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雪沾在镇粮所的青瓦上,沈默诚的抗虫松木扁担挑着两筐红薯,薯皮上的金斑被槐叶汁染成土黄色,却在箩筐边缘露出半截带齿痕的——那是他故意让野猪啃过的痕迹,边缘还沾着松脂。他敲响供销社后院的木门时,门环上的麦穗纹暗记与玉佩轻轻共振,这是沈秀兰昨夜用灵泉水浸过的信号。

“老诚,”镇粮所吴所长的中山装染着麦麸味,目光落在红薯上,“铁柱队长说,你家的‘抗虫红薯’,”他的手指划过薯皮,“淀粉含量比普通薯高两成,”他忽然压低声音,“县上的‘备战粮囤’,”他指向远处的粮库,“还差二十担细粮。”

沈默诚立刻堆出憨厚的笑,从筐底取出个比拳头大的红薯,用指甲掐开,橙黄的芯子泛着极浅的金斑:“吴所长,”他递过红薯,“您看这瓤,”他提高声音,“在鹰嘴岩的岩缝里长了三季,”他压低声音,“陈科长说,这叫‘无产阶级淀粉’,”他指向箩筐,“公社让先给粮所送个样品。”

吴所长的指尖在红薯上停顿,想起上个月在第三生产队看见的“神泉”传说——沈家的鸡窝木牌、林场的抗虫松木、还有社员们私下流传的“喝了岩缝水不饿肚子”。他忽然闻到灶间飘来的槐叶香,沈秀兰正用搪瓷缸端着灵泉茶走来,缸身上“抓革命促生产”的红字下,极浅的麦穗纹与他粮库的公章暗纹一致。

“吴所长,”沈秀兰的围裙上绣着与粮票相同的麦穗纹,“尝尝咱的‘大寨茶’,”她掀开缸盖,金斑槐叶在水面浮沉,“用后山的露水浸过三夜,”她轻笑,“赵铁柱队长说,喝了能治‘数据不清’的毛病。”

吴所长接过茶缸,触到缸底的凹凸——那是沈默诚用松针刻的“吴”字暗记。他忽然看见厢房的木柜,柜体用抗虫松木打的榫卯,木纹里隐约可见麦穗状的年轮:“沈大姐,”他的声音混着茶香,“你家的木器,”他敲了敲柜面,“比供销社的柏木还经潮,”他忽然压低声音,“县粮食局的王主任,”他指向自己的胃,“犯了老胃病,”他望向红薯,“听说你们的‘神泉’……”

沈秀兰立刻从围裙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灵泉烤的槐叶馍,馍皮上用野漆树汁画着粮囤图案:“所长,”她塞进对方手里,“这馍掺了三成麦麸,”她指向馍心,“陈科长说,这叫‘忆苦思甜馍的革命改良版’,”她忽然轻笑,“县医院的张大夫说,比胃药还顶事。”

吴所长的目光在馍皮上停留,看见天然形成的麦穗状焦痕,与沈家鸡窝的木牌如出一辙。他忽然从公文包掏出张《粮食征购表》,第三生产队的公章盖在“超产粮”栏,赵铁柱的私章歪歪扭扭却盖住了关键数字:“老诚,”他指向表格,“你们队的抗虫稻种,”他压低声音,“要是能每月支援两担,”他望向粮库,“我能给你们换县城的‘特供煤票’。”

沈默诚立刻摸出红宝书,翻到“自力更生”章节,内页夹着片金斑稻叶:“所长,”他指向叶片,“这稻种喝的是岩缝水,”他忽然提高声音,“铁柱队长说,”他压低声音,“每粒米都念着毛主席语录,”他指向红薯,“就像这抗虫薯,”他轻笑,“连虫都知道要‘抓革命’。”

吴所长的旱烟袋在木柜上敲出火星,看见烟灰落在柜面竟自动聚成麦穗状——这是灵泉水的天然引导。他忽然望向沈秀兰的袖口,那里露出半截灵泉棉袖套,针脚里的麦芒纹与粮库的账册编号一致:“沈大姐,”他的声音轻得像落雪,“我家婆娘的浮肿病,”他指向自己的小腿,“喝了你们的‘神泉粥’,”他忽然轻笑,“裤脚的补丁,现在都宽了两指。”

沈秀兰立刻从空间取出个陶罐,里面装着灵泉水泡的赤小豆,表面用腐叶土盖着:“所长,”她压低声音,“这是‘集体的救济粮’,”她指向豆粒,“陈科长说,”她提高声音,“赤小豆配槐叶,”她望向粮库,“比供销社的浮肿药强三倍。”

更深露重时,粮所的地窖里,沈默诚正在给吴所长展示“抗虫稻种”的储存方法,空间黑土的潮气混着灵泉的甜香,却被他用腐叶土盖得严严实实:“所长,”他指向稻种,“埋在槐叶堆里,”他忽然轻笑,“连老鼠都敬而远之,”他指向墙角的木牌,“这是赵铁柱队长亲自刻的‘大寨储粮’。”

吴所长摸着稻种,发现每粒都带着极浅的金斑,却被说成“抗虫基因显性表达”。他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个铜锁,锁芯的纹路与沈家地窖的暗门一致:“老诚,”他指向粮库的西厢房,“那间仓房,”他压低声音,“原是日伪时期的酒窖,”他忽然轻笑,“你们要是缺储物间,”他指向铜锁,“钥匙上的麦穗纹,”他望向玉佩,“和你家的鸡窝牌一个模子。”

五更天,沈家三兄妹在地窖里核对《粮食征购表》,沈秀兰看着“超产粮”的数字与空间产量一一对应,忽然轻笑:“小轩,你在稻种里藏的棉桃壳,”她指向表格,“是不是和吴所长的粮库编号一致?”

沈默轩点头,从空间取出片金斑槐叶,叶脉天然形成的“70”字样在油灯下闪烁:“二姐,吴所长的钢笔,”他指向“特供煤票”的签字,“在‘每月两担’后面多画了个点,”他望向地窖深处,“正好对应咱第一次送粮的地窖坐标。”

沈默诚摸着新刻的粮库木牌,松木上的焦痕与镇粮所的公章编号重合:“小轩,吴所长的旱烟袋,”他压低声音,“刚才在厢房画了个‘粮’字,”他指向陶罐,“我看见他把灵泉赤小豆,”他轻笑,“和自家的救济粮掺在了一起。”

晨雾漫过镇粮所的晒谷场,吴所长的胶鞋踩过昨夜掉落的红薯皮,薯皮上的麦穗状齿痕在晨露中若隐若现。他知道,当沈家的“抗虫红薯”码进粮库的“战备粮”堆,当灵泉赤小豆混进社员的救济粥,秘密,便在这粮食的流动中,在干部的默许里,悄然成为了集体储备的一部分。

“吴所长,”沈默诚追上来,塞给他个布包,里面是五颗空间核桃,“给虎娃的,”他压低声音,“陈科长说,”他指向核桃,“补脑比资本主义的鱼肝油强十倍。”

吴所长的手指在布包上顿住,看见核桃纹路与沈家鸡窝的脚环编号一致。他忽然望向供销社的方向,沈秀兰正在给邻居演示“山泉润粮”的土法,搪瓷盆里的灵泉水泛着极浅的金斑,却被说成“集体的智慧”。他终于明白,有些秘密,就像这核桃的清香,在集体的外壳下,永远能让人心照不宣。

晨霜融化时,沈明珠正在公社小学用煤油灯讲“工分算术”,灯座的麦穗纹与吴所长给的粮票暗纹重合。她知道,当粮所的账册上多了“沈家超产粮”的记录,当吴所长的婆娘开始用灵泉水泡脚,沈家的秘密,便在这粮食的征购与分配中,在基层干部的示好与默契里,悄然织就了更广阔的保护网。

吴所长的算盘在粮库响起,这次算的是“特殊储备粮”的工分,却在“沈家地窖”一栏,不自觉地多算了五分。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灵泉赤小豆,知道有些事,就像这豆子的清甜,藏在粗粝的表象下,才是最安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