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分后的月光给镇西头的芦苇荡镀上银边,沈默轩的胶鞋陷进烂泥里,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用抗虫松木片绑着的护腿——木片边缘刻着与玉佩相同的麦穗纹,能在黑暗中发出极浅的荧光,为他指引空间鱼塘的方向。竹篓里的鲫鱼甩尾时,鳞片上的金斑在水面一闪,却被他提前用槐叶汁浸泡过,染成与普通河鱼无异的青灰色。

“老周,”他在芦苇深处轻叩三下,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第三网的‘抗虫鲫鱼’。”

芦苇丛中传来算盘珠子轻响,正是《社员都是向阳花》的前奏节奏,老周的手电筒光扫过竹篓,光斑在鱼鳃处停留两秒——那里藏着沈默轩用松针刻的“周”字暗记。“沈兄弟,”老周从暗影里转出,车斗里的化肥袋发出细碎的摩擦声,“县五金厂的煤油灯,”他指向车斗夹层,“比供销社的亮三倍。”

沈默轩掀开竹篓的荷叶,八条鲫鱼在月光下泛着微光,鱼腹处的金斑被他用野漆树汁点成普通的黑斑:“周大哥,”他压低声音,“这些鱼,”他指向鱼鳍,“喝的是鹰嘴岩的岩缝水,”他忽然提高声音,“陈科长说,”他凑近对方耳边,“鱼鳔能治跌打损伤,比县医院的膏药还快。”

老周的手指在鱼腹上停顿,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个油纸包,里面裹着五盏煤油灯,灯芯处缠着极细的金斑棉线——这是沈家与他约定的“安全标识”:“沈兄弟,”他的声音混着芦苇的潮气,“割尾队今晚查水产,”他指向远处的火把,“李富贵的狗,”他轻笑,“闻见灵泉的味就躲,可盯着咱的秤砣呢。”

沈默轩点头,从竹篓底取出个陶罐,里面装着灵泉水泡的艾草,往每条鱼身上泼了三圈——金斑鳞片竟逐渐淡化,露出底下普通的青灰色:“周大哥,”他晃了晃陶罐,“这是‘去资水’,”他指向芦苇荡,“后山的芦苇煮的,”他忽然轻笑,“李富贵就算剖开鱼腹,”他指向鱼鳔,“也只会看见‘集体的脂肪’。”

车斗夹层的暗格打开,沈默轩迅速将鲫鱼码进夹层,每条鱼的尾鳍都对着相同的方向——那是空间鱼塘的坐标暗记。老周递过煤油灯时,灯座上的五角星图案与沈家鸡窝的木牌纹路重合,灯油里混着极浅的灵泉结晶,能让火焰呈现麦穗状跳动。

“同志!”远处传来手电筒光,李富贵的算盘珠子响得山响,“深更半夜的,”他的光束扫过竹篓,“莫不是在捞资本主义的‘漏网之鱼’?”

沈默轩立刻堆出憨厚的笑,从篓底翻出条翻肚的鲫鱼,鱼鳃处的“周”字暗记被他用指甲刮花:“李队长,”他拎起鱼,“咱第三生产队的‘抗虫鱼’,”他指向芦苇荡,“陈科长说,”他提高声音,“用稻花养的,”他忽然压低声音,“给县办招待所送的,”他指向老周的货车,“张副主任的秘书等着下奶呢。”

李富贵的算盘尖戳向鱼腹,却看见极浅的金斑在月光下一闪,立刻缩回手:“抗虫鱼?”他的目光扫过车斗的化肥袋,“我咋听说,”他的算盘珠子敲得更响,“有人用‘神泉’养鱼,”他指向沈默轩的护腿,“这木片,”他冷笑,“莫不是从沈家地窖刨的?”

老周立刻从驾驶室掏出张《水产调拨单》,第三生产队公章和赵铁柱的私章盖在“特殊用鱼”栏:“李队长,”他敲了敲单子,“上个月公社食堂的鱼汤,”他指向远处的灯火,“让炼钢工人多干了两小时,”他忽然轻笑,“您要是怀疑,”他指向货车,“就去招待所问问,”他压低声音,“张副主任的痰盂,”他指向单子,“还留着鱼骨头呢。”

李富贵的指尖在调拨单上停顿,看见“抗虫鲫鱼”的亩产数据与沈家试验田的记录一致,终于哼了声:“下不为例,”他的手电筒光扫过沈默轩的裤脚,“再让我查出‘特殊养殖’,”他指向芦苇荡,“连鱼塘都给你填了!”

等割尾队离开,老周立刻发动货车,车斗里的化肥袋发出“簌簌”声——那是空间鲫鱼在夹层中摆尾。沈默轩摸出红宝书,内页夹着片金斑芦苇叶,叶脉天然形成的“69”字样在月光下闪烁:“周大哥,”他指向灯座的五角星,“这灯,”他压低声音,“给公社小学的沈老师,”他忽然轻笑,“虎娃的算术本,”他指向远处,“就缺这盏‘毛泽东思想的明灯’。”

更深露重时,沈家地窖里,沈秀兰正在给煤油灯芯浸灵泉水,灯芯的棉线在黑土中生长过,表面的金斑被槐叶汁染得发黑:“小轩,”她举起盏灯,“我在灯座刻了麦穗纹,”她指向灯芯,“每烧三寸,”她轻笑,“就会出现‘安全’二字的焦痕。”

沈默诚蹲在空间鱼塘边,看着新收的鲫鱼在黑土水域摆尾,鱼鳍划出的水纹自动排列成老周的货车编号:“小轩,”他指向鱼腹,“这次的金斑,”他压低声音,“我让它们集中在尾鳍,”他指向芦苇荡,“割尾队就算捞到,”他轻笑,“也只会当是‘水草染的’。”

沈明珠摸着新领的煤油灯,灯座的五角星里藏着极小的麦穗:“哥,”她指向灯罩,“明天的算术课,”她忽然轻笑,“我要用这灯讲‘工分换算’,”她指向灯芯,“虎娃说,”她压低声音,“看见灯花会变成麦穗。”

五更天,沈默轩蹲在供销社后院的槐树下,数着煤油灯的灯芯——每根都用灵泉水泡过,燃烧时不会产生黑烟。他听见地窖传来三长两短的敲击声,知道是沈秀兰在确认空间入口安全。月光下,灯座的麦穗纹与玉佩轻轻共振,想起《农正秘典》的“渔篇”:“渔之秘,藏于鳞。鳞色混于水,鳞纹合于天,水天之间,秘成于网。”

晨雾漫过镇西头的芦苇荡,老周的货车碾过昨夜的车辙,车斗夹层的鲫鱼正在黑土的包裹下静静沉睡。沈默轩看着远处的火把渐次熄灭,知道李富贵的割尾队又一次空手而归。他摸了摸裤兜的煤油灯,灯座的五角星在晨光中闪烁,与沈家鸡窝的木牌、供销社的布票、甚至公社的公章,都形成微妙的呼应。

“沈大哥,”老周临走前塞给他个铁盒,里面装着上海产的火柴,“这是用你的鲫鱼换的,”他指向盒面的工农图案,“磷片上的麦穗纹,”他轻笑,“和你家的玉佩一个样。”

沈默轩点头,看着货车消失在晨雾中,铁盒的棱角在掌心压出红印。他知道,当煤油灯的光芒照亮公社小学的课堂,当灵泉鲫鱼变成“抗虫鱼”摆上县招待所的餐桌,沈家的秘密,便在这明灭的灯火中,在水产的交易里,悄然成为了时代生活的必需品。

供销社的木门吱呀开启,王科长抱着账本出来,胸前的棉桃壳笔筒一闪。沈默轩看见他走向锅炉房,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沈家的灵泉帕子,帕角的麦穗纹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他忽然明白,在这个凭票供应的年代,最巧妙的伪装,便是让每个空间产物都成为集体票据上的一个数字,让每个交易都成为“支援革命”的合理环节——而秘密,就在这数字与环节的缝隙中,永远鲜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