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收到河北的消息,袁绍不久前逼天子下诏,封他自己为魏王。”
“我与大臣们正在商量对策。”
说着刘备便将手中的密报递给蒋华强。
蒋华强看着密报,内心却毫无波澜。
从袁绍进入许都就急于逼迫天子封他为魏公那时起,他就知道袁绍一定会在临死前称帝过把瘾。
现在袁绍虽然败走,但称帝的野心肯定没有消退。
所以他急于称王也就不奇怪了。
由此推断,袁绍的身体状况应该非常糟糕,否则也不会这么急切。
“主公,依臣所见,袁绍称王对主公来说反而是好事。”
好事?
老刘有点糊涂了。
袁绍一个外姓竟然公然称王,打破了汉高祖设立的非刘氏不可称王的规定。
这意味着他明显意图篡位!
蒋华强居然说这是好事?
就在刘备困惑之际。
蒋华强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向老刘郑重作揖:“臣代文武百官,代天下万民,恳请主公进位为王!”
“只有这样,主公才有资格率领大汉子民讨伐袁贼,振兴汉室江山!”
刘备听到这话,身体一颤,脸色也变了。
蒋华强在劝他称王!而且还是未经天子诏书,私自称王!
诸葛亮、黄忠等一众大臣,都愣住了,但很快明白过来。
“哗啦啦!”
众臣不约而同地跪倒在地。
“臣黄忠,恭请主上,进位为齐王!”
“臣诸葛亮,附议蒋大人之请,恳请主上顺应民心,进位为王!”
“臣张辽,拜请主上称王!”
大臣们争相请求,希望老刘再进一步,从齐公升格为齐王。
刘备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却沉默不语。
蒋华强看得出来,老刘的态度与上次称公时已有不同。
当初称公,老刘还有些顾虑,担心世人议论纷纷。
说他未经天子许可就自称为王,这简直是背叛的预兆。
这次,老刘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
似乎,大臣们的请求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而且蒋华强还注意到老刘的眼神中有几分兴奋。
时势造英雄。
此时的老刘已拥有六州之地,手握数十万大军,又占据中原要地,形势一片大好。
正是这种优势,塑造了老刘现在的心境和野心。
老刘的初心未变,但多了些私心。
他不仅想匡扶汉室,还想取代无用的傀儡天子刘协!
“那个所谓的汉家天子,在袁绍的威逼下公然违背高祖遗训,封袁绍为外姓王!”
“他违反了高祖圣训,不配做刘氏子孙,更不配继续窃居帝位!”
“主上身为汉室宗亲,理应接过正统大旗,率天下有志之士,讨伐袁曹叛逆,恢复我大汉基业!”
“主上称王,就是向天下宣告,主上已经接过复汉的大义旗帜!”
“臣请求主上以大局为重,为了复兴汉室,请进位为王!”
蒋华强一番慷慨激昂的话,再次强烈请求。
老刘确实有了取代刘协的念头,但自然不能明说。
作为一位合格的臣子,蒋华强有责任为主铺设台阶,找一个正当的理由。
果然,这一番振振有词的劝谏让老刘微震,眼中精光一闪。
片刻沉思后。
老刘缓缓起身,环视众臣,目光坚定如铁。
“好!”
“既是文韬和诸位所求,孤怎能违抗天意人心。”
“孤就依你们之请,进位为王!”
老刘答应了!
大殿内,众臣欢声雷动。
蒋华强也笑了。
…
三天后,由蒋华强领头的一众大臣签署的上表被送往邺城给那个傀儡天子。
七天后的良辰吉日。
刘备在许都城南筑坛祭天告祖,宣布进位为齐王,建立齐王国。
称王的第一道诏令是封赏众臣。
尚书令蒋华强晋升为相国,位列百官之首。
庞统、诸葛亮、陈登、鲁肃、沮授等文臣逐次晋升,分别担任尚书令、御史中丞等职务。
武将方面。
武将之首关羽晋升为前将军,依然为武将首领。
张飞封为后将军。
张辽封为左将军。
黄忠封为右将军。
太史慈、张合、高顺、吕蒙、纪灵、甘宁、魏延、凌操、朱桓等其他武将按功晋升,授予四征、四镇等将军职位。
诏令天下,大赦六州。
…
邺城,魏王府。
“刘备!”
“你算什么东西?你不过是一个织席贩履的寒门子弟!”
“你这个大耳贼,竟敢仿效本王称王!”
“本王若不灭你,难解心头之恨!”
王宫大殿内。
袁绍把刘备自立为王的上表撕得粉碎,咆哮不止。
“那个大耳贼竟敢不经天子允许可就自立为王,真是无法无天!”
“这是对父王挟天子令诸侯权威的公然挑战,父王绝不能不管!”
“父王,孩儿愿意领一军南下,荡平中原,誓杀那个叛贼!”
袁尚愤然站起,激动地向袁绍请战。
袁绍眼里怒火燃烧,差点下令调动全国兵力,南下与刘备决战。
但到了嘴边,却又强行吞了回去。
“尚儿,你有讨逆的决心,为父很是欣慰。”
“只是眼下刘备实力强大,我大魏国力尚未恢复。”
“现在还不是南下的时候,我们需要暂避锋芒。”
袁尚当然不冲动愚蠢。
他很清楚现在的齐国实力已经压倒他的魏国,根本无力南下。
愤然请战不过是向袁绍表态,显示自己的勇气罢了。
得到袁绍的赞许后,袁尚借坡下驴,收起了那份激动。
“大王英明。”
“现在大耳贼气势如虹,国力强盛,我们没必要硬拼,暂避其锋芒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大耳贼的自立为王,大王只需命天子下诏谴责他为叛逆就行,不必真发兵征讨。”
“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住黄河防线,确保河北四州的安全,争取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待将来我军势力恢复之后,大王再挥师南下,讨伐刘备那叛逆也不迟!”
审配察言观色,看出袁绍不敢发兵南下,便顺势为他分析利弊,铺好了台阶。
袁绍的脸色缓和了许多,轻叹道:“正南说得有理,小不忍则乱大谋,本王岂能因为大耳贼而自乱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