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省委组织部……姓王的部长……江昭阳的记忆飞速检索着那些只在文件、新闻里出现的名字和职务。

省委组织部确实有一位副部长姓王,而且不是普通的副部长,是常务副部长——王传庭!

这个名字,在江昭阳这类基层干部的意识里。

无异于一座高耸入云、只能仰望的山峰。

那是真正位高权重、手握干部升迁流转“生杀大权”的人物!

他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足以决定一个地方官场生态的风向,甚至直接决定一个县处级干部的政治生命!

那短暂的熨帖感迅速褪去,压力和紧迫感以更汹涌的态势重新将他淹没。

怎么可能?!

巨大的震惊和难以置信充斥着他的胸腔。

省委组织部的常务副部长王传庭,那样级别的领导,怎么会悄无声息地“光临”琉璃镇这样一个小小的、在省里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点的地方?

这简直超出了他认知的常理!

这太不合常理了!

不可能是他吧?

他想,是与不是到时候一问不就知道了?

还在这费什么神?

他走回餐厅门口,隔着门上的玻璃,他看到的依然是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的画面。

宁堃正绘声绘色地讲着什么趣事,引得其他人哈哈大笑。

吴远正端杯向王传宗敬“饮料”,脸上是松弛的酒足饭饱后的笑容。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五年蓝图,近在咫尺的难关,千头万绪的难题,还有那……正咀嚼着红烧肉、啃咬着炸虾的伙伴们。

江昭阳推开门,重新融入了那片烟火气十足的交响曲中,脸上努力调整回一种平静的神色。

他坐下,重新拿起筷子。

这一次,他夹起了一只金黄酥脆的炸虾。

这滋味,短暂而珍贵。

味道确实可口。

餐厅里几个人的谈笑声、碰杯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独特的交响曲。

吃完饭后,各自回房间休息。

下午三点钟,宾馆小会议室。

百叶窗半拉着,将午后的阳光切割成一道道狭窄的光带,投射在铺着墨绿色绒布的长条会议桌上,也落在围坐一圈的人们脸上,映照出不同的神情。

林维泉一行风尘仆仆地从市里赶回。

他们刚落座,甚至来不及喝口热水,便直接进入了听取宁堃反馈的环节。

宁堃的声音清晰而平稳。

她条理分明地介绍了下午实地勘察并进行取样检测的情况。

她的专业性和客观性,给这个略显压抑的会议室带来了一丝清明的气息。

接下来就应当是王传宗说话了。

他微微清了清嗓子,身体前倾,手已经下意识地翻开了自己那本厚厚的笔记本。

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史料、数据和对江昭阳方案的完善意见。

王传宗手指无意识地捻着钢笔帽,准备从历史考据和文化定位的角度阐述他的建议。

可是林维泉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几乎就在宁堃最后一个尾音落下的瞬间。

林维泉立刻挺直腰背,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刻意拉长、自带回响的腔调接过了话头。

“刚才啊,宁处长介绍的情况,非常好!非常好嘛!”他的声音在突然安静下来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洪亮,带着一种不由分说的肯定。“听了宁处长的汇报,我本人,是倍受鼓舞,信心倍增啊!”

他的右手抬起,幅度不大但极有分量地向下压了两下,仿佛要将宁堃话里每一个字都夯实成自己的功绩砖石。

“这充分证明啊,”他看向江昭阳,“证明我与江镇长,前期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完全正确的,是没有白费的!”

他刻意将“我与江镇长”并列,但语气重音微妙地落在“我”字上,仿佛江昭阳只是他意志的执行者。

江昭阳心里暗骂一声,脸皮真厚,真能往自己脸上贴金。

他的嘴角有些僵硬,眼皮飞快地眨动了几下,避开了林维泉直射的目光。

林维泉语调更加激昂:“在准备环境评估的关键时刻,我就亲自部署,专门交代江镇长,要抓好,抓牢这个地洞内部的清理工作!”

“要排除万难,要彻底干净!现在看嘛,这个工作,落实得很不错,很有成效!”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指挥若定、高瞻远瞩”的自得,目光再次扫视全场,仿佛在接收无声的认同与赞许。

话说到这里,外人还看不出什么破绽。

林维泉虽然有些抢功和刻意拔高自己的嫌疑。

但在官场语境下,勉强还能算是一种“领导艺术”,外人听着似乎也挑不出太大破绽。

然而,他接下来的话,就文不对题,破绽百出。

如同平地惊雷,将整个会议室炸得鸦雀无声,让人瞠目结舌。

林维泉慢条斯理地端起搪瓷茶杯,凑到嘴边,“滋溜”一声喝了一大口浓茶。

然后,他重重地将茶杯顿在坚硬的红木桌面上。“咚!”一声闷响,仿佛敲在了每个人的心坎上。

他清了清嗓子,语调骤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表演性质的抑扬顿挫,手臂也随之挥舞起来,仿佛眼前不是会议室,而是万人瞩目的演讲台:“所以啊!这个地洞,意义重大!”

“我们一定要好好发掘!发掘性开发!保护性开发!”

他声音洪亮,“要把它建设成一个响当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让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林维泉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似乎在寻求认同,然后掷地有声地抛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结论:

“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琉璃镇的渣滓洞!我们要让它控诉**派的滔天罪行!”

他的语调抑扬顿挫。

“渣滓洞”三个字,如同三颗冰雹,狠狠砸进了会议室。

空气瞬间凝固了。

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整个空间陷入一种诡异的沉寂,只有空调的嗡鸣声固执地响着,却显得更加刺耳。

渣滓洞?

国共内战时期的渣滓洞?!

这……这哪儿跟哪儿啊?!

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张冠李戴?指鹿为马?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常识错误,而是历史认知的根本性颠倒!

把日军侵华的罪证基地,套进了国共内战的叙事框架,荒谬得令人发笑!

所有人脑子里都轰然炸开一个念头:这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