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梦回春秋当大王 > 第237章 田氏代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姬长伯的决断为汉国未来的战略方向定下了基调。

北方,以静制动,利用教会和锦衣卫渗透,深挖智氏与晋国内部隐忧;南方,则大刀阔斧,巩固新土,强化汉国根基。

鲍季平得了王命,精神更为振奋,他再次指向地图上由上庸至新郑的路线:“王上,关于这贯通南北之大道,臣已有初步勘察。郑地旧有官道年久失修,且多绕行险峻。”

“所幸,近几年来,我汉国修建的商道由于汉、郑民间商旅往来频繁,已踏出一条由上庸直抵新郑的便捷商道。此道官修,路基夯实,沿途多有聚落补给。老臣之意,可在此商道基础上,由工部与兵部联合勘测,征发民夫,拓宽夯实,增设驿馆、兵站,使其成为可容五马并驰、四时畅通之官道!如此,可省却另辟蹊径之劳,事半功倍!”

“善!”姬长伯颔首认可,“利用现有基础,加以整饬升级,确是良策。此事便由工部牵头,兵部、户部协同,鲍卿总揽其成。”

“老臣领命!”鲍季平躬身应下,但随即,他的眉头也微微皱起,手指从新郑向东移动,落在了陈国的都城宛丘之上,“然,由我汉国核心区域直达陈地宛丘之路,却遇阻碍。王上请看,上庸、丹阳与宛丘之间,看似不远,却横亘着……”

他的指尖点在了地图上一块不属于汉国,甚至不属于任何主流大国的区域——蔡地。

“蔡地。”姬长伯缓缓吐出这两个字,眼神微冷。

这片土地情况特殊,原本的蔡国早已被楚国所灭,但随着王叔姬子越在楚国申地大杀四方,楚国被迫收缩江北势力,此地便成了一块权力真空的飞地,名义上仍属楚国的势力范围,但实际控制力极弱,内部是几个原本蔡国的遗族和当地豪强割据,混乱不堪。

汉国若要修建由本土直通陈地宛丘的官道,无论怎么规划,都难以绕过这片区域。

强行穿越,不仅工程难度大增,更会引发与这些地头蛇乃至其背后楚国的直接冲突,在汉国尚未完全消化陈郑的当下,绝非明智之举。

“蔡地……确是一根卡在喉咙的软刺。”黄婴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不能强取,亦难借道。”

“正是。”鲍季平接口道,“因此,老臣与幕僚商议后,认为眼下可行之策,乃是‘曲线通陈’。即,先集中力量修通上庸至新郑的官道。待此路畅通后,再由新郑向东,利用郑国境内原有道路进行修缮、连接,打通至陈国宛丘的通道。如此,虽非直线,且需借重郑地基础,但可避开蔡地纷扰,将陈地与汉国本土通过新郑这个枢纽连接起来。只是……如此一来,陈地与本土的联系,终是隔了一层,需依赖郑地之稳定。”

议事堂内再次陷入沉思。这确实是当前局势下最现实的选择,但谁都明白,依靠新附的郑地作为连接陈地的桥梁,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一旦郑地有变,汉国与陈地的联系就可能被切断。

姬长伯凝视着地图上那块代表着麻烦的蔡地,目光锐利如刀。片刻后,他沉声道:“鲍卿之策,老成持重,可解眼下之急。便依此办理,先通新郑,再连宛丘。至于蔡地……”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暂且记下。待我汉国消化陈郑,国力更盛,北境局势明朗之际,此地……寡人自有计较。它不会永远是我汉国版图之上的空白。”

他没有明说要如何处置蔡地,但那平静语气下蕴含的力量,让在场众人都明白,这位汉王已然将这片飞地视为了未来的囊中之物,只是时机未到。

“王上圣明!”众臣齐声道。姬长伯既能洞察北方危局中的机遇,又能务实处理南方整合的难题,更对未来的扩张有着清晰的规划,这让重臣们心中大定。

战略既定,汉国国家机器开始围绕新的目标运转起来。

北方,锦衣卫的精英斥候与密探,如同无形的蛛网,开始向晋国,尤其是那片新出现的玄黑色智氏领地渗透。

他们需要揭开智申的神秘面纱,探查黑甲军的虚实,寻找晋国联盟可能存在的裂痕。

南方,以鲍季平为首的内阁,联合工部、兵部、户部,制定了名为“通郑大道”的详细计划。

诏令下达,无数的工匠、民夫开始集结,测量、平整、拓宽那条承载着汉国南下中原希望的商道。

同时,对陈、郑两地的文治同化政策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行下去,迁移百姓,兴办学堂,改革田制,选拔士子。

江州宫城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

姬长伯既要批阅关于北方情报的奏报,也要审阅南方工程进展和同化政策的细节。

他仿佛一个高明的棋手,同时在与北方的强敌和对内的建设对弈。

这一日,处理完一批奏章后,姬长伯信步来到后宫花园。乳母正抱着小姬阳在亭中玩耍。

已经能蹒跚走路的姬阳看到父亲,张开小手,咿咿呀呀地扑了过来。

姬长伯弯腰将儿子抱起,举高,看着他在空中挥舞着小手,发出咯咯的笑声。

夕阳的余晖洒在父子二人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

他抱着儿子,走到亭边,眺望北方。

那里,是风云变幻的晋地,蛰伏着重耳、智申那样的枭雄。

他又转头看向南方,仿佛能听到无数民夫修筑官道的号子声,能感受到那片新附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阳儿,”姬长伯轻声对怀中的儿子说道,更像是在自语,“你看这天下,如同一盘大棋。有人落子如风雷,欲鲸吞四海;有人布局如春雨,欲润物无声。我汉国……当如何?”

小姬阳自然听不懂,只是用乌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父亲,伸手去抓他颌下的短须。

姬长伯任由儿子抓着,脸上露出一丝温和而深邃的笑意。

一旁,姬长伯的两位夫人海伦和姒好看着姬长伯抱着姬阳的仁爱模样,表情各异。

姒好摸着微微隆起的肚子,心中向往着未来的样子。

海伦则面露忧色,根据教会的汇报,朝中因为自己孩子身上的异族血统,朝中很多官员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汉国太子之位,恐怕……

当汉国的目光聚焦于北方晋国的剧变、南方陈郑的整合时,遥远的东方,另一个足以震动天下格局的事件,正以雷霆万钧之势爆发。

齐国,太公望姜尚的封国,周初便已立国的东方雄主,此刻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内乱漩涡之中。

临淄,这座号称“挥汗成雨,举袂成幕”的繁华巨邑,如今却被战火与恐慌笼罩。

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如今尽是手持戈矛、身披不同颜色号衣的士兵在激烈厮杀。

宫城方向,浓烟滚滚,喊杀声、兵刃撞击声、垂死哀嚎声混杂在一起,撕裂了天空。

政变的发动者,正是齐国势力庞大的世族——田氏。

田氏先祖陈完,本是陈国公子,因国内之乱奔齐,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自此在齐国扎根,后来为了与陈国割裂,改姓为田。

历经两代经营,田氏通过“大斗出、小斗进”等手段收买民心,在齐国势力盘根错节,早已达到“齐国之政,卒归田氏”的地步,姜姓公室大权旁落已久。

当代田氏新任宗主田恒,野心勃勃,权欲熏心,已不满足于幕后操纵,决心彻底取代姜姓公室,执掌齐国至高权柄。

导火索源于齐侯姜昭一次试图收回部分权力的尝试。

姜昭在少数仍忠于公室的大夫鼓动下,意图削弱田氏对军队和财政的控制。此举如同捅了马蜂窝,立刻招致田恒的猛烈反击。

“姜昭小儿,安敢欺我田氏!”田恒在府邸中怒不可遏,当即召集族中子弟、门客死士,以及早已被田氏笼络的城防军将领,悍然发动政变。

战斗在临淄城内多处同时爆发。田氏私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加之有内应打开城门,攻势迅猛。

忠于公室的军队虽奋力抵抗,但在田氏蓄谋已久的雷霆一击下,节节败退。

宫城之外,血流成河。公室卫士据守宫墙,做最后的殊死搏斗。箭矢如雨点般落下,滚木礌石砸向攀爬的田氏甲士。

“顶住!为了公室!为了君上!”一名公室老将军须发戟张,挥舞着长剑,声嘶力竭地呐喊。

然而,大势已去。田恒亲自督战,麾下猛将田豹身先士卒,冒着矢石,率先登上宫墙,连斩数名卫士,打开了缺口。

田氏甲士如潮水般涌入宫城。

宫内一片混乱,宦官、宫女惊恐奔逃。齐侯姜昭在少数近卫的保护下,试图从密道逃离,却被早已埋伏在此的田氏门客截住。

“田恒!你世受国恩,安敢行此篡逆之事!”姜昭面色惨白,指着步步逼近的田恒,厉声斥责。

田恒面无表情,眼神冰冷如铁:“君上昏聩,受小人蒙蔽,欲坏我齐国柱石。恒为社稷计,不得已而行此悖逆之事。请君上移驾别宫,颐养天年。”

说是颐养,实同软禁。姜昭最终被强行带走,公室成员或被杀,或被囚,或仓皇出逃。

短短数日之间,临淄易主。田恒以“清君侧”为名,行篡国之实,迅速控制了国都,并开始向齐国各地派出使者,要求各地城邑向田氏效忠。

同时,他大肆捕杀忠于公室的势力,一时间,齐国境内血雨腥风,人人自危。

当然,并非所有齐地都甘心顺从。

一些边远城邑和深受姜氏恩惠的贵族开始组织抵抗,尤其是位于齐国东南、拥有较强实力的高氏、国民等大族,对田氏的篡逆行为表达了强烈不满,双方在地方上爆发了零散但激烈的冲突。

齐国,这个东方巨人,在齐桓公死后,连续爆发了公子之乱,现在又陷入了臣子叛乱的分裂和内战中。

当关于齐国剧变的紧急军报被迅速送入江州宫城,呈递到汉王姬长伯的案头时,这位一直沉稳应对北方变局的君王,眉头也终于深深锁起。

他立刻召见了内阁次辅黄婴、兵部尚书卢林、锦衣卫如意,以及刚刚开始着手“通郑大道”事宜的首辅鲍季平。

“诸卿,看看吧。”姬长伯将那份来自东方的紧急情报递给众臣传阅,“田氏代齐……想不到,寡人有生之年,竟能亲眼目睹如此巨变。”

黄婴快速浏览后,倒吸一口凉气:“田恒竟敢行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齐国……乱了!”

卢林面色凝重:“齐国内乱,实力必然大损。但其底蕴深厚,田氏若能迅速平定内部,整合力量,其实力依旧不容小觑。只是,其国策方向,恐怕将大变。”

如意补充道:“据报,齐国公室仍有残余势力在抵抗,尤其是高、国等族,与田氏矛盾极深。齐国之内战,恐非短期内可以结束。”

鲍季平抚须沉吟,目光在地图上的齐国位置停留良久,缓缓开口道:“王上,齐国此乱,对我汉国而言,既是挑战,亦是机遇。”

“哦?鲍卿曾在齐国为官,想必对齐国情况最是清楚,说来听听。”姬长伯看向他。

“挑战在于,”鲍季平淡淡分析道,“一个稳定但可能更具侵略性的田氏齐国,未来可能成为我汉国东进的强大阻碍。尤其是其若与北方晋国形成东西呼应之势,于我大为不利。”

“而机遇在于,”他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齐国陷入内耗,无暇他顾。这为我汉国彻底消化陈、郑,修建通郑大道,乃至……牵制宋鲁卫,为我汉国经略中原提供助力!同时,齐国内乱,必然产生大量流亡贵族、失意士人,我们可趁机招揽,以充实我国人才库。其沿海渔盐之利,商贸通路,或也可借此机会加以渗透、影响。”

姬长伯站起身,再次走到那幅巨大的地图前。

他的目光依次扫过北方的晋(包括新出现的智氏)、西方的秦、南方的楚(及那块飞地蔡),最后定格在东方的齐。

北有晋国剧变,智氏复出;东有齐国内乱,田氏篡逆。

这天下,已然风起云涌。

“鲍卿所言极是。”姬长伯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齐国之事,我汉国暂时无力也无需直接介入。然,必须密切关注其动向,尤其是田氏整合齐国的进度,以及其余公室势力的抵抗情况。”

他下达指令:“锦衣卫,增派得力人手潜入齐国,不仅要探听田氏动向,也要接触那些流亡的公室势力及反对田氏的贵族。或可暗中提供些许便利,令其内乱持续更久,但切记,不可暴露我汉国痕迹,引火烧身。”

“诺!”如意领命。

“兵部,”姬长伯看向卢林,“重新评估东部边境防务,需加强戒备,以防齐国内乱波及我境,或有溃兵流民滋扰。”

“诺!”卢林躬身。

最后,姬长伯看向黄婴和鲍季平:“内阁需加快陈郑消化与通郑大道建设之步伐。齐国自顾不暇,正是我夯实根基,踏足中原的机会!待北方智氏情报明晰,道路初步畅通,便是我们解决蔡地,将陈地与本土彻底连为一体之时!”

“臣等明白!”黄婴与鲍季平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