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刘协也不能白养着,该好好榨取点价值出来。”
不过,他又有些顾虑:“只是那曹操出身寒微,若被封为秦公,岂非跟我地位相同?他凭什么跟我平起平坐?”
面对袁绍这种心理障碍,审配一时也想不出办法来。
袁尚见状便上前一步认真地说:“父亲乃四世三公之家,名声远播,那曹操根本不配与您相提并论。”
“不如父亲您进位成为王吧!”
袁绍身子微微震动,袁尚这是在提议他进位称王。。
听闻此言,袁绍心中大喜,两眼放光。
先是被敌人射瞎一只眼,接着又断了一条腿,加上官渡之战的失败,身心俱损的他知道时日不多。
难道就这样以普通国公的身份遗憾离世吗?。
袁绍不甘心如此结束一生,在去世前至少要当一回皇帝过过瘾。。
而进位为王,正是朝着帝王之路迈进的关键一步。
袁绍动心了,但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看向审配——需要更多人支持这个决定才行,尤其是审配的态度至关重要。
审配领会了袁绍的意思,略作思考后,随即起身请求袁绍即位为王。
得到审配的支持,袁绍如释重负,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好,既然你们都这么希望,我就准许晋升为王。”
袁绍并没有虚情假意地推辞几次,而是直接答应了众人的请求。
在一旁静静观察的袁尚嘴角浮现出微妙笑意。。
如果父亲成为了魏王,那么自己将是无可争议的王世子;将来再进一步的话,一旦袁绍称帝,他就能晋身为太子。
以父亲现在的身体状况看,恐怕活不了多久就会去世。
到时候直接登基称帝省去了许多繁琐步骤。
对于袁尚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
商议结束后,袁家臣子纷纷上表歌颂袁绍功德,迫于压力,刘协很快颁布诏书,正式册封袁绍为魏王,并更改魏公国为魏王国。
同年春天,袁绍在邺城南部设立祭坛,宣布接受天子命令晋爵为王。
同时派人以皇帝的名义前往长安,正式册封曹操为秦国公……
许都的事情告一段落。
灯笼高挂,一片喜庆。
一场大型婚礼正在蒋家举行。
大齐尚书令蒋华强迎娶了荆州黄家的女儿黄月英。
为了表现对蒋华强的厚爱,老刘这个齐王亲自驾临蒋府,主持婚礼。
在许都的官员和名士们自然也都到场,带着丰厚的礼物来祝贺。
这场婚礼也是刘备试探河南诸州官员态度的一次机会。
大家都知道蒋华强是大齐尚书令,是齐国第二号人物。
他的婚礼即使是纳妾也非同小可。
何况这次还有他这个齐公亲自担任主婚人。
是否前来祝贺直接反映了他们是否支持刘备这个新的中原之主,以及他们是否还对袁绍抱有幻想。
结果让老刘很欣慰。
不仅颍川郡的当地名门望族纷纷前来祝贺,连弘农杨氏、东郡张氏等其他州郡的大家族也赶到了许都来向蒋华强道贺。
这些举动表面上是向蒋华强行礼,实际上是在向刘备表示支持。
老刘非常满意,宴会结束后便与宾客们畅饮交流,借此拉拢安抚这群名门望族。
酒宴进行得十分热烈。
蒋华强接受了多轮敬酒后,微醺着,在伏寿的帮助下走进了洞房。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结婚,因此从容不迫。
在伏寿的支持下,蒋华强笑着坐在床上,靠近新娘子。
而头盖红布的黄月英心跳如鼓,双手紧握着手帕,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
尽管她满腹经纶,但书上并没有告诉她新婚之夜应该如何度过。
突然间红布被掀开。
那张英俊略带醉意的笑容映入眼帘。
黄月英瞬间呆住了,双眼像水一样清澈,只是愣愣地望着眼前人。
直到蒋华强轻轻抚摸她的脸颊时,她才回过神来。
“蒋郎~”
她娇羞地呼唤了一声,将脸埋低,脸颊通红,满脸羞涩。
“还叫我蒋郎?”
蒋华强笑问道,重新抬起她的脸庞。
黄月英一时没反应过来蒋华强的意思。
“夫……夫君~”
她低声娇唤了一句。
蒋华强大笑一声,揽住黄月英的腰,将她轻轻拉入怀中。
一旁的伏寿微微一颤,脸上一红,低头知趣地退了出去。
洞房内只剩下了他们二人。
“夫人,你知道吗,你发明的那个神雷炮在官渡战役中立了大功。”
蒋华强轻抚黄月英,轻声说道。
“妾听说神雷炮帮助主上攻破了袁绍的土山?”
“这么说来,那个神雷炮真的那么厉害?”
黄月英仰望着蒋华强问道。
蒋华强微微点头,却眼中含笑地说:“既然你立了大功,为夫今晚一定要好好奖励你。”
黄月英还没领会其中意思,谦虚地说:“妾身哪有什么功劳,神雷炮也是夫君的构思,妾只是改进了一些细节而已。”
蒋华强一本正经地说:“月英你就不要推辞了,功劳就是功劳,为夫必须得好好奖励你才行。”
黄月英不再争辩,笑道:“那夫君打算如何奖励妾身呢?”
蒋华强嘿嘿一笑:“为夫的奖励保证让你终身难忘……”
“终身难忘?”
黄月英扑闪着眼睫毛,俏脸上满是疑惑。
蒋华强嘴角微微上扬,衣袖轻轻一挥。
房间内的烛火骤然熄灭。
“夫君这是做什么?”
“当然是奖励你啊!”
“嗯?”
……
第二天,齐公府。
“蒋令君到——”
门外响起通报声。
此时的刘备正在与众臣商议大事,听到蒋华强到来,眼前一亮。
“臣拜见主公!”
蒋华强满脸红光,进殿参见。
刘备上前扶起他,笑呵呵地问:“文韬,你刚刚成婚,我有意放你几天假,你怎么来了?”
蒋华强心中暗笑,心想自己也不是第一次成婚,更不是情窦初开的年轻人,不会沉迷于新婚甜蜜无法自拔。
“天下未定,袁曹二贼未除,臣自然要以国事为重。”
蒋华强给了一个正当理由。
刘备听后感动不已,便说:“既然如此,文韬你来得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