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武德四年深秋,须昌城头(今山东东平西北)的戍旗在寒风中卷动,昌州治中刘善行独立在谯楼阴影里,望着城外连绵的唐军营火出神。这位出身清河刘氏的文人,三年前被徐圆朗任命为昌州佐官时,何曾想过会站在这样的命运岔路口。
\"刘大人,城中存粮仅够五日了。\"司仓参军的声音将他从沉思中惊醒。刘善行抚过斑驳的城墙,从怀中取出家书,妻子在信中说长安东西市重现繁华,连江南的荔枝都能快马送达。
武德四年十月廿四日拂晓,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汶水,刘善行突然下令开启西门。他亲手卸下官帽,捧着昌州户籍图册走向唐军大营。
身后属官惊呼:\"徐公待明府不满,何至如此?\"
刘善行驻足回望晨雾中的城郭,轻声道:\"正因为徐公待我以诚,才更不能让满城百姓为他一人殉葬。\"
在唐军帐中,他对接待的唐将坦言:\"去年见秦王平定洛阳时,秋毫无犯。而今徐公坐困孤城,还要让三万军民陪葬么?\"
说这话时,他眼角瞥见案头《贞观政要》书稿,那是他在战乱间隙偷偷编纂的治国策论。
当唐将接过图册朗笑\"刘治中真识时务者\"时,他心中默念:这乱世,该结束了。刘善行以唐官身份重返须昌时,看见城门口新贴的安民告示下,几个孩童正捧着热粥嬉笑。他仰头任雪花落在脸上,忽然想起那日清晨在汶水边看见的破冰舟,原来历史转折的时刻,往往静默如这飘落的雪片。
两日后(十月廿六),长安城在破晓的薄雾中苏醒。承天门街鼓声初响,一骑快马已踏着晨露驰入朱雀门。两仪殿内,李渊正就着烛火展开捷报,当看到\"须昌三万户免于兵燹\"的字样时,心中多了几分感慨。
\"若山东州县皆如刘善行...\"皇帝抬眼望向侍立的尚书左仆射裴寂,\"何愁天下不定?\"
晨光恰在此时穿透殿门,将尚书右仆射萧瑀怀中舆图的鎏金卷轴照得发亮。
未等裴寂发言,萧瑀已迈步出列,绢制舆图在玉阶前哗啦展开:\"陛下,刘善行以文吏之身献城,足见山东人心向背。\"他的手指划过崤山以东的广袤疆域,\"今当速定陕东道官制,使归附者知所适从。\"
众臣顺着萧瑀手指看去,舆图上洛阳(今河南洛阳)、汴州(今河南开封)等要冲处的朱砂印记犹自鲜艳。
\"臣以为不妥!\"中书令封德彝手持象笏趋前两步,\"若使行台品秩同京官,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昔年汉室分封之鉴...\"
其话音未落,裴寂的轻咳声在殿柱间回荡。这位李渊的晋阳旧友抚着紫袍玉带,慢条斯理道:\"陛下可记得去岁秦王平定洛阳后,山东豪强至今仍持观望?\"他意味深长地瞥向殿角,\"既要用秦王镇抚,便当予其实权。\"
众人的目光随之投向默立许久的秦王李世民。但见这位年轻亲王轻抚腰间九环玉带,目光始终停留在舆图的河洛平原:\"儿臣唯愿早日天下安泰。\"
秦王李世民一语既出,殿中顿时陷入微妙寂静,唯闻铜漏滴答声穿透晨光。
黄门侍郎陈叔达敏锐打破沉默:\"然则需设藩篱。益州(今四川成都)、襄州(今湖北襄阳)诸道官员降品一等,正是制衡之道。\"
三日后的诏书颁布时,尚书省廊下尽是窸窣私语。新任的考功郎中捧着鎏金银印喃喃:\"虽员额减半,品阶竟与京师同!\"
更令人心惊的是秦王府增设的左右六护军府,每府定额二百精兵,亲事府、帐内府更得蓄养帐内六百三十人,这已是两个折冲府的编制。
当诏书传至东宫,太子李建成挥袖扫落案上茶具:\"这是要把半个大唐送给二郎!\"
白玉碎片飞溅中,洗马魏徵俯身拾起最大的一片:\"殿下可见诏书中齐王府亦得扩军?此乃陛下制衡之策。\"
此刻承庆殿内,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正将银杏叶夹入书卷。裴寂垂手侍立,听皇帝轻声道:\"世民在洛阳收服徐世积,在幽州结好罗艺,朕总不能让他做个空头元帅。\"窗外初雪悄至,李渊忽而一笑,\"让元吉也扩军,建成自然明白朕的苦心。\"
这场静默的变革随着冬雪蔓延。当第一批陕东道官员捧着新制告身踏上驿道时,尚书省廊下正走过风尘仆仆的刘善行。这个从须昌(今山东东平)北上的文士不会知道,他献城的举动竟成为帝国军政体系重构的契机。而此刻秦王府新设的六护军府内,年轻将领们正在雪地操练,枪锋划破寒风的声音,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玄武门风云。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