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订单数量急剧攀升,王翠妞喜忧参半,

喜的是辛苦付出,终有回报,

村子致富,指日可待;

忧的是现有的生产规模,

根本无法满足,如此海量的订单需求。

当晚,王翠妞便召集了,村里的一众骨干,

齐聚在自家院子里。

昏黄的油灯,在夜风中摇曳,

映照着众人,或兴奋、或凝重的面庞,

王翠妞率先打破沉默,目光坚定,

扫视一圈,开口道:

“大伙都知道,如今咱这川贝枇杷膏火了,

大订单、小订单,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咱这小作坊式的生产,根本应付不来,

得扩大生产,大伙有什么想法,都敞开了说。”

阿珍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接话:

“翠妞,我也正愁着呢。

场地就是头一个大难题,

咱村,就这么大点儿地方,

上哪儿找,能容纳大规模生产的地儿啊?”

众人纷纷点头,一时间议论纷纷。

村里的老秀才捻着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

“我瞧着,村那头废弃的祠堂,

倒能派上用场,地方宽敞,

收拾收拾,摆上家伙儿,够大伙施展手脚,

就是不知族里长辈们,同不同意。”

王翠妞眼睛一亮,觉得这主意可行,

她又提出了新建议:

每家每户,再多栽种一些梨树、枇杷树、

还可以栽种葡萄树等,大伙都特别满意这建议。

当即决定,次日便去找族长商议。

第二天一大早,王翠妞和石柱福,

带着自家腌制的小菜、新打的糍粑,

前往族长家,族长听闻来意,

眉头紧锁,良久才开口:

“那祠堂闲置多年,是有些破败,

用来做作坊,倒也不浪费。

只是修缮祠堂、改造场地,

这可得花不少银元,钱从哪儿来?”

王翠妞忙道:“族长,您放心,

我和石柱福盘算过了,咱这些日子,

卖果子、药材也攒了些积蓄,

再加上后续订单的预付款,先凑一凑,

倒是可以应急,往后盈利了,再从里头拿出一部分,

给祠堂翻新、维护,也算咱为祖宗积福。”

族长思忖再三,终是点头应允。

场地有了着落,原材料供应,又成了新问题,

村里的枇杷树虽多,但要满足大规模生产,

远远不够,石柱福提议:

“娘子,我听说隔壁村,有大片枇杷林,

果子长得又大又甜,

咱是不是能跟他们商量,收购些枇杷?”

王翠妞认可这个想法,

二人立刻动身,前往隔壁村。

隔壁村的村长,却有些犹豫:

“咱这枇杷,往年都是自家吃,

或者挑到集市上,去零散卖卖,

没这么大批量卖过,再说,

这收购价咋定,咱心里没底啊。”

王翠妞耐心解释:

“村长,您放心,我们肯定给公道价,

比集市上还高些,咱都是相邻村子,互相帮衬着,

往后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好说歹说,隔壁村才答应合作。

解决了场地和原材料,设备购置也迫在眉睫,

熬制枇杷膏需要更大的锅、更精良的炉灶,

还有储存的陶罐等,王翠妞和石柱福,

跑遍了县城的铁匠铺、陶窑,

对比价格、质量,挑得眼花缭乱,

铁匠铺的老板,起初要价颇高,

王翠妞软磨硬泡:

“老板,您看我们这也是,为了村里大伙谋生计,

一下子要置办这么多,您给个实惠价,

往后,我们年年都来您这儿,添家伙什儿。”

老板经不住劝说,最终松了口。

设备运进村,还得有人会操作、维护,

王翠妞想起,曾在县城药铺里,结识的一位老师傅,

手艺精湛,对熬膏制药颇有心得,

她和石柱福带着厚礼,

三番五次上门拜访,恳请老师傅来村里指导,

老师傅被他们的诚意打动,答应前来帮忙。

人员安排上,王翠妞将村里男女老少,分工明确,

身强力壮的负责搬运、砍柴生火;

手巧心细的,专注熬制、包装;

年纪稍长,经验丰富的,协助老师傅把控质量。

可即便如此,刚开始时,还是乱成一团,

有人抱怨活儿太累,

有人对新设备操作不熟练,手忙脚乱。

王翠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一次次细心安抚,手把手教大家操作设备,

还设立了奖励机制:“大伙加把劲,

每天评选出干活最利索、质量最好的,

奖励两个铜板,月底还有额外的粮食、布料。”

这一来,大家的积极性高涨,生产逐渐步入正轨。

就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麻烦却接踵而至,

村里那几个游手好闲的混混,

王麻子、刘二麻子,听闻村里的枇杷膏生意红火,

心里打起了歪主意,

这天,他们晃晃悠悠地来到祠堂作坊,

王麻子一进门就咋咋呼呼:

“翠妞啊,你这生意做得这么大,

可不能忘了咱兄弟啊,

怎么也得给安排个轻松又挣钱的活儿吧。”

刘二麻子也在一旁附和:

“就是就是,咱们都是同村人,有福同享嘛。”

王翠妞皱了皱眉,耐着性子说道:

“二位,这作坊里的活儿,可都不轻松,

得有真本事、肯吃苦才能干,

你们要是真想帮忙,

先跟着大伙学学,从基础干起。”

王麻子一听,不干了,脸一拉:

“哼,翠妞,你这是不给面子啊,

咱兄弟在村里混了这么久,还能不懂这些?

你就是想把好处,都自个儿揣着。”

两人在作坊里大吵大闹,

搅得众人,没法安心干活,

石柱福见状,上前一步,怒目而视:

“你们俩别乱来,这是大伙的心血,

要是耽误了生产,你们担得起责任吗?”

王麻子、刘二麻子见石柱福动了真格,

心里有些发怵,但还是嘴硬。

正在僵持不下之际,王翠妞的婆婆刘兰英,

和大嫂姜氏、二嫂陈氏,也闻风赶来,

刘兰英一进门,就扯着嗓子喊:

“翠妞啊,你现在能耐了,

带着大伙挣钱,可不能亏待自家人啊,

我和你大嫂、二嫂,也得在这作坊里,

占个好位置,多拿些工钱。”

大嫂姜氏更是满脸堆笑,凑到王翠妞跟前:

“弟妹啊,咱们以前虽有些不愉快,

可毕竟是一家人,这赚钱的事儿,

你可得多想着点我们。”

王翠妞心里一紧,深知,这事儿要是处理不好,

不仅影响生产,还会寒了大伙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