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望着万国博览会上大明展区的热闹景象,心中满是欣慰。然而,这短暂的繁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在大明的西北边陲,连年的旱灾使得土地干裂,颗粒无收。百姓们食不果腹,怨声载道。当地的豪绅却趁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时,一个叫李二虎的人站了出来,他本是个走南闯北的猎户,性格豪爽,在百姓中颇有威望。他眼见百姓受苦,又听闻朝廷大力革新却似乎对西北灾情视而不见,心中怒火中烧,便振臂一呼,聚集了一批同样饱受苦难的民众,扯起了反旗。
消息传到京城,朱由检正在御书房审阅各地关于安儿瓶推广的奏折。当看到西北叛乱的加急军报时,他手中的朱笔“啪”地一声掉落。“这是怎么回事?西北为何会叛乱?”朱由检怒目圆睁,拍案而起。
洪承畴、杨嗣昌和孙传庭很快被召进了御书房。洪承畴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西北叛乱,乃是天灾人祸交织所致。当地豪绅趁火打劫,致使民不聊生,这才逼得百姓铤而走险。”
杨嗣昌微微皱眉,接着说道:“陛下,如今叛乱初起,正是扑灭的好时机。臣以为当速派大军,以雷霆之势镇压,否则恐成燎原之火。”
孙传庭沉思片刻,上前一步:“陛下,臣以为不可贸然出兵。西北地势复杂,百姓叛乱多因生计所迫,若一味镇压,恐伤了民心。不如先派使者前往招安,了解他们的诉求,再做定夺。”
朱由检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中权衡着三人的建议。“你们所言都有道理。但朕绝不容许有人妄图分裂朕的江山。洪承畴,你速去查明,当地豪绅究竟做了何事,致使百姓叛乱。杨嗣昌,你着手筹备粮草,以备不时之需。孙传庭,你即刻挑选能言善辩之人,前往西北招安,务必晓以利害,劝他们放下武器。”
三人领命而去,朱由检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这场叛乱能和平解决,他实在不愿看到百姓生灵涂炭,也不想让大明好不容易兴起的革新之势被这场叛乱打断。
孙传庭精心挑选了一位名叫赵德的官员前往西北招安。赵德饱读诗书,口才出众,深知民间疾苦。他带着朱由检的诏书,快马加鞭赶到了李二虎的营地。
营地中,李二虎等人听闻朝廷使者前来,皆是一脸警惕。李二虎坐在主位上,大声说道:“让他进来!看看朝廷又有什么说辞。”
赵德走进营帐,面对一群怒目而视的人,却没有丝毫畏惧。他先向李二虎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各位兄弟,在下赵德,奉当今圣上旨意而来。圣上听闻西北百姓受苦,心中十分忧虑。此次叛乱,实非圣上所愿。”
李二虎冷哼一声:“哼,圣上忧虑?那为何灾情发生这么久,朝廷都没有任何举措?我们百姓都快饿死了,那些豪绅却囤粮发财!”
赵德连忙解释道:“李壮士,圣上知晓灾情后,已责令地方官员开仓放粮,只是路途遥远,赈济物资或许还未及时到达。至于豪绅囤粮之事,陛下已派洪承畴大人前来彻查,定会严惩不贷。”
营帐中的众人听了,神色稍缓。李二虎却还是不信:“口说无凭,我们凭什么相信你?”
赵德从怀中掏出诏书,高举过顶:“这是圣上的诏书,圣上承诺,只要各位放下武器,既往不咎,还会给大家安排生计。并且,会加大对西北的扶持,兴修水利,让大家以后不再受旱灾之苦。”
这时,李二虎身旁的一个谋士模样的人说道:“大哥,朝廷向来奸诈,说不定这只是缓兵之计。我们不能轻易相信。”
李二虎有些犹豫了,他看着赵德,问道:“你说的这些,如何能保证做到?”
赵德诚恳地说:“李壮士,圣上一言九鼎,绝不会食言。如今大明正处于革新之际,圣上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怎会欺骗你们。况且,叛乱只会让更多百姓受苦,你们难道忍心看到更多的父老乡亲死于战乱吗?”
就在李二虎犹豫不决之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朝廷的军队正在附近集结,消息传来,营中众人又紧张起来。李二虎怒视赵德:“你竟敢骗我,这就是朝廷的诚意?”
赵德也是一脸惊愕,他急忙说道:“李壮士息怒,此事我并不知晓。或许是误会,我这就去与军队将领沟通。”
赵德匆忙出营,找到了负责集结的明军将领王猛。“王将军,你这是为何?此时集结军队,岂不是坏了招安大事?”赵德焦急地说道。
王猛一脸无奈:“赵大人,末将也是接到上头命令,说是以防不测,先将军队集结在此。”
赵德心急如焚:“你这一集结,叛军必定以为朝廷毫无诚意,招安之事恐难成功。你速速将军队撤离。”
王猛却摇头:“赵大人,末将不敢擅自做主。还需向上头请示。”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时,李二虎带着一群人从营中冲了出来。“好你个朝廷官员,竟敢骗我。兄弟们,跟他们拼了!”李二虎一声令下,叛军气势汹汹地朝着明军冲了过来。
王猛见状,也来不及请示,急忙指挥军队迎战。一时间,喊杀声四起。赵德在一旁大声呼喊:“住手,有话好好说!”但此时双方已经杀红了眼,根本无人理会他。
这场冲突让局势彻底激化,叛军原本就对朝廷心存疑虑,这一下更是坚定了他们对抗到底的决心。而明军这边,也认为叛军冥顽不灵,唯有武力镇压。
消息传回京城,朱由检大怒。“谁让军队集结的?简直是胡闹!”他狠狠地将茶杯摔在地上。
杨嗣昌赶忙出列:“陛下息怒,如今叛军已公然与朝廷为敌,看来招安已无可能。只能出兵镇压了。”
洪承畴也说道:“陛下,叛军势大,若不尽快镇压,恐怕会波及周边地区。”
朱由检眉头紧锁,心中满是无奈。他本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叛乱,可如今事与愿违。“传朕旨意,命孙传庭为帅,率领五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叛。务必尽快平息叛乱,安抚百姓。”
孙传庭领命后,立刻着手准备出征事宜。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不仅要打败叛军,还要尽量减少百姓伤亡,修复朝廷与百姓之间的信任。
孙传庭率领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西北。到达西北后,他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深入了解叛军的情况。他发现叛军虽然人数不少,但大多是普通百姓,缺乏训练,武器也十分简陋。
孙传庭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叛军多为乌合之众,我们不可强攻,以免造成过多伤亡。”他指着地图说道,“我们可兵分三路,一路正面佯攻,吸引叛军主力;二路从侧翼迂回,切断他们的退路;三路则设下埋伏,等叛军溃败时进行截杀。”
将领们纷纷点头称是。按照孙传庭的部署,明军开始行动。正面佯攻的部队率先发起攻击,喊杀声震天。李二虎听闻明军来袭,立刻指挥叛军迎战。他以为明军会全力进攻,便将主力都集中在了正面。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明军的侧翼部队悄悄绕到了叛军后方,突然发动攻击。叛军顿时大乱,阵脚不稳。李二虎见状,大惊失色:“不好,我们中埋伏了!快撤!”
叛军开始向后逃窜,正好钻进了明军设下的埋伏圈。一时间,伏兵四起,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李二虎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明军的围剿。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叛军大败,死伤无数。李二虎带着残部逃进了深山。孙传庭并没有就此罢手,他深知若不彻底消灭叛军,后患无穷。
他一边派人继续追击李二虎,一边张贴告示安抚百姓。“百姓们无需惊慌,朝廷此次平叛,只为惩治叛乱首领,不会牵连无辜。对于受灾的百姓,朝廷会加大赈济力度,帮助大家重建家园。”
深山之中,李二虎望着身边寥寥无几的部下,心中满是悔恨。“都怪我,轻信了朝廷的鬼话,才让兄弟们落到这般田地。”
这时,他的谋士说道:“大哥,如今我们已山穷水尽,不如向朝廷投降吧,或许还能留条活路。”
李二虎长叹一声:“我还有何颜面去见死去的兄弟们。但为了活着的兄弟们,也只能如此了。”
李二虎最终带着残部向孙传庭投降。孙传庭并没有为难他们,而是将他们妥善安置。同时,他将李二虎等人押解回京城,交由朱由检处置。
在朝堂之上,李二虎被带到朱由检面前。他扑通一声跪下,说道:“陛下,草民罪该万死,一时冲动起兵叛乱,还望陛下从轻发落。”
朱由检看着他,神色复杂。“你本是为百姓出头,却选错了方式。朕念你是被豪绅逼迫,又能及时悔悟,便饶你一命。但你需戴罪立功,协助朝廷安抚西北百姓,重建家园。”
李二虎感激涕零:“谢陛下不杀之恩,草民定当竭尽全力。”
……
洪武位面
朱元璋放下军报,手指敲着桌案:\"徐达,你觉得这李二虎,是真为百姓,还是另有图谋?\"徐达展开西北地形图:\"陛下,看他聚拢的多是饥民,倒像是被豪绅逼急了。但聚众叛乱,终究是乱了法度。\"
刘伯温推了推眼镜,翻开律法:\"依《大明律》,叛乱首恶当斩。不过...\"他顿了顿,\"西北连年大旱,不如赦免胁从,用劳役抵罪,让他们修水渠。\"常遇春挠头:\"直接派兵平了省事!不过要是招安能省粮草,倒也划算。\"
朱元璋点头:\"洪承畴去查豪绅,孙传庭准备招安。若不成...\"他握紧拳头,\"让蓝玉带三万兵,五日之内必须稳住局面。\"
永乐位面
朱棣将叛乱文书放在航海图旁,问郑和:\"你跑过西北商路,那里的百姓日子真这么苦?\"郑和展开贸易记录:\"陛下,往年商队还能见到粮食交易,今年连麸皮都难寻。\"
解缙快速写奏折:\"建议暂停西洋船队开支,先调粮救急。\"他压低声音,\"但杨荣主张立刻平叛,说拖延会损国威。\"姚广孝转动佛珠:\"西北是丝绸之路咽喉,不能让战火断了商路。或许可让藩王出资赈灾,换免税权。\"
朱棣起身踱步:\"让夏原吉算清需要多少粮食,半个月内必须运到。孙传庭去招安,要是李二虎肯降,封他做卫所百户。\"
宣德位面
朱瞻基捏着朱笔,看着灾情奏折叹气:\"杨士奇,朕推广安儿瓶,怎么西北还是出了事?\"杨士奇躬身:\"陛下,水利不修,再好的农具也抵不过天灾。当务之急是开仓放粮。\"
于谦展开救灾方案:\"臣建议以工代赈,让饥民修水库,每日发两餐粥。\"杨溥从袖中掏出改良的水车图纸:\"老臣改了水车设计,用更少人力就能灌溉。\"
朱瞻基点头:\"孙传庭去招安,带着新水车图纸。告诉李二虎,只要肯帮忙修水利,既往不咎。\"他转头叮嘱:\"给西北每个县都送些抗旱稻种。\"
嘉靖位面
朱厚熜放下道士进献的祈雨疏,问严嵩:\"西北叛乱,是不是上天示警?\"严嵩擦汗:\"陛下圣明,定是当地官员触怒神灵。臣建议先让龙虎山道士做法祈雨。\"
戚继光皱眉:\"末将愿带三千戚家军平叛,但粮草得先备足。\"胡宗宪递上密报:\"豪绅里有白莲教的人在煽风点火。\"
朱厚熜转动沉香手串:\"让洪承畴彻查白莲教。孙传庭去招安,若不成...\"他冷笑,\"就用戚家军练练新制的火器。\"
隆庆位面
朱载坖把叛乱报告递给张居正:\"张先生,这事儿该怎么收场?\"张居正展开改革方案:\"陛下,西北缺的不是粮食,是公平。应清查豪绅田产,把多占的土地分给流民。\"
高拱抚须:\"先招安,再让李二虎带人去修铁路!修好路,粮食运得进去,羊毛卖得出来。\"王崇古递上边疆急报:\"俺答汗愿意借粮,但要开通互市。\"
朱载坖大笔一挥:\"同意互市。告诉孙传庭,只要李二虎肯修路,就封他做'西北屯田使'。\"他合上奏折,\"这场风波,正好推动西北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