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朱偏爱这对母子,朱政虽有些棘手,但老爷子年事已高,还能撑多久?一旦朱标稳坐太子之位,朱允炆的储君地位确立,便是清算旧账与新仇之时。吕氏心怀恶意却不露痕迹,反而装出大度模样,努力维持表面功夫,还不断在朱标耳边吹风,为朱允炆美言,试图修复他在朱标心中的形象。

日子如流水般过去,某次早朝后,朱标提议之下,老朱便在应天府城外寻了一处佳地,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播下土豆种子,并嘱咐专人养护。若非距离皇宫太远且时间紧迫,他都想亲自动手了,对旁人毫无信任。即便如此,他也时常出宫查看。朝中大臣也跟着效仿,有闲暇时都好奇地来瞧瞧土豆长势,盼望着丰收的日子。

即便有老朱的保证,许多人仍半信半疑。因此,应天府郊外的这片试验田变得热闹非凡,不仅官员络绎不绝,连附近的百姓也被吸引过来围观。他们不清楚这是在做什么,只觉得像是在种某种粮食。

消息传开,说洪武帝亲自下地耕作,四周还有士兵守卫,不让闲人靠近。这种奇闻很快在应天城里流传开来。据说洪武帝从倭国带回一种名为土豆的高产作物,产量极高。倭国还有更多类似的高产作物,不久后便会普及,大明从此不再缺粮,也不用担心灾荒导致饿死人。

大多数人深信不疑,欢欣鼓舞。毕竟老朱在民间威望甚高,他的承诺足以让人盲目追随。但也有一些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几十石的产量匪夷所思,来自蛮夷之地更是难以置信。然而,不论信与不信,土豆和倭国的名字迅速传播,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

天下人对这件事讨论得热火朝天,连说书先生都在借机讲故事,主角是土豆和倭国,各种离奇的传说层出不穷。在这热闹的气氛里,几个月转眼就过去了。

应天府城外的那片土豆地,也到了收获的日子。一天清晨,天刚亮,锦衣卫开路,亲军护送,老朱带着太子朱标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从皇宫出发,直奔城外的土豆田。场面庄重宏大,到场的官员都充满期待,都想看看土豆的产量究竟如何。就连朱政也被特别召

来,站在老朱身旁,让其他官员侧目。朱政却有些疑惑,自己虽然挂着骠骑大将军的名号,负责京营事务,但平时并不参与朝会。这次突然被叫来,他猜不到原因,莫非是要宣布自己领军出征倭国?上次朝会上老朱提到这事时,李善长等人强烈反对,老朱也说过凭他的权威不会受阻。可现在看来,似乎事情有了转机?

到达田地后,大家发现田边搭起了一座三尺高、八尺宽的檀木祭台,摆着香案、铜炉和供品。这是要举行祭祀仪式,因为自古以来,国家大事离不开祭祀和战争。在古代,农耕关系到国家稳定,为了祈求丰收,今天的仪式必不可少。

明太祖朱元璋特意命令礼部筹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国家祭祀,祈愿上天保佑大明江山,盼望今年土豆能有好收成,同时也期望明朝今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希望借助土豆的力量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使大明王朝繁荣昌盛、国运长久。仪式开始后,文武百官站在祭台下庄重站立,表情严肃。朱元璋带着皇太子朱标走向祭台,但刚走两步突然停下脚步,转身对着台下的朱政招了招手:“麟儿,你站着干嘛?快来我们这边!”此言一出,在场所有官员无不惊讶万分,就连朱标也无奈地摇头苦笑。要知道,这样的国祭意义重大,能陪在皇帝身边的只有太子,因为皇帝代表天意,只有太子可与其同享神圣职责。然而如今朱元璋竟让养子朱政一同参与,实在令人费解。难道他对这个捡来的儿子偏爱至此?还是朱政另有特殊身份?

朱政听到召唤愣了一下,随即快步上前,与朱元璋父子共同登上祭台。一名礼部官员宣布吉时已到,要求皇帝行香礼。朱元璋拿起檀香点燃,默默祝祷后插入香炉。朱标和朱政分列两侧,神情专注。接下来的祭祀程序复杂且耗时较长,朱政站在台上无所事事,便开始观察台下的官员们。文官中除了年迈的中书舍人刘三吾,其余如兵部尚书茹瑞、刑部尚书暴昭等人都正值壮年,而多数低级官员则是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这种现象背后有何原因……

除了老朱多年来如割草一般,一次次清肃官场之外。

最为关键的,要数朱政推行的薪资体系——基础俸禄加上绩效奖金,辅以严格考核与定期淘汰制度,成效显着。

这批年轻官员身体力行,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内卷!

那些倚靠关系或资历上位、年迈力衰的官员们,被逼得叫苦连天!

然而,无形中却极大提升了大明政务效率。

几年过去,官场风气已然焕然一新。

再不是那种无所作为、只求自保的心态。

如今占据主流的是全力以赴、拼命努力的态度!

整个官场焕发勃勃生机!

这让老朱与朱标都极为满意。

朱政想到这里,不禁莞尔。

接着,他将目光投向武将那边。

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凉国公蓝玉。

巧的是,蓝玉也在注视着他。

刹那间,两人四目相对。

蓝玉的脸色瞬间凝固,嘴角微微抽搐。

随即迅速移开视线,抬头望天,内心满是不甘。

暗骂自己干嘛多此一举打那个赌,还许诺要退避三舍。

真是自找麻烦!

与蓝玉不同。

傅友德、王弼等人则是一副虎视眈眈的模样,脸色阴沉。

见此情形,朱政并不意外。

他知道这些人对他心存敌意。

毕竟,无论是掌控骠骑卫、统领京营,还是即将担任的抗倭统率之职。

这些都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

有这样的反应不足为奇。

但他毫不在意。

别说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和老朱的信任。

淮西帮根本构不成威胁。

即便将来,这些人也会尽数被老朱清算。

他又何必与死人争执?

面对傅友德等人的挑衅眼神,朱政只是轻轻一笑。

时间慢慢流逝。

祭祀仪式总算结束。

老朱没有丝毫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