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朗气清!
勤劳的关中人,一早就开始为生计而奔波。
为生计而奔波的日子是枯燥且乏味的,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无非是拿到工钱而已。
尤其是一些小摊小贩,在拿到客人给的钱之后,那笑容一看就是源自内心深处。
当一件很新鲜的事情出现在长安城里时,瞬间就会被枯燥乏味的长安百姓,演绎出各种版本。
“听说了吗?昨天晚上民部尚书唐俭家里失火,把柴房给烧了!”
“我听说了,我听说了!”
“我家小舅子就在他府上当差,昨天晚上亲眼看见,唐俭家里的柴房,竟然烧出了一尊佛陀!”
“金光灿灿,火把一打都反光!”
“什么?烧出来的佛陀!”
“我小舅子说,虽然他们有经手,但那质地一看就是纯金的,总有一尺高呢!”
“乖乖,一尺高的金佛陀,大概多少钱?!”
“你就知道个钱!平白无故烧出来一尊佛陀,那可是神迹啊!”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不成是他唐俭往年间贪污受贿,把贪污来的钱财全部融成了一尊纯金的佛陀,藏到了柴房之中?”
“不可能!谁会把金子藏在柴房里,何况还是自己家的柴房?”
“没错,柴房最容易失火,金子一不小心就融掉了,脑子再有毛病的人,也不会把金银财宝放在那种地方!”
“......”
长安街头的人们议论纷纷,话题始终围着唐俭转悠。
而唐俭,却是在自己家中,抱着那尊烧出来的佛陀,满脸的不知所措。
“铜的!都说了多少次,不是金子,而是铜的!”
“如果是金子的,昨天晚上失火的时候就已经融掉了,怎么可能安然无恙的留到现在?!”
面对前来询问情况的好友,唐俭急忙辩解。
他最怕有人说他贪污受贿,私自把钱财藏到柴房之中。
不光下作,还蠢!
就好像乡下的地主老财,把钱藏进猪圈里一样...
唐俭必须为自己辩解!
否则经营多年的好名声,全都完了!
不过他自己心中也在纳闷,好端端的,谁会把一尊佛陀放在自家的柴房之中?
唐俭的好友,正是如今的宰相之一,萧瑀。
萧家世世代代信佛,到了萧瑀这一代,比前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唐兄家里烧出了一尊佛陀,就该好好供奉才是,千万不要唐突了神只,这可是旁人求都求不到的福分呀!”
萧瑀知道唐俭不信佛。
像他这种信仰无比笃定的人,总是喜欢偏执性的信任那些莫名其妙出现的神迹。
唐俭哑口无言,神色更加迷茫了。
他抱着那尊佛陀,然后站起,慢慢将其放在桌子上。
放完之后,还补充道:“看见了吧,如果是纯金打造的佛陀老夫根本就搬不动,这不光是铜的,还是空心的,顶多二三十斤的样子!”
萧瑀来到佛陀面前大礼参拜,表情无比的虔诚!
“佛陀就是佛陀,是金是铜,都是佛陀!”
“来来来,唐兄随我一同参拜!”
“这是一尊药师琉璃佛,具有无上的大智慧!”
唐俭一阵无语。
此事实在是太过于蹊跷了,他根本就搞不懂其中的玄虚。
不过,他也曾将此事联想到柳叶的身上。
倒不是他神机妙算,而是因为,好友禄东赞的身上,才刚刚发生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事情。
唐俭也就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柳叶。
可是,柳叶为什么要偷偷在他家的柴房里放上一尊佛陀呢?
不管干什么事情,总要有一个目的,那么柳叶干这种事情的目的又是什么?
唐俭更加的迷茫了。
一出门,看到眼前的场景之时,唐俭的嘴角忍不住抽搐起来。
大堂门口,住在他家里的吐蕃人,全都跪在院子里。
口中絮絮叨叨,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早上派人送给他们的饭食也没吃,而是全都摆放在自己的跟前,似乎是要给佛陀进贡...
“......”
唐俭自己没什么信仰,或者说他与大部分的中原百姓一样,信仰的是自家祖宗。
因此,他搞不明白这些吐蕃人为什么要把珍贵的食物拿出来。
吐蕃的物资极其匮乏,住在唐家这两天,唐俭已经有所感受。
那些吐蕃人不肯放弃任何一点粮食,每次吃饭,恨不得把盘子筷子都啃了!
禄东赞就跪在那些人的最前方,不过脸上并不是虔诚,而是无奈...
做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之后,禄东赞缓缓起身,表情严峻的来到唐俭身边。
“唐兄,此事有古怪!”
唐俭深吸口气,道:“想必你也联想到了柳叶的身上,只不过老夫猜不透他究竟想干什么!”
禄东赞苦笑一声,道:“我也不知道柳叶要干什么,可我们的吐蕃勇士却信以为真了!”
身为吐蕃大相,他曾亲自将松赞干布扶持到赞普大位上,同时也是亲自将佛门教义引入吐蕃的人,他本身对所谓的佛门,一点尊敬的意思都没有,更没有半点的信仰。
不过,吐蕃需要信仰,只有政教合一的体制,才能让松赞干布牢牢的把持住吐蕃上下。
除此之外,他们找不到其他的办法。
也正是因此,他和松赞干布都希望,通过向大唐帝国求亲,得到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同时也向天竺求亲,娶到一位天竺公主的同时,获得正宗的天竺佛门教义!
两人正在苦恼的时候,管家突然来了。
“老爷,外边有一人自称是道宣和尚,听闻府上有神迹降世,特来拜会,还拿了名帖!”
唐俭一愣。
他自然听过道宣和尚的名头,也知道这是一位大德高僧,在佛门之中的地位奇高,近乎于孙思邈在道门之中的地位了。
还不等唐俭什么反应,屋子里的萧瑀,急吼吼的冲出来。
“竟然是道宣禅师到了?!”
“快快带老夫出去迎接!”
“唐兄啊,你的造化来了!”
“道宣和尚多年以来都隐居在终南山之上,轻易不踏足世俗,他的佛法极其精深,一举一动都足以让人受用无穷!”
说完,他更是直接了当的冲唐府的管家吩咐道:“快快准备素斋,万不可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