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完毕后,王清儿来到餐桌前,看到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早餐。
有热气腾腾的包子、煮得恰到好处的水煮白蛋、一杯香浓的牛奶,还有几颗鲜艳欲滴的小番茄。
这些食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王清儿的肚子不禁又咕咕咕的叫了起来。
吃完早餐她就带着萍儿来到前院,昨天做好的黄桃罐头都运走了,架子上又摆满了新做的罐头。
王清儿看着厨房外面,十几个人都各自忙碌着,村里也来了几个手脚麻利的嫂子,在快速的削桃子皮。
还好商从简送来的东西里有一次性的橡胶手套,所有人都是带着手套干活干净卫生。
王清儿也不闲着,坐下来一起帮着削桃皮。
罗三家媳妇下午就带着娘家哥哥杨山和杨树挑了几担桃子过来,个头比前山的还大。
王清儿按照五文一斤收了她挑来的桃子,两个哥哥和罗三每人挑了一担,罗三媳妇也挑了半筐,共计三百二十八斤共计一千六百四十文。
萍儿把银子递给罗三媳妇:“罗婶,你的银子,拿好。”
罗三媳妇满脸笑容地接过银子,那原本就略显宽大的嘴巴此刻更是咧到了后脑勺,能塞下一个鸡蛋。
“诶,谢谢萍儿姑娘,谢谢侄媳妇。”她满心欢喜地感谢,然后又问道,“山里的这种桃子还多着呢,侄媳妇你还要不要?”
王清儿连忙点头,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婶子,像今天这种桃子有多少我要多少,你尽管给我送来便是。”
罗三媳妇听了,喜不自禁,立刻应道:“诶!好嘞,侄媳妇你放心,我这就回去让我婆家和娘家人都一起去摘桃子。”
说罢,她小心翼翼地将银子收好,然后领着两个哥哥们和自己的相公,一刻也不停歇地赶回娘家,准备去山里大干一场。
就去山里摘了一趟野桃子,就能挣到一两多银子,他们一家人以往大半年也挣不到这么多银子的。
罗家卖桃子挣了一两多银子的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村民们得知沐家要收这种酸桃子,纷纷心动不已。
于是,大家都一窝蜂地涌向山里,四处寻找桃子的踪迹。
然而,山里的毛桃树虽然不少,但沐家所需要的那种大酸桃却是连个影子都难以见到。
村民们在山里找了半天,最终都只能空手而归。
那些老实巴交的村民们,想着没有桃子可摘,那山里的其它山货也丰富多样,多找一些竹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还有蘑菇也有很多,也能卖到好价钱。
于是她们便老老实实地在山中寻觅其他山货,然后卖给沐家。
还有一部分村民,他们的心思较为活络。
这些人便偷偷地跟随着罗三一家,摸到了那片桃林,也开始采摘桃子。
罗三媳妇一开始对这种行为有些不满,毕竟这是他们家发现的桃林,其他人怎么能不打招呼就来摘呢?
不过,她转念一想,这片桃林如此之大,大家都来摘一些也无妨,而且这山又不是她家的。
她这样想着,也就释然了。
就这样,来摘桃子的人越来越多,消息不胫而走。
罗三媳妇娘家同村的人也有许多人来摘桃子。
没过几天,这片桃林里的桃子就被全部采摘一空,所有的桃子都被搬到了沐家。
罗三一家因此赚了二十几两银子,他和两个大舅哥各自分到了八两多。
其他村民虽然少一些,但也都收获颇丰,卖了好几两银子。
罗三媳妇的大哥叫杨山,二哥叫杨树,他们送桃子过来时,发现沐家还收购竹笋和其他山货。
于是,他们回去后,每天都会送些竹笋和蘑菇来卖。
只是,两个村子之间的距离有点远,每天一来一去,在路上花费的时间都快赶上半天了。
在此之前,罗三媳妇之所以没有将沐家收购山货的事情告知娘家人,主要原因就是两个村子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
摘山货送来卖有些费事,每天估计也挣不到多少银子。
罗三媳妇的娘家人都是勤劳能干之人,他们深知赚钱的不易,所以对于能够通过劳动赚取银子的事情,即使再辛苦也毫不介意。
此后,每天清晨,天还未亮,杨家的父子三人便早早地起床,匆匆赶往山里去掰竹笋。
待用过早餐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去田里,开始一天的农活。
家中的女人和孩子们也没有闲着。
她们都留在家里,手脚麻利地剥竹笋的外壳。
到申时初,杨家兄弟二人便挑起满满一担剥好的竹笋,步履匆匆地朝着岙山村沐家赶去。
由于路途遥远,他们需要一路紧赶慢赶,不敢有丝毫耽搁。等到夜幕降临,天空渐渐擦黑时,他们才卖完竹笋抵达家中。
杨家共有十二口人,分别是年迈的老两口,大儿子杨山夫妇、小儿子杨树夫妇。
杨山的大女儿已出嫁。
此外杨山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小女儿,儿子一个十二岁,另一个儿子十岁,女儿只有六岁。
而杨树家则有两个女儿,一个十四岁,另一个十二岁,最小的儿子年仅三岁。
杨树的媳妇都快三十岁了,才好不容易生下这么一个儿子,那可是她的心头肉,简宝贝得不得了。
含在嘴里怕化,捧在嘴里怕掉的,不过好在她也会苛责自己的两个女儿,平日里家中有好吃的,她自己那份从不舍得吃,全都让给几个孩子吃。
杨树媳妇心里还一直盘算着,要多挣点银子,等过几年儿子再大一些,就送他去读书识字。
将来不指望他能考取功名,能识字至少可以找到一份像样的活计做做,不用像她们这样整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年到头苦哈哈的也挣不到几个子。
杨家老太太花氏看着两个儿子累得筋疲力尽的样子,心疼得不行,忍不住开口说道:
“老大老二啊,你们每天这么辛苦,身体怎么吃得消哟,要不就别去卖竹笋了,家里的日子也不是不能过,把身体累垮了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