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忽而,朱瞻基想起一事,遂笑着说道:“爹,前几日,我叫张懋替您寻觅的犬已找到,乃是一只小白犬,据说来自奴儿干都司以北,颇为稀奇,模样亦十分乖巧,不知您何时想让我送至府上?”

“狗么?”

朱高炽闻言愣了一下,这才忆起确曾嘱咐儿子为自己觅得一只犬。

然他不过随意一提,并未在意,如今听说真的寻到了,不禁啼笑皆非:“你怎生真给我寻来一头?你看我此刻像有余暇养狗的模样否?”

“无妨,您若无暇,可效仿娘亲,命两个小太监照料便是。”

朱瞻基满不在乎地笑了笑,连猫主子都有两个俏丽宫女侍奉,这狗断不能低了身份。

朱高炽思忖片刻,点头道:“宫中多的是太监宫女,安排两个服侍犬儿自是无碍,你自行定夺便是,何时送来皆可,哦,对了!”

朱高炽顿了顿,又问:“我听宫女提及,你上次播撒于暖棚中的种子已然抽芽,我过去瞧过,绿意盎然,此法确属良策,如若推广开来,百姓冬季亦能种植些许粮食,如此一年便可收获两茬,产量堪称翻倍。”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农业生产的故事。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打算利用温室大棚种植粮食作物,但朱瞻基认为这并不划算,因为粮食不像蔬菜那样容易腐坏且能卖高价,而温室大棚的成本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过于高昂。

尽管如此,父子二人还是来到了温室大棚查看情况。

朱高炽对刚长出来的幼苗表现出浓厚兴趣,而朱瞻基则耐心地解释了黄瓜等作物从播种到结果需要的时间。

整个场景生动展现了古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及父子间的互动。

“你这孩子,可得留点神,这些幼苗珍贵得很!”

朱高炽瞧见朱瞻基一把抓起一株苗来回摇晃,心痛得不行,赶忙拉住他的手,阻止他继续折腾,并略带责备地说:“都七八十个日子了,虽说确实时间长了些,不过一月能尝到黄瓜也是美事一件。

外面的黄瓜现在值五两银子一根呢,要是这样,我们家往后就能白吃啦!”

“您高兴就好!”

朱瞻基笑着回应。

……

次日清晨,关于报纸的话题仍在扩散,第二期报纸如期而至。

经过首次的轰动,第二期的内容显得相对平和。

主要集中在时政方面,朱瞻基只准许刊载几则朝廷赈灾的消息。

随着天气转冷,近来大明北方不时传出雪灾的消息。

这类事件都是当务之急,毕竟一旦遭遇雪灾,轻则毁屋,重则掩埋人命。

好在这年冬天户部资金充足,有纪纲打下的基础,加上售卖玻璃所得收益,最近羊毛贸易也开始获利。

可谓自大明立国以来,户部今年冬天过得最为舒坦。

因此,面对各地请求赈灾的奏章,只要问题不是特别严重,朱瞻基都会予以批准。

同时,大批监察御史被派往各地。

这些人的职责是公开监督赈灾事务,防止有人*中饱私囊。

背地里,朱高炽那边的记者队伍也已集结完毕,在简单培训后,朱瞻基便让他们随赈灾事务奔赴各地,暗*间,核实赈灾工作的实际情况。

乾清宫内。

朱瞻基正忙着处理当日公务。

“殿下,如今因暖房修建,应天府的难民数量大幅下降,虽仍有外地难民涌入,但问题已不大。”

杨士奇呈上处理完毕的一份奏折。

朱瞻基随意翻阅一番,沉思片刻后问杨士奇:“近来各地雪灾频发,朝廷虽已派人赈灾,监察御史也派出不少,但他们只盯着赈灾款项,难免有人隐瞒灾情。

我想派一位钦差大臣统筹全局,巡视各地,不知殿下以为如何?”

杨士奇稍作惊讶,随即点头道:“不知殿下打算派谁前去?”

皇帝派遣钦差巡视全国并非罕见之事,每年朝廷都会指派几位官员前往不同地区考察实情。

然而,钦差的人选至关重要,不仅要求为京官,且职位需在三品以上。

朱瞻基略作沉思,脑海中早已浮现一个人选——顾佐,正是他父亲之前提及的应天府尹。

据其父所述,此人为人可靠,且近年来颇受好评。

朱瞻基亦有意提拔几位亲信,经过查阅顾佐的相关档案后,确认此人确有潜力。

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信息未必全面。

借此次巡查雪灾的机会,正好能深入了解顾佐的能力。

同时,他还部署了一些秘密调查员分散至各地,收集一手情报。

一旦将这些资料与顾佐所见所闻对照分析,便能更准确地判断其是否适合重任。

想到此处,朱瞻基转向杨士奇问道:“你觉得顾佐这个人怎么样?”

“顾佐啊……”

杨士奇稍加思索后点头称道,“他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现居要职,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很匹配。”

听罢,朱瞻基满意地点点头,说道:“那就派他去吧。

我待会儿会写奏章呈报给皇祖父,重点检查受灾严重的区域,同时也走访其他未受灾地区,防止有人虚报或隐瞒灾情。”

“遵命!”

杨士奇刚答应完,又犹豫片刻,再次行礼道:“太孙殿下,说到顾佐大人,臣这儿刚好有他昨日递交的一份奏折。”

说完,他迅速从桌上取来折子递给朱瞻基。

待朱瞻基展开细读,杨士奇补充道:“这件事还跟新近问世的报纸有关。

自从报纸发行以来,太孙殿下调遣的锦衣卫使应天秩序显着改善,顾佐出于好奇外出巡查时,在几个平民区意外发现多处房屋损毁。”

朱瞻基眉头微蹙,追问:“具体有多少房子倒塌?有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京城乃天下之根本,每一件关乎民生的小事,皆需谨慎对待。

即便只是一点细微的变化,也可能引发巨大的波澜。

前些时日,难民潮涌入此地,已是令人头疼。

朱瞻基费尽心力才妥善安置了他们,可不曾想,接踵而至的是连片房屋坍塌的事件。

若仅是一两处倒也罢了,世间万物皆有定数,意外难以避免。

然而,杨士奇话中之意显然并非如此。

“目前已有七八十间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大部分不过是围墙或屋檐之类,因年久失修,加之近期应天连续降雪与狂风,致使其倒塌;而严重受损的也有三十几间,伤亡人数接近五十。”

稍作停顿后,杨士奇续道:“经顾府尹调查,平民居住区仍存大量类似状况的建筑,一旦遭遇强风大雪,后果不堪设想。”

朱瞻基听罢眉头微蹙,意识到此事并不简单。

应天府历经岁月洗礼,留存诸多古旧宅邸。

尤其平民聚居之地,长期被忽视。

偶发几起房屋垮塌,往往无人过问,即便有人因此丧生,也多是草草埋葬了事。

毕竟,平民区住的尽是贫苦之人,既无利益可图,又缺乏影响力。

能在这一时代替他们发声的官员,实属罕见。

从杨士奇的表情来看,哪怕是他这样的人,若非朱瞻基提及顾佐的名字,恐怕也不会主动关注这件事。

毕竟眼下,饿死的难民比比皆是,雪灾频发,房屋坍塌屡见不鲜。

至于其他官员,则更是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早已习以为常。

思索片刻,朱瞻基嘱咐道:“今后但凡涉及百姓安危之事,无论大小,均须优先处理。”

杨士奇听闻此言,顿时警觉起来,明白这是朱瞻基对他提出的警告,遂立即表态:“臣领命!”

“嗯。”

瞧见杨士奇的态度,朱瞻基满意地点点头,继而说道:“另外,让顾佐着手启动钦差事务,并从应天开始清查此类房屋的数量及各街道巷弄的通行状况,将数据详细记录,整理成文呈报。”

杨士奇正欲领命,朱瞻基却又加了一句:“对了,杨士奇,你亲自去把工部左侍郎周忱请来,我有任务交给他。”

“遵旨!”

杨士奇听见朱瞻基吩咐他亲自去召周忱前来,心中不禁暗自苦笑。

这位太孙殿下虽未直言,却已用最温和的方式点醒了他。

让一位内阁大学士去做寻常差事,分明是在提醒他不要忘了根本。

细思之下,杨士奇亦觉此事自己确有失察之处。

稍作沉吟,他便恭敬地行礼道:“臣杨士奇,谨遵太孙殿下教诲。”

“嗯,去罢。”

朱瞻基应得轻描淡写,转而埋首处理事务。

周忱闻讯即刻赶来,虽对杨士奇亲自召见感到诧异,但依旧毕恭毕敬地向朱瞻基请安。

朱瞻基抬眼瞧着他那身新制的绯色官服,语气含笑说道:“这颜色衬你,比从前更添几分气度。”

周忱听罢连忙称谢,言辞间满是感激。

由五品升至三品,不仅是职位上的跃升,更是身份与地位的显着变化。

这身新衣不仅彰显了他的成就,更承载着太孙殿下的厚望。

如果非要以一句来概括绯衣与青衫的不同,或许就是“气质上的高下立判”

吧?

几句简单的客套之后,朱瞻基借着给周忱赐茶的机会,稍作寒暄,加深彼此间的情谊,随后便直入主题:“近来在工部,还习惯否?”

周忱听闻询问,急忙笑着回道:“多谢太孙殿下挂念,一切都挺顺利。

黄尚书对我多有提携,同僚之间也没有刁难,我的指令他们都能及时执行,各类事务也处理得井井有条。”

朱瞻基听罢点点头,对周忱能在工部迅速站稳脚跟感到满意。

不过这中间离不开朱瞻基暗中支持。

即便如此,工部虽位阶不高,却是六部之一,黄福的能力不容小觑。

若无真才实学,哪怕朱瞻基替周忱撑腰,他也难以如此快速地融入其中,更有可能被黄福利用。

然而周忱此言显然表明,他已经掌控了工部的核心权力。

所谓一应事务处理妥当,分明是在向朱瞻基暗示:您交给他的任务已完成,今后若有事需要安排,尽可交付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