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 第478章 一场冬日取暖的全民突围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8章 一场冬日取暖的全民突围战

洪武位面

朱元璋盯着天幕里考官收银票的画面,脖颈青筋暴起:“徐达,把咱现在的主考官都叫来!朕倒要问问,他们兜里是不是也揣着脏钱!”徐达立刻抱拳:“末将这就去!顺便查查各个考场的守卫,看有没有串通的!”

刘伯温翻着《大明律》补充:“陛下,应在律法里加一条,科举舞弊者全家充军。这样才能震慑住那些胆大的。”

常遇春大大咧咧地插话:“要不考试的时候,让士兵扮成考生混进去?我就不信抓不到现行!”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好!再给每个考场派三个御史,谁敢放水,一并治罪!”

一旁的李善长犹豫着开口:“陛下,是否要给考生发统一的笔墨?天幕里有人在文具上做手脚......”朱元璋不耐烦地挥手:“就这么办!从今天起,科举的每样东西都得经过朕亲自查验!”

永乐位面

朱棣死死盯着天幕中转动的誊录机,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龙案:“郑和!你下次出海,给朕带二十个懂这机器的洋人回来!”郑和连忙应下:“臣遵命!回来路上就安排工匠跟着学习。”

解缙凑上前:“陛下,咱仿制的机器得加个编号系统,每道工序都记清楚,出了事能查到人。”姚广孝却皱眉:“陛下,机器虽好,但人心难测。建议考试前让考生立血书,发誓不作弊。”

内阁首辅夏原吉推了推算盘:“陛下,仿制机器开销不小,不如让富户捐钱,给他们子孙考试加分?”朱棣沉思片刻:“准了!但加分不能超过十分,免得坏了公平。”

宣德位面

朱瞻基气得把蛐蛐罐摔在地上:“杨爱卿!百年后的科举比我的蛐蛐斗场还乱!”杨士奇擦着冷汗:“陛下息怒,老臣建议恢复‘糊名法’,把考生名字盖住。”

于谦举着奏折上前:“臣提议让考生互相监督,举报属实的,直接给功名!”杨溥则发愁:“可这样考场不得打起来?要不再设个调解官?”

朱瞻基烦躁地摆摆手:“都试试!再让京城的地痞混混都去当协警,看谁敢在考场闹事!”一旁的小太监小心翼翼插话:“陛下,要不要在考场外放几个大鼓?有人作弊就敲鼓示众?”朱瞻基眼睛一亮:“好主意!就这么办!”

嘉靖位面

朱厚熜看完天幕,转头问严嵩:“严卿,龙虎山的道士能不能算出谁会作弊?”严嵩立刻谄媚:“陛下圣明!臣这就去请天师,让他开坛做法,保我朝科举清明!”

戚继光皱着眉说:“末将觉得还是得靠实在办法,比如给每个考生发特制的纸,上面印暗纹,一造假就能看出来。”胡宗宪补充:“再在墨水里加特殊香料,不同考场用不同味道,作弊卷子一闻便知!”

郑以伟急得直跺脚:“成何体统!科举乃圣人之法,怎能搞这些奇技淫巧!”朱厚熜一甩袖子:“够了!都按戚继光说的办,道士也得去!双管齐下!”

隆庆位面

朱载坖看完天幕,拉着张居正的袖子:“张先生,快说说咱怎么学他们?”张居正展开图纸:“陛下,设个‘科举监察院’,专门查舞弊。再搞个匿名举报箱,谁都能投信。”

高拱一拍桌子:“谁敢作弊,就把他的名字、罪行刻在京城的耻辱柱上,让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王崇古笑着说:“这招好!俺答汗那边知道了,估计也得跟着学。”

礼部尚书突然插话:“陛下,是否要办个‘科举开放日’,让百姓进考场参观?这样能堵住悠悠众口。”朱载坖大笑:“好!就这么干!再让戏班编个科举反腐的戏,到处演!”

【立冬,北风裹挟着细雪席卷京城。朱由检微服私访,见寻常百姓家中仅靠破旧火盆取暖,老幼冻得瑟瑟发抖,连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回宫后,他将冻裂的砚台砸在龙案上:“北方苦寒之地,百姓竟如此挨冻?工部、户部,五日内必须拿出取暖良策!”】

【早朝时,朝堂炸开了锅。】

【工部侍郎捧着《营造法式》颤声道:“陛下,古法制暖无非火炕、火盆,最多在墙壁夹层通烟道,但砖石导热慢,且费柴如金……”】

【户部尚书哭丧着脸:“国库空虚,连官仓的存炭都不够供应皇室,哪有余力接济百姓?”】

【“够了!”朱由检猛地起身,龙袍扫落奏章,“即刻成立‘暖冬监’,征召陶工、铁匠、烧炭户,朕要让每个百姓屋里都有暖意!”】

【暖冬监设在窑厂旁,工坊内热气与争吵声交织。老陶匠吴土根拍着粗陶火盆大骂:“火盆就该用黏土烧,掺沙子都算坏了规矩!改?除非我入土!”】

【西洋传教士龙华民展开铜管图纸,铜尺敲得木板咚咚响:“在欧洲,我们用铁皮卷成管道,烧火炉子的热气通过管道循环,整屋都能暖和。”】

【年轻的铁匠阿铁挠着头:“我寻思着,把火盆底改成镂空,下面塞木炭,是不是能省些燃料?”】

【首次试验在暴雪夜。龙华民的铁皮管道刚烧起火,接缝处就冒出滚滚浓烟;阿铁的镂空火盆倒是省炭,可热量全从底部散了,屋里还是冷得跺脚。吴土根举着传统陶盆冷笑:“洋玩意儿不中用,老祖宗的火盆至少能烤手!”】

【“再试!”朱由检裹着狐裘突然现身,睫毛上凝着白霜,“管道加密封胶,火盆加散热片,吴师傅……你的陶盆也该与时俱进!”】

【转机来自卖烧饼的刘大娘。“我烤饼的炉子,用泥糊成双层,中间隔空,保温又省柴。”她搓着冻红的手,“取暖的家什能不能也这么弄?”】

【龙华民眼睛一亮:“双层结构!在陶盆外再加一层,中间填充隔热的石棉!”】

【阿铁抡起铁锤:“我打个可折叠的铁架,架在火盆上烤衣服,一物两用!”】

【改良后的“双层暖陶盆”横空出世。内层烧炭,外层隔绝热量,顶部的铁架可烘干衣物;龙华民设计的“地龙循环炉”通过地下陶管输送热气,整间屋子暖如春日。】

【“真的不呛人了!”张老汉目瞪口呆地摸着温热的陶盆,“往年这时,我咳得整夜睡不着!”】

【但新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这铁架烤衣服是方便,可太占地方!”小户人家的李氏抱怨,“我们屋子巴掌大,哪搁得下?”】

【富商家的管家撇着嘴:“暖陶盆倒是实用,可灰头土脸的,与我家的檀木家具格格不入!”】

【匠人们再度各显神通。阿铁打造出“壁挂式暖衣架”,不用时可折叠贴墙;吴土根联合景德镇画师,在陶盆上绘出雪景寒梅;龙华民则将循环炉缩小,制成“便携暖脚箱”,塞进棉被里暖足正合适。】

【这场取暖革新迅速燎原。】

【“客官,试试新出的‘暖手宝’!”杂货店老板举起陶制小罐,“装炭火能暖手,放被窝里整夜不凉!”】

【边塞军营中,士兵们围着新砌的“防风火塘”欢呼,再也不用抱着石块取暖;江南水乡,船家用竹筒改造出“水上暖炉”,在寒风中摇橹也不冻手。】

【更意外的是,取暖革新催生了新行当。】

【“通烟道嘞!疏通地龙管道,保您屋子暖烘烘!”少年挎着工具包走街串巷,“顺带修补漏风的窗纸,两文钱全搞定!”】

【茶楼里,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究竟是陶盆恒温好,还是铁皮炉升温快?”“依我看,该发明个能自动添炭的炉子!”】

大明“寒夜暖阳”续章:暖意背后的千层浪

【暖冬器具的火爆,让炭薪价格一月三涨。西山炭窑主王富财拄着雕花拐杖,望着堆积如山的订单仰天大笑:“往年冬日卖炭难,今年炭块赛金砖!”可半月后,他却对着空荡荡的矿洞慌了神——优质煤矸石几近枯竭,周边山林的柴木也被砍伐殆尽。】

【消息传到暖冬监,工坊内瞬间炸锅。】

【“王富财囤炭居奇,哄抬物价!”铁匠阿铁挥着铁锤,“我家那口子去买炭,差点被人挤破头!”】

【西洋传教士龙华民转动地球仪,突然惊呼:“在欧洲,我们用泥炭晒干作燃料,或许可行?”】

【老陶匠吴土根却摇头:“泥炭烧起来烟大灰多,熏黑屋子不说,呛得人咳嗽!”】

【正当众人争执不下,老猎户李大山背着麻袋闯入:“俺在山里打猎,发现松脂木疙瘩耐烧,烟还小!”他掏出一块金黄的松脂木,“就是不好劈,得费些力气。”】

【年轻匠工灵机一动:“把松脂木磨成粉,掺上黏土压成饼,是不是能当‘人造炭’?”】

【试验场里,新制的“松脂炭饼”燃烧时噼啪作响,火光却比寻常木炭明亮。但问题接踵而至——炭饼黏性太强,堵塞火盆镂空;燃烧后残留的松香过于浓烈,熏得人睁不开眼。】

【“加些稻壳!”卖烧饼的刘大娘又来支招,“既能增加透气性,还能中和气味!”】

【改良后的炭饼投入市场,百姓争相抢购。可没过几日,城东张二婶举着开裂的陶盆找上门:“这炭饼烧起来太旺,把俺家火盆底都烧穿了!”】

【暖冬监紧急召集会议。】

【“得给火盆加个‘隔热底’!”阿铁用铁皮打造出可替换的托盘,“烧穿了直接换,方便得很!”】

【龙华民则设计出“风门调节器”:“在火盆侧边开个小孔,用铜片调节进风量,想旺就旺,想省就省!”】

【与此同时,一场“节能取暖大赛”在民间悄然兴起。】

【私塾先生用废弃竹筒制作“串联暖管”,将书房的小火炉与隔壁卧室相连,暖气共享;农家妇女把碎布缝成“保暖帘”,挂在门口挡风;更有甚者,将废弃陶瓮埋入炕底,填入炭灰,制成“长效暖炕”,三日不用添柴。】

【但繁荣背后,隐患暗生。】

【“大人!城西刘老汉家着火了!”衙役气喘吁吁禀报,“说是地龙循环炉的管道过热,引燃了木梁!”】

【暖冬监立即出台新规:所有取暖器具必须加盖“暖”字火印,工坊需公示安全使用说明;铁匠铺定期巡检铁制部件,陶窑厂对耐火材料严格把关。】

【革新的春风甚至吹进了皇宫。】

【“陛下,这是新制的‘鎏金暖手炉’。”太监来福捧着嵌宝石的手炉,“双层镂空设计,既防烫伤,又能当香炉用。”】

【朱由检摸着温热的炉身,突然想起微服私访时百姓冻裂的双手,沉吟道:“传令下去,拨出千件平价暖具,送往北方边境。再设‘暖冬学堂’,教百姓如何安全取暖、节约燃料。”】

大明“寒夜暖阳”终章:暖意漫及的万象更新

【暖冬学堂开课那日,京城的慈仁寺挤满了人。老陶匠吴土根蹲在院子里,手把手教农妇们辨认耐火陶土:“看这土质,泛红的才抗烧,泛白的一烤就裂!”西洋传教士龙华民则架起木板,用炭笔绘制“地龙循环炉安装示意图”,时不时被大爷大妈拽着问:“洋先生,这管道拐弯处咋整?”】

【而在边塞宣府,军户们围着新砌的“防风暖灶”啧啧称奇。灶头嵌着可旋转的铁架,既能烧饭又能烤火,烟囱直通土炕。百户长拍着黝黑的灶台大笑:“以前生火得俩人盯着,现在塞块炭饼就能管半宿,省下的功夫能多打两双棉鞋!”】

【暖意的变革还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商机。】

【“暖冬香!驱寒安神,一炉两用!”金陵秦淮河畔,小贩举着特制香饼吆喝。香饼以艾草、桂皮为料,放入暖手炉中,香气与暖意交融。画舫里的姑娘们争相购买:“熏着这香,抚琴时指尖都不僵了。”】

【更有精明商人推出“冬日联营券”——凭券可在布庄兑换防冻膏,在炭铺换购松脂炭饼,在铁匠铺修补漏风的窗户。茶楼里,说书先生敲着醒木:“列位看官,如今这过冬,讲究的是‘暖、省、巧’!”】

【然而,当暖意普惠之时,新的矛盾悄然浮现。】

【“这烟囱的烟全往我家飘!”胡同里,王婶叉腰指着邻家新砌的地龙管道,“熏得我家晒的咸菜全是煤灰味!”】

【工部紧急颁布《取暖设施规制》:烟囱需高出屋檐三尺,多户共用烟道时需设分流口。民间匠人顺势发明“万向排烟管”,黄铜接头可自由转向,彻底解决排烟纠纷。】

【最令人惊喜的是,取暖革新竟推动了学术之争。】

【太学里,儒生们为“暖源之道”争得面红耳赤。】

【“炭火驱寒,取其阳刚之气,合乎天道!”】

【“谬矣!”钻研格物的学子反驳,“依西洋《热学论》所述,暖乃热气流动,与阴阳之说何干?”】

【争论的结果,是一本《冬日取暖格物考》横空出世,书中详细记载了不同燃料的燃烧值、陶土的导热系数,甚至附有“简易温度计”的制作方法——用竹筒盛水,插入刻着刻度的芦苇,水温变化时水面升降,以此观测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