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收之后,平西学堂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

他们人数不多,只有区区两百余人,但个个精神饱满,眼神锐利。

他们被分配到雍凉各级官府,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

有去了户房,负责税收核算和钱粮出入。

有去了刑房,协助处理民事纠纷和案件审理。

有去了工曹,参与水利工程的监督和农田的规划。

有去了各地乡镇,担任亭长、里正等基层职务。

少年陈默,凭借着优异的算术和管理学成绩,被分到了雍州城户房,负责一部分税收的核算工作。

刚开始,户房的老吏们对这些“毛头小子”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不过是纸上谈兵。

可很快,他们就惊呆了。

陈默用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方法,将原本繁琐复杂的税收账目,核算得又快又准。

他甚至发现了过去账目中隐藏的一些错误和漏洞,为府库追回了一笔不小的损失。

那些老吏们,从最初的轻视,变成了惊讶,最终变成了不得不服气。

在南阳县,一个名叫李虎的毕业生,被派到了一个纠纷不断的村子担任里正。

村里因为几亩地的归属问题,两家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动了刀子。

旧的里正和县衙的官吏,要么和稀泥,要么干脆就偏袒一方,导致矛盾越发激化。

李虎到了之后,没有急着站队,也没有去讲大道理。

他先是耐心听取双方的陈述,然后实地丈量了土地,查阅了旧的地契和村里的规矩。

他运用在学堂里学到的律法知识,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个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

不仅解决了土地纠纷,还让两家都心服口服。

村民们都说,这个年轻的里正,办事公道,有本事!

在永安县的水利工地上,一个名叫王磊的毕业生,被派去协助监督工程质量。

他虽然年轻,可却能看懂工程图纸,也能指出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他会提醒工匠们注意材料的配比,会检查堤坝的夯实程度,会计算渠道的坡度是否合理。

他的专业和认真,赢得了工匠们的尊重。

也确保了水利工程的质量,避免了许多潜在的隐患。

这些平西学堂的毕业生,凭借着扎实的实用知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出了远超旧官员的效率和能力。

他们不像旧官员那样热衷于拉帮结派,也不像他们那样贪污腐败。

他们是真正想做事,也能做成事的人。

他们的到来,如同新鲜的血液注入了雍凉的官场,打破了旧有的关系网和利益链。

林羽密切关注着这批毕业生的表现。

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他毫不吝啬地给予提拔和奖励。

陈默在户房的表现被林羽得知后,直接被提拔为雍州府户曹主事,主管雍州全境的税收核算。

李虎因为在南阳县的突出表现,被调任为永安县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王磊则被调入雍凉都水司,参与更重要的水利工程规划和监督。

这种明确的激励机制,“唯才是举”的理念,迅速在雍凉官场传播开来。

那些曾经轻视平西学堂的老官员,不得不改变态度,开始认真对待这些年轻的毕业生。

他们发现,自己过去引以为傲的经验,在这些拥有新知识的年轻人面前,似乎不再那么管用了。

一些世家大族,在看到平西学堂毕业生如此快速的上升通道后,再也坐不住了。

他们意识到,如果再抱着旧观念不放,他们的子弟将来就会被彻底边缘化。

于是,他们改变了态度,开始积极地将家族中有天赋的子弟,甚至是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庶子或旁支子弟,送入平西学堂。

他们希望,这些子弟能够学到新知识,适应新的统治体系,为家族在新的时代中,争取一席之地。

平西学堂,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龙门。

百姓们也亲身感受到了这些“新型官员”带来的变化。

他们办事效率高,不贪污,态度好。

他们会耐心地听取百姓的诉求,会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政策,会真正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雍凉的民生,在这些年轻官员的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人才的涌现,如同源源不断的活水,解决了新政推行中的执行难题。

林羽的改革蓝图,开始在雍凉大地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落地生根。

……

时光荏苒,几个春秋过去。

雍凉二州,早已不再是那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边陲之地。

它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生机。

田野间,渠道纵横,水网密布。

改良后的农具在田间轻快地翻耕着土地,优良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农务司的官员们,带着最新的农技,深入到每一个村落,指导农民们科学耕作。

粮食产量,比过去翻了几番。

府库里的粮仓,堆积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了足够的余粮,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贸易。

财政收入,更是水涨船高。

随着田亩清查的彻底完成和新税法的全面落实,以及平西票号带来的商业繁荣。

雍凉官府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了近五成。

这笔巨大的财富,被林羽投入到了更多的基础建设和民生改善中。

道路被修整得平坦宽阔,桥梁跨越了河流。

新的水利工程不断开工,将更多的荒地变成了良田。

商业更是前所未有的繁荣。

平西票号的信誉,已经像金山一样稳固。

票据在雍凉境内自由流通,甚至在周边地区也开始被接受。

商队往来不绝,驼铃声响彻商道。

来自大楚各地的货物,以及西夏、北魏甚至更远地方的特产,汇聚在雍凉的集市上。

雍凉本地的特产,也通过这些商道,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

城镇的规模扩大了,新的居民区拔地而起。

人口,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

大量来自周边地区的流民和百姓,听说雍凉安定富足,纷纷拖家带口前来投奔。

他们被妥善安置,分到了土地,参与了建设,成为了雍凉不可或缺的新力量。

军队,更是脱胎换骨。

三三制整编已经全面完成,讲武堂培养出的新军官,分布在平西军的各个层级。

他们精通战术,纪律严明,士气高昂。

新式武器——改良后的弩弓、简易的手榴弹、甚至少量试验性的火炮——开始装备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