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英明!”
“大王英明!”
赵偃和郭开听闻王命,忙不迭地跪地谢恩,口中高呼着。
郭开偷偷瞥了一眼赵偃,低声道:“公子,咱们先出去,从长计议。”
赵偃咬着牙,眼中满是不甘,却也只能随着郭开在侍卫的押送之下,灰头土脸地离开了龙台宫。
回到赵偃府中,两人匆匆关上房门,二人皆是眉头紧锁,满脸愁容。
“公子,此番被禁足,咱们筹谋许久的计划可如何推进?”郭开忧心忡忡地说道。
赵偃咬了咬牙,双手紧握,恨恨地说道:“本公子费尽心机,怎能就这么轻易放弃?本公子一定要登上王位。
只是如今被这禁令缚住手脚,困于这府中,该如何是好......”
他的话音未落,突然,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
赵偃和郭开对视一眼,心中顿时警觉起来,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向窗外,只见窗棂处,一个黑影正小心翼翼地撬动窗栓,随即轻巧地翻身跃进屋内。
“阿福,你怎么来了?”赵偃又惊又喜,忙压低声音喊道。
阿福双脚刚一落地,便赶忙躬身施礼,脸上堆满谄媚的笑,轻声说道:“小人听闻公子遭遇了这等变故,心急如焚,便寻机溜进府中,特来为公子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赵偃满脸尽是苦涩之意,摇了摇头,语气中满是无奈与绝望,叹息道:“如今本公子被父王禁足于此,一举一动皆受监视,又有何希望可言?”
阿福站在一旁,神色镇定,胸有成竹地开口劝慰道:“公子切莫这般灰心丧气,如今局势虽对我们颇为不利,但绝非到了山穷水尽、毫无转机的地步。公子只需如此这般......”
说罢,阿福凑近赵偃与郭开,压低声音,将自己的计划一一道来。
赵偃原本黯淡无光、满是绝望的双眼,随着阿福的讲述,渐渐有了光亮。
他越听越觉得阿福此计巧妙至极,眼中那浓郁的绝望之色,正缓缓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熊熊燃起的希望之火。
刹那间,赵偃情绪激动不已,紧紧握住阿福的手,说道:“阿福,若此番大事真能顺遂成功,本公子必定不会薄待于你,定让你尽享荣华富贵!”
阿福闻言,脸上的谄媚之色更甚,嘴角高高扬起,露出讨好的笑容。
身子也躬得更低了,赶忙说道:“公子这话可折煞小人了,小人能有幸为公子鞍前马后、效犬马之劳,实乃小人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与荣幸。”
与此同时,秦国朝堂上,嬴政和秦臻也在密切关注着赵国的局势。
当刘高呈上赵偃被禁足的消息时,嬴政的脸色变得十分凝重。
“先生,赵偃被赵王禁足,这一变故于我们此前谋划的计划而言,可不是个好消息。”嬴政眉头紧锁,声音低沉地说道。
闻言,秦臻微微眯起双眼,神色从容不迫。
抬手轻抚着下巴,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道:“大王不必过于忧虑,那阿福既然能设法潜入赵偃府中,且据回传过来的消息来看,赵偃在见到阿福后又惊又喜,似抓到救命稻草般的反应,想来他所献之策,应颇具可行性。
依臣之见,阿福在赵国蛰伏已久,与初一一样,扎根在赵国。
多年来,他们广结人脉,其手段更是灵活多变。
他既然敢在赵偃被禁足,行动受限,局势艰难时现身献策,想来必然是深思熟虑,心中有几分胜算。”
嬴政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追问道:“先生所言不无道理,只是这阿福的计划究竟能否扭转赵国局势,助赵偃摆脱眼前困境,登上王位,如今看来,尚是未知之数。
我等在此干等,任由事态发展,也绝非良策,先生可有应对之策?”
秦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胸有成竹的笑意,说道:“大王,如今赵国边境局势动荡不安,屡遭匈奴侵扰。
匈奴人烧杀抢掠,所过之处,百姓流离失所,赵国边防将士虽奋力抵抗,却也难以抵挡匈奴的频繁攻势,致使赵国国力损耗严重。
待时机成熟,我大秦可出兵攻赵,必定能给赵国以沉重军事压力,届时赵国定然自顾不暇。”
嬴政听闻此言,眼神一凛,旋即追问道:“先生,若是大秦贸然出兵,赵国上下必定知晓我军意图,会不会就此激发赵国军民心底的同仇敌忾之情。
如此一来,是否会对我们后续的谋划不利?”
“大王不必担忧,此次出兵,我们并非要将赵国一举歼灭。这一战,我军只需稍作试探,点到为止即可。
此番出兵的目的,便是要让那赵王丹深切意识到当下局势危急,使其陷入恐慌之中。”秦臻摆了摆手,解释道。
嬴政微微点头,若有所思,紧接着又开口问道:“待赵国因我秦国的军事压力而阵脚大乱之际,我大秦便可趁机提出谈判?”
“且谈判条件,便是让赵佾入秦为质?”嬴政接着问道。
秦臻点了点头,应道:“正是如此。彼时,赵国国内形势极为严峻,不仅要应对北方匈奴的频繁侵扰,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还要承受我秦国的军事压力,腹背受敌,可谓是内忧外患。
在这般艰难的处境下,赵王丹为了能给赵国求得一丝喘息之机,大概率会答应让赵佾入秦为质。
毕竟,与赵国的存亡相比,一个赵佾的去留,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只要赵佾一旦离开赵国,赵国国内便再无能够有力竞争王位之人。如此一来,那赵偃登上赵国王位便成了板上钉钉的定局。”
“若赵王丹坚决不答应,该如何是好?”嬴政面色凝重地问道。
“若他冥顽不灵,我们便加大攻势,联合匈奴,让赵国腹背受敌。然而,赵王丹为了保住赵国,理应不会走到那一步。”秦臻不紧不慢地说道,语气沉稳而自信。
嬴政听闻此言,眼中光芒大盛,猛地一拍桌案,紧接着高声赞道:“先生果然深谋远虑!此计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