉色比对上——仿品的天青釉加了蓝色颜料,颜色和正版很像,系统的颜色识别算法没能区分。

“得加‘匠人主观判断’的维度,”风痕立刻给李松年打电话,“李师傅,您能不能帮我们给釉色数据库加个‘大师标注’?比如您看一张釉色图,能说出‘这是1320c烧的,釉面有细冰纹’,我们把您的标注也录入区块链,系统比对时,不仅看客观数据,还要看是否符合您的标注。”

李松年一口答应,当天就赶到技术部。他坐在电脑前,一张张看釉色图,一边看一边说:“这个是1300c的,颜色偏浅,冰纹太粗;这个是1320c的,你看这儿,有细小的‘银星点’,是釉料里的石英砂受热形成的,仿品没有这个……”技术团队把他的话逐句转化为数据标签,加到区块链系统里。等再次测试时,仿品的图片一上传,系统立刻显示“釉色无银星点,不符合李松年大师标注,疑似仿品”。

风痕松了口气,靠在椅子上喝了口冷咖啡。窗外的天已经黑了,技术部的灯却亮得像白天。他想起陈老拿着仿品时失望的眼神,想起李师傅对每一道纹路的较真,忽然觉得手里的咖啡也有了温度——他做的不只是一个防伪系统,更是在守护一群人的初心。

而温如霜那边,也在和文字较劲。她没有把防伪知识写成干巴巴的“说明书”,而是以李松年的口吻,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第一枚“打假印”》的匠人故事。

故事里,年轻的李松年跟着师傅守窑,有个贩子来卖“清代糖龙”,师傅让他先看:“松年,你看这龙的眼睛,真糖龙的眼睛是‘活的’,釉色里有流动的光,仿品的眼睛是‘死的’,颜色发闷。”李松年凑过去看,果然,仿品的龙眼睛像蒙了一层灰。师傅又让他看龙尾的印:“真印的笔画是‘方中带圆’,仿印是‘方得生硬’,你用指甲盖刮一下,真印的刻痕里有印泥的残留,仿印没有。”

故事的结尾,李松年问师傅:“为什么要这么较真?不就是个摆件吗?”师傅摸着窑壁说:“糖龙是咱们的手艺,也是买主的信任。人家花了钱,买的是‘真’——真手艺,真心意。咱们辨的不是假货,是守住这份真。”

温如霜写完最后一句,读给李松年听。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那只小铜印,眼眶有点红:“就是这个意思。我现在给藏品盖印,还是会想起师傅的话——每一个印,都是给藏家的‘定心丸’。”

三天后,“糖龙大师系列”官方小程序更新了。

藏家们打开小程序,首先看到的是温如霜的新故事,标题下面跟着一行小字:“读完故事,点击这里验证您的藏品真伪”。点进验证页面,界面很简洁——一个大大的“扫码验证”按钮,下面有行提示:“找不到龙印?看这里——李松年大师教你认龙印位置:糖龙尾椎第三片鳞下方,方印边长3毫米,篆字‘松年’左窄右宽。”

陈老第一个尝试验证。他打开自己的正版藏品,找到龙尾的“松年印”,用小程序扫码。三秒钟后,屏幕上弹出一张绿色的“防伪报告”:

“恭喜!您的藏品为第二代‘糖龙大师系列’正版藏品。

1. 龙印比对:与李松年大师2024年5月烧制的印章数据完全一致,刻痕细节匹配度100%;

2. 釉色比对:符合1320c窑火标准,釉面银星点数量≥15个\/平方厘米,符合大师标注;

3. 匠人档案:该藏品由李松年大师亲自监烧,烧制时间2024年5月18日14:30-次日2:30,釉料配比为天青釉70%、高岭土20%、石英砂10%。”

陈老看着报告,激动地在藏家群里发了截图:“太好了!我这藏品是真的!你们快试试,还能看到李师傅烧窑的时间,太用心了!”

小王也跟着验证,他之前在闲鱼上差点买了仿品,现在特意找了张仿品图片上传。系统立刻弹出红色提示:“疑似仿品,请谨慎购买!理由:1. 龙印无‘松年’篆字细节,刻痕匹配度仅30%;2. 釉色无银星点,不符合李松年大师标注;3. 无对应匠人烧制档案,建议联系官方举报。”

小王把提示截图发到群里,附言:“大家别贪便宜买低价货!仿品一验就现形,咱们要支持正版,也是支持李师傅的手艺!”

更让藏家们觉得贴心的是温如霜的故事。有个刚入坑的年轻藏家在群里说:“我之前根本不知道龙印还有讲究,读了李师傅的故事才知道,原来每一道刻痕都是心意。现在我看自己的糖龙,觉得特别不一样——这不仅是个藏品,还是李师傅手把手传下来的手艺。”

上线第一天,官方小程序的验证次数就突破了五万次,举报仿品的信息有两百多条。风痕和技术团队根据举报信息,整理出仿品的主要流通渠道,联合平台做了下架处理。而温如霜的故事,被藏家们转发到了各个非遗爱好者社群,有人评论:“原来防伪也能这么有温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是老匠人的心里话。”

一周后,李松年邀请风痕和温如霜去窑厂,说有东西要给他们看。

两人赶到时,窑厂的门刚打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李松年从窑里捧出一只新的糖龙摆件,青蓝釉色里,龙尾的“松年印”旁边,多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标识——正是区块链“龙印”的简化图案。

“这是我新烧的‘防伪纪念款’,”李松年把摆件递给他们,“每一只都有区块链龙印和我的实体印,藏家拿到手,既能摸到我的手艺,又能查到数字上的真凭实据。我师傅要是还在,肯定会说,这是把老手艺和新东西,拧成了一股绳。”

风痕接过摆件,指尖碰到釉面的银星点,忽然觉得很踏实。他看了一眼温如霜,两人都笑了——技术的区块链,匠人的故事,藏家的信任,这三样东西凑在一起,才是“糖龙”真正的防伪盾。

温如霜掏出手机,给摆件拍了张照,准备写新的匠人故事。她想好了标题,就叫《龙印:一摸一验,都是传承》。故事里,她会写李松年烧这只纪念款时,特意多烧了半小时,让釉色里的银星点更明显;会写风痕为了让老年藏家方便验证,把小程序的字体调大了一号;会写藏家们拿着纪念款,在社群里晒自己的“双印认证”。

她忽然明白,所谓的防伪,从来不是和假货对抗,而是和一群人一起,守护那些值得被珍视的东西——老匠人的手艺,藏家的信任,还有非遗传承里那股“较真”的劲儿。就像李松年说的,真糖龙的爪尖有三道细纹,少一道都不行;真传承的心里有三份诚意,少一份也不行。

风痕看着窑厂外的夕阳,把纪念款摆件举起来。阳光透过釉面,在地上投出一道小小的龙影,龙尾的印子清晰可见——那是区块链的代码,也是老匠人的指纹,更是一群人用初心刻下的,关于“真”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