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入夏,暴雨接连下了七日。朱由检站在紫禁城漏雨的屋檐下,看着太监们手忙脚乱地用铜盆接水,龙袍下摆早已被泥水浸透。“传工部尚书!朕倒要问问,这号称固若金汤的皇宫,为何年年雨季变水塘?”】
【早朝时,他将沾满水渍的奏章摔在丹陛上:“京城半数民居漏雨,百姓家中‘床头屋漏无干处’,工部却束手无策?朕不管是西洋的砖石建筑,还是民间的土法子,十日之内必须拿出防雨良方!”】
【工部侍郎周明德擦着额头冷汗出列:“陛下,民间多用油纸糊窗、茅草覆顶,遇暴雨必漏。但砖瓦烧制耗时久,且...”他偷瞄了眼礼部官员,“若大兴土木改用砖石,恐违‘卑宫室’的古训。”】
【“古训能遮风挡雨?”朱由检怒拍龙椅,“即刻成立‘缮居监’,召集泥瓦匠、木匠、烧窑工,还有懂西洋建筑的传教士,朕要让百姓住上不漏雨的房子!”】
【缮居监设在通州窑厂旁,工棚里争论声不断。老泥瓦匠李老头敲着青砖大骂:“用水泥砌墙?那玩意儿硬得像石头,坏了都没法修!还是老祖宗的夯土墙实在!”】
【从澳门来的葡萄牙工匠若昂摊开双手:“李,水泥混合沙子,能让墙壁滴水不漏。我家乡的城堡用这法子,百年不塌!”】
【年轻木匠陈阿木却盯着屋顶结构发呆:“二位师傅,我琢磨着把房梁改成三角形,再铺上瓦片,是不是比茅草顶更结实?”】
【首次试验在暴雨中狼狈收场。用水泥砌的墙倒是坚固,可屋顶瓦片没铺好,雨水顺着缝隙倒灌;茅草顶的屋子更是惨不忍睹,风一吹茅草乱飞。李老头冷笑着吐了口唾沫:“我就说,洋玩意儿不靠谱!”】
【“再试!”浑身湿透的朱由检突然出现在工棚,一脚踩进泥坑,“若昂,教他们水泥配比;李师傅,改良瓦片铺法;陈阿木,加固房梁!”】
【研发陷入瓶颈时,卖油翁王二的话点醒了众人。“我往油坛盖抹层蜂蜡,油一滴都不漏。”他挠着脑袋说,“要不往瓦片接缝处抹点啥?”】
【若昂眼睛一亮:“沥青!加热后涂抹,既能防水又有韧性!”】
【陈阿木则带着徒弟们日夜敲打,将房梁改成交错的三角桁架结构。当第二次试验的房屋在暴雨中岿然不动时,李老头摸着水泥墙面,喃喃道:“这墙,真比我这老骨头还硬...”】
【消息传开,京城百姓蜂拥而至。“这屋子真的不漏雨?”张婶踮着脚,伸手摸了摸干燥的屋檐。若昂笑着往墙上泼水演示,水流顺着瓦片整齐滑落。人群中爆发出欢呼:“神了!以后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接雨了!”】
【然而,新问题接踵而至。】
【“这水泥太贵了!”城西的穷汉赵大蹲在工棚外叹气,“我们全家一年的口粮,还换不来半间房的水泥。”】
【“用石灰混合黄土试试?”陈阿木蹲下来,在地上画出配方,“虽然不如水泥坚固,但价格能便宜八成。”】
【与此同时,富家太太们又提出新要求。“光防水可不够,”绸缎庄老板娘柳氏捏着手帕娇嗔道,“这墙面光秃秃的多难看?能不能刷得漂漂亮亮的?”】
【烧窑工的女儿秀娘眼睛一亮:“我爹烧窑时,釉料能让陶胚五彩斑斓。把釉料改良一下刷墙...”】
【很快,“五彩防水墙”问世。朱红色的富贵牡丹、青绿色的竹林飞鸟,让原本单调的水泥墙成了艺术品。柳氏当场订了十桶釉料:“我家绸缎庄也要刷成这样,保准客人络绎不绝!”】
【这场居住革新迅速蔓延。】
【“掌柜的,这‘三角梁’的房子能多盖两层不?”客栈老板王有福拉着陈阿木问,“我想把客房扩到三层,多赚些银子。”】
【“当然能!”陈阿木兴奋地比划,“而且三角结构更稳,就算地震...”】
【话没说完,人群中突然传来尖叫。“地震了!”不知谁喊了一声,众人惊慌失措。却见试验用的三层小楼在“晃动”中纹丝不动。王有福眼睛放光:“好!给我家客栈全换成这结构!”】
【而在朝堂上,关于革新的争论仍在继续。】
【“陛下,民间大兴砖石建筑,劳民伤财!”礼部侍郎举着奏折痛心疾首,“且改变传统民居样式,恐失民心!”】
【“民心?”朱由检将百姓联名请求推广新建筑的折子甩过去,“你看看!百姓要的是能遮风挡雨的房子,不是迂腐的规矩!”】
【数月后,京城街头焕然一新。青砖灰瓦的房屋整齐排列,五彩墙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李老头带着徒弟们成立了“固墙帮”,专门修缮和建造新式房屋;若昂开了间“西洋建筑工坊”,生意火爆;陈阿木的“三角梁”图纸更是一纸难求。】
【暴雨停歇后的京城,潮湿闷热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气息。百姓们虽不再为漏雨发愁,却又被另一个难题困扰——潮湿的环境让家具极易发霉,家中杂物更是无处安放。朱由检在巡视民间时,看到张老汉对着腐烂的木柜唉声叹气,当即下旨:\"缮居监不得停歇,速速攻克家具防潮与收纳难题!\"】
【三日后的工部衙门,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
【老木匠吴德海拍着桌子:\"防潮?老祖宗用樟木、楠木打家具,再刷上大漆,哪有那么多讲究!搞什么新花样!\"】
【从福建来的漆匠林阿水却不同意:\"吴师傅,如今百姓用不起那么贵的木料。我琢磨着,能不能用普通松木,多刷几层混合桐油和蛎灰的防潮漆?\"】
【传教士汤若望转动着手中的黄铜怀表,慢条斯理道:\"诸位,在欧洲,我们用金属框架结合木板制作家具,既坚固又防潮。比如这种带滑轮的抽屉柜,收纳杂物十分方便。\"】
【\"滑轮?\"年轻木匠周小栓眼睛一亮,\"我见过码头用的滑轮,要是装在柜子里,轻轻一拉就能拿到最里面的东西!\"】
【首次试验并不顺利。林阿水的防潮漆刷得太厚,柜子迟迟不干;汤若望设计的铁制书架太重,搬动时差点砸伤学徒;周小栓的滑轮抽屉不是卡住就是脱轨。】
【吴德海冷笑道:\"我早就说,花里胡哨的东西中看不中用!\"】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布庄老板娘刘氏来送绸缎。看到乱糟糟的工坊,她随手将绸缎放进竹编筐,再整齐摞起。】
【刘氏:\"你们瞧,筐子轻便又透气,收纳起来多省事。把这法子用在家具上如何?\"】
【周小栓恍然大悟:\"用竹篾编柜子内层,既通风又轻便!再配上木制外层和滑轮,完美!\"】
【林阿水也有了新灵感:\"在防潮漆里加些碾碎的贝壳粉,既能加快干燥,还能增加硬度!\"】
【改良后的家具一经推出,立刻引发抢购热潮。带滑轮的竹编储物柜,轻轻一拉就能分类收纳衣物、被褥;刷着贝壳防潮漆的樟木箱子,不仅能防虫,还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铁木结合的书架,既稳固又节省空间。】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卖豆腐的王瘸子挠着头:\"这柜子是好用,可普通人家哪有那么多东西放?占地方不说,还贵!\"】
【富家公子哥儿们却有不同意见。李员外家的少爷晃着折扇:\"柜子是好看,可不够气派。能不能在柜面上雕刻些花鸟,再镶嵌点宝石?\"】
【面对众口难调,缮居监的工匠们再次各显神通。】
【周小栓设计出可折叠的\"百变柜\",不用时能折成薄片靠墙放置;】
【林阿水改良漆艺,在防潮漆中加入天然颜料,绘制出精美的山水、人物图案;】
【吴德海则重拾老手艺,将传统榫卯与新式结构结合,打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雕花家具。】
【这场家具革新甚至引发了一场\"收纳竞赛\"。民间高手纷纷献艺:有的发明了可旋转的调料架,厨房用具一目了然;有的设计出带暗格的梳妆台,方便小姐存放首饰;更有甚者,将楼梯下方改造成多层抽屉,充分利用空间。】
【朝堂上,关于这场革新的争论仍在继续。】
【御史大夫言辞恳切:\"陛下,家具乃身外之物,如此大费周章,恐非明君所为!\"】
【户部尚书反驳道:\"此言差矣!家具革新带动了木材、油漆、五金等行业,国库税收都增加了!\"】
【朱由检看着手中的新式折叠凳,笑道:\"百姓日子过得舒心,才是治国根本。继续推广,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实用又好看的家具!\"】
【自此,大明的百姓家中,不仅有了遮风挡雨的房屋,更有了方便生活的家具。街头巷尾,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张婶,你家新打的柜子真好看!\"】
【\"可不是嘛,还特别能装!走,我带你去木匠铺,也打一个!\" 】
【这场从防潮开始的变革,正一步一步地让大明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站在漏雨的校场营房里,望着士兵们用陶盆接水的狼狈模样,神色凝重:\"当年打天下时,兄弟们住的茅草棚都比这强。徐达,你去把工部管事的叫来,朕要听听他们怎么说。\"
刘伯温拾起地上潮湿的军令状,沉吟道:\"臣观这房屋结构,梁柱细而屋顶重,根基不稳。古法制屋讲究'地基三尺,梁柱三分',或许可从加固地基入手。\"
徐达点头赞同:\"末将觉得可调用修城墙的砖石,既坚固又耐久。只是烧制砖瓦耗时久,需提前筹备。\"常遇春挠挠头笑道:\"要不把缴获的元军帐篷布料利用起来,先给士兵们应急?\"朱元璋思索片刻:\"就这么办。传令下去,先在凤阳试点新式营房,朕要去亲眼看看。\"
永乐位面
朱棣翻动着被雨水浸湿的《永乐大典》抄本,书页间的墨迹晕染开来,不禁皱眉:\"郑和,你多次出使西洋,可曾见过他们如何建造防水的房屋?\"郑和展开航海日志:\"回陛下,臣在威尼斯见过砖石砌成的高楼,屋顶呈尖形,雨水滑落极快,或许值得借鉴。\"
解缙捧着图纸进言:\"臣建议在屋顶铺设琉璃瓦,既美观又耐用。若在屋檐加装排水槽,可将雨水引入护城河。\"姚广孝则提醒:\"建筑乃阴阳交汇之所,建议在四角设置石兽,取镇宅避水之意。\"朱棣最终下令:\"按此方案修缮文渊阁,务必在雨季前完工。\"
宣德位面
朱瞻基看着被雨水泡坏的蛐蛐罐,心疼不已:\"杨爱卿,朕的宝贝蛐蛐都要生病了。民间可有好的防雨法子?\"杨士奇翻开《农政全书》:\"书中记载,南方多用双层屋顶隔热防雨,中间填充茅草,造价低廉且实用。\"
于谦递上奏折:\"臣在山东推行'三合土'筑墙法,用石灰、黏土、沙子混合,干燥后坚硬如石,百姓反响甚好。\"杨溥补充道:\"若能设立官办窑厂统一烧制砖瓦,既可保证质量,又能降低成本。\"朱瞻基欣然道:\"即刻在京城周边试点,成功后推广至全国。\"
嘉靖位面
朱厚熜望着道观漏雨的屋顶,询问严嵩:\"卿家,这是否与风水有关?\"严嵩急忙答道:\"陛下圣虑深远。臣以为可请龙虎山道士做法事,同时在屋脊雕刻镇水神兽,以禳除水患。\"
戚继光从蓟州送来报告:\"末将在边关用夯土城墙的经验改良民居,加厚墙体并设置排水孔,效果显着。\"胡宗宪则提议:\"东南沿海可用牡蛎壳烧制石灰,不仅就地取材,还能增强墙体防潮性。\"郑以伟仍坚持:\"祖宗规制不可轻改,还望陛下三思。\"朱厚熜最终决定:\"道观按风水之法修缮,民间则推行实用之策。\"
隆庆位面
朱载坖翻看户部关于房屋修缮的奏报,忧心忡忡:\"张居正,百姓修缮房屋耗资巨大,如何既能改善民生,又不增加负担?\"张居正思索后答道:\"陛下,可推行'以工代赈',招募灾民参与修建;同时允许民间集资合建,官府给予技术指导。\"
高拱建议:\"设立安居银号,向百姓提供低息贷款。待房屋建成后,可通过房产税逐步偿还。\"王崇古带来喜讯:\"俺答汗遣使求购防水技术,愿以马匹、皮毛交换。\"朱载坖笑道:\"好!这不仅能改善百姓居住,还能促进互市,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