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站在智慧城市国际论坛的讲台上,心里默念着:“稳住,一定要稳住!” 她知道,台下坐的可不是德云社的观众,不能靠抖包袱蒙混过关。
ppt开始自动播放,展示着国内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大数据中心……标准的“科技狠货”宣传片。
突然,ppt画面一黑,整个会场陷入一片寂静。
“我去,这也能掉链子?!”于佳佳心里暗骂一声。
这年头,开会最怕的就是ppt出问题,简直比相声演员忘词还尴尬。
她深吸一口气,干脆利落地关掉笔记本电脑,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微笑,用流利的英文说道:“各位,关于中国式柔性治理,我想分享一个特别的案例。”
“我们有个地方,那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习惯性地敲击三下。敲击墙壁,敲击地面,甚至是敲击自己的胸口。他们敲击的频率和节奏,都惊人的一致,但没有人记得为什么要这么做。”
全场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台下的外国专家们面面相觑,一脸懵逼。
这算什么案例?
玄学?
巫术?
还是什么神秘的东方仪式?
会后,几个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外国专家围住了于佳佳,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细节。
“于女士,您说的那个地方,具体在哪里?敲击三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关联?”一个头发花白的教授操着蹩脚的中文,激动地问道。
于佳佳微微一笑,摇了摇头:“一旦说得清楚,它就死了。”
这话说得云里雾里,却又充满了禅意,瞬间把这群老外给镇住了。
临行前,接待方送给于佳佳一个定制的U盘,说是本次论坛的纪念品,里面存有所有嘉宾的演讲资料。
于佳佳接过U盘,随手扔进了包包的最底层,然后抽出笔,在U盘上贴了个标签,写了四个字:“不必打开”。
与此同时,在北京一间堆满杂物的出租屋内,林小满正忙着搬家。
她从纸箱子里翻出一个老旧的领夹麦,那是当年刘婶在菜市场用的。
麦克风的金属外壳已经磨损,露出斑驳的锈迹,电池仓空空如也。
“这玩意儿,也算是个古董了吧?”林小满自嘲地笑了笑。
她想起了那张记录着菜市场声音的Sd卡,已经按照约定寄给了国家图书馆,希望能为城市记忆留存一份珍贵的样本。
但她不知道的是,在她的背包夹层里,还藏着一片从未使用的备份卡——那是去年姚小波偷偷复制的。
姚小波当时还嬉皮笑脸地说:“佳佳姐说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万一国图把卡弄丢了,咱们还能留个念想。”
林小满毫不知情,她随手将麦克风扔进了楼下的回收箱。
当晚,一个拾荒老人佝偻着腰,在垃圾堆里翻找着。
他发现了这个金属外壳的麦克风,眼睛一亮:“这玩意儿成色不错,给孙子当玩具正好!”
老人乐颠颠地把麦克风带回了家。
他的孙子是个留守儿童,平时最喜欢用手机录各种声音。
孩子拿着麦克风,跑到小区的操场,录下了秋千吱呀吱呀的摇摆声,然后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并配上了一段充满童真的文字:“我听见地在唱歌。”
另一边,在雄安新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吴小雨正带着班组巡查新建社区的管网。
“小雨,你可得盯紧点,这可是千年大计,不能出半点岔子!”工头老张不放心地叮嘱道。
吴小雨点点头,认真地检查着每一处管道接口。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惊呼:“塌方了!塌方了!”
吴小雨心里一惊,连忙跑过去查看。
只见一段新建的管网路面突然塌陷,出现了一个大坑。
“赶紧抢修!”吴小雨果断下令。
抢修班组迅速行动起来,分成三组轮替作业。
“一组负责清理塌方土石,二组负责加固管道,三组负责安全警戒!”吴小雨有条不紊地指挥着。
老张在一旁看着,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三组人马的轮替节奏,竟然非常默契,几乎不用指挥,就能自然形成间歇。
“哎?你们怎么知道该歇了?谁教你们的?”老张忍不住问道。
几个年轻人憨厚地笑了笑:“干着干着就明白了,感觉差不多就换班呗!”
吴小雨没有参与轮班,她蹲下身子,仔细检查着塌陷的地基。
她发现,塌陷中心的一块预制板有些歪斜,角度大约是7度。
“7度?有点意思……”吴小雨若有所思。
她突然想起了丙三段那条“灵异”马路,那里的地砖倾角,似乎也是7度。
“难道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吴小雨心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她立刻下令:“这块预制板先不要动,保留原样!备注:此处应力释放口。”
晚上,周志明参加女儿幼儿园的家长会。
老师正在展示孩子们画的“我家附近的生音”。
大多数孩子画的都是汽车喇叭、商场广播之类的嘈杂声音。
唯独周志明的女儿,画了一个井盖,旁边还画了三条弯弯曲曲的波浪线。
“这画的是什么呀?”周志明好奇地问道。
女儿奶声奶气地回答:“这是奶奶收摊时敲井盖的声音,我觉得井盖会回话。”
周志明愣住了。
他想起了老伴每天晚上都要去菜市场帮忙,也想起了李素芬每天收摊时,都会习惯性地敲击三下石阶。
“难道这声音,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周志明心里充满了疑问。
回到家后,他立刻打开电脑,调取了全市的传感器热力图。
他惊讶地发现,在全市的各个区域中,儿童活动区的三级响应密度,竟然明显高于商业区和工业区!
“这说明孩子们对这种节奏的感知,比成年人更加敏感!”周志明意识到,这或许是一种被忽视的城市文化密码。
他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一份新的提案。
他在提案里加了一句:“建议将节律感知纳入儿童公共空间设计导则,通过营造特定的声音环境,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周志明觉得,这或许能为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几天后,李素芬像往常一样,在菜市场门口摆摊卖豆腐。
她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哼着小曲儿,心情格外舒畅。
突然,一个顾客急匆匆地跑过来,撞了她一下。
“哎哟!”李素芬惊呼一声,手里的豆腐差点掉在地上。
“对不起,对不起!”顾客连忙道歉,然后匆匆离开了。
李素芬揉了揉被撞疼的胳膊,也没太在意,继续卖豆腐。
直到收摊的时候,她才猛然想起,今天好像忘记敲击石阶了!
“哎呀,真是老糊涂了!”李素芬懊恼地拍了拍脑袋。
当天晚上,李素芬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少了点什么。
半夜,她突然惊醒,猛地坐起身来。
“不行,我得去补上!”李素芬喃喃自语道。
她穿上衣服,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向着菜市场的方向走去。
李素芬蹑手蹑脚摸到菜市场,午夜的京城,凉风嗖嗖的。
借着昏黄的路灯,她瞅见那熟悉的石阶,心里的那股空落感才算稍稍缓解。
“咚、咚、咚!”三声清脆的敲击,回荡在空旷的街道上。
嗯,这味儿对了!
李素芬长舒一口气,这才安心回家。
第二天,李素芬故意没敲石阶就收摊了。
心里痒痒的,跟猫挠似的。
接下来的几天,她都憋着,就想看看会发生啥。
到了第八天早上,有个老主顾来买豆腐,往柜台上一拍,“啪、啪、啪!”三声,震得李素芬手里的刀都差点掉了。
“今儿您忘了。”老主顾笑呵呵地说。
李素芬一愣,随即也乐了,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看来这敲石阶,还真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默契了。
当天傍晚,李素芬正收拾东西,几个小学生背着书包路过,有淘气的,抡起书包带,“啪、啪、啪!”甩了井盖三下,然后一溜烟跑了。
李素芬站在豆腐摊后头,看着那群孩子远去的背影,没喊停,只是默默地多切了一片豆腐,放在了窗口……
吴小雨,芳龄十九,市职高市政工程专业一枝花——当然,是那种带刺儿的野玫瑰。
她正对着电脑屏幕,噼里啪啦敲着键盘,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城市体检报告,核心数据就那么几个字:路面完好率98.7%。
“扯淡!”吴小雨小声嘀咕了一句,这数字漂亮得跟选美冠军似的,可她每天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大街小巷,屁股墩儿都快颠成两瓣儿了!
这几天,她参与了一个“城市病灶排查”的项目,简单来说,就是给城市做个“体检”,找出那些隐藏的毛病。
她负责整理路面数据,可这官方数据和老百姓的怨声载道,简直是两个平行宇宙!
不行,得搞清楚!
吴小雨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
她从学校借了辆破旧的自行车,开始了她的“路面暗访”。
十个社区,整整一周。
白天顶着烈日,晚上迎着星光。
她像个城市游侠,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用眼睛、用手、甚至用屁股去感受每一寸土地。
她发现,那些被官方忽略的“小瑕疵”,其实是老百姓用土办法一点点修补起来的。
有的地方,井盖松动了,居民就用碎砖头填缝,歪歪扭扭,像给大地母亲打了几个补丁。
有的地方,路面塌陷了,好心人就摆上几盆花,红红绿绿,像给城市做了个简易SpA。
更绝的是,有些地方,坑洼实在太深了,居民干脆用粉笔画上三道醒目的横线,简单粗暴,却也一目了然。
吴小雨用相机记录下这些“非标修复术”,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好几页纸。
她觉得,这些才是真正的“城市智慧”,是老百姓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报告提交那天,吴小雨把这些“非标修复术”作为附录,郑重地交给了主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