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武侠修真 > 重生杨过之神雕新章 > 第337章 风云起(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数日后,公孙止派出的信使快马加鞭,一路疾驰赶到和林。

将临安朝堂上的情况以及公孙止下一步的打算,如实告知蒙哥与忽必烈。

营帐之中,气氛凝重压抑。

蒙哥端坐在主位之上,身姿挺拔却神色冷峻,听闻赵昀拒绝了大部分条件后,眉头紧皱,眼神阴霾。

他略作思忖,旋即召集麾下谋士,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忽必烈站在一旁,脸色阴沉,恨声说道:“好一个南朝皇帝,竟敢如此强硬,倒是出乎本王的意料!”

此时,一位谋士迈出一步,声音中带着几分试探的意味,轻声发问:“大汗,如今南朝拒绝了大多数条件,大军是否当真要发动攻击?”

忽必烈闻言,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片刻之后,他深吸一口气,恢复了冷静,缓缓开口:“大汗,眼下西线战事吃紧,粮草辎重调配不易,实在不宜与南朝全面开战。”

“贸然兴兵,恐怕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我军极为不利。”

说到此处,忽必烈眼中寒芒闪烁,“但也不能轻易放过赵宋,否则南朝的士气必定因此大涨。”

“日后我军南下之时,他们势必会拼死抵抗,局面将会变得更加棘手。”

蒙哥双眼微微眯起,眼眸深处闪烁着幽邃的光芒,面色变幻不定。

他微微颔首,认同道:“四弟所言极是。两线作战于我蒙古确实不利。”

“而四弟你尚需时间,经略漠南与汉地稳固根基。”

“本汗觉得公孙先生的谋划颇为精妙,必须要给南朝一个教训!”

“既然南朝皇帝自恃武功,那咱们便在南蛮最拿手的领域,给予他们一击!”

说到此处,蒙哥似是突然想起了什么,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转向忽必烈,“四弟,当初册封的波斯国师,据说在大同路闭关修行,如今可有什么结果?”

忽必烈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回应道:“大汗若不提,我险些都忘了咱们还有这样一位绝顶高手。”

稍作停顿,继续说道,“金轮国师承蒙他的指点,如今也在闭关刻苦修炼,力求突破瓶颈。”

蒙哥微微点头,说道:“四弟,江湖之事你我了解有限。”

“这英雄大会究竟该如何操办,待你询问过两位国师后,再做决断不迟。”

“总之,一定要狠狠地打压南朝的气焰!”

大帐之内,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一场新的阴谋正在这营帐之中悄然酝酿。

随后,忽必烈迅速修书,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姆拉克与金轮法王处。

信中详细告知了英雄大会之事,并询问二人对此事的看法,以及确认他们能够参与此事的具体时间。

待收到二人明确的答复后,忽必烈立刻命人八百里加急将消息通知临安的公孙止。

公孙止收到蒙哥与忽必烈的指示后,心中顿时有了底,当即开始着手安排各项事宜。

当夜,月色如水。

吴潜府邸的后门悄然开启,一个身形修长的披着斗篷的身影一闪而入。

管家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看到来人后,微微点头示意,随后一言不发地将来人引至书房。

书房内,烛火摇曳,光影闪烁。

来人摘下斗篷,露出一张带着意味深长笑容的脸庞,正是公孙止。

看着端坐在书桌前的吴潜,公孙止语中含笑:“吴相好手段啊!短短数日,便再度重登相位,实在令人钦佩。”

吴潜面色平静如水,抬手示意公孙止入座,淡然回应:“使节深夜到访,不知有何见教?”

公孙止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函,递向吴潜,“指教不敢当。这是大汗的亲笔信,请吴相过目。”

吴潜伸手接过信函,展开来阅读。

随着目光在信纸上移动,原本蹙起的眉头渐渐舒展,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信中,蒙哥言辞恳切地表示,两国勇士相互切磋较量,乃是宋蒙两国之间的盛事。

并且承诺吴潜,只要能促成武林大会的顺利举办,同时削弱明教势力,蒙古国保证十年之内,不南下侵宋。

吴潜看完信后,将信函缓缓置于烛火之上,看着信纸在火焰中化为灰烬,“大汗诚意十足。”

“只是这武林大会一事,朝中仍有诸多异议,想要推行恐怕并非易事。”

公孙止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冷笑,“异议?”

“吴相如今大权在握,还会惧怕那几个迂腐老臣不成?况且……”

他话锋一滞,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

吴潜目光盯着公孙止阴冷的脸庞,心中揣测着公孙止急切想要两国举办武林大会的真正用意。

思索良久,他长叹一声,说道:“贵使有所不知,朝中大事,并非老夫一人便能决定。”

“眼下皇帝对明教心怀忌惮,若无皇帝首肯,此事怕是难以推进……”

公孙止闻言,脸色瞬间变幻不定,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吴相,咱们可是有约在先,莫非你想过河拆桥?!”

吴潜面色不改,沉声开口:“老夫既然已经答应与贵使合作对付魔教,自然不会食言。”

“只是贵使想要对付魔教,切不可操之过急,需得从长计议。”

公孙止听后,眼中精芒一闪而过,连忙追问:“吴相,听你所言,可是心中已有良策?”

吴潜微微颔首,神色笃定,“不错。若想要皇帝支持此事,绝不能胁迫于他。”

“明教毕竟是江湖门派,贵使不妨采用江湖手段,让魔教自投罗网。”

“吴相只需确保杨过参加武林大会,其余的事情,便由我们来妥善料理。”

吴潜沉思片刻,突然问道:“使节如此坦诚,就不怕我将此事禀报皇上?”

公孙止仰头哈哈大笑,满是不屑地回应:“吴相是聪明人。”

“史弥远虽已退隐,但他的党羽在朝中盘根错节;郑清之新登相位,根基尚未稳固。”

“吴相若想真正掌握大权,独揽朝纲,就需要盟友支持。而我蒙古国,无疑是最佳之选。”

烛光摇曳,映照着吴潜阴晴不定的面容。权力的诱惑与对背叛的担忧,在他心中激烈地交锋。

最终,吴潜缓缓点头,“贵使,若要让魔教的木易等人入局,这武林大会必须定在襄阳举行。”

“襄阳?” 公孙止眉头一皱,面露疑惑之色,“为何要选在那里?”

吴潜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襄阳乃军事重镇,战略地位重要。”

“朝廷定会同意在此举办武林大会,以彰显国威。再者……”

“协防襄阳的郭靖与魔教的木易交情深厚,关系莫逆。”

“如此关乎双方颜面的盛事,木易必定无法拒绝参与。”

公孙止听后,抚掌大笑,“妙!妙!就依吴相之言。”

“三日后,本使节正式向贵国提出,将襄阳作为武林大会的会址。”

接着公孙止话锋一转,“不过,在大会正式开始之前,使团随行的勇士们,想先在临安会一会南朝的豪杰之士。”

两人又低声密议许久,直至东方泛起鱼肚白,晨曦的微光,公孙止才悄然离去。

吴潜站在窗前,望着渐渐亮起的天空,心中既兴奋又忐忑,此时的他已彻底踏上了不归路。

三日后,公孙止依照约定,正式向大宋朝廷提出,将英雄大会的地点定在襄阳与樊城中间的江面上。

朝堂之上,赵昀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眉头微皱,心中亦是犹豫不决。

他看着公孙止,开口询问:“使节,为何要将地点定在江面上?这其中可有什么缘由?”

公孙止嘴角扬起,露出一抹讥笑,“宋国皇帝,若是让蒙古勇士进入襄阳,岂不是将性命交予他人之手?”

“毕竟宋国连我蒙古国的使节都敢刺杀,更何况我国的勇士?”

“万一你宋国关闭城门,指挥大军围剿,我蒙古勇士岂不是要白白丢了性命?”

此言一出,顿时朝堂上犹如炸开了锅一般,大臣们议论纷纷。

有的大臣认为襄阳乃军事要地,在此举办英雄大会,可彰显大宋国威。

有的则担心蒙古人别有用心,在襄阳举办大会,恐怕会引发变故。

也有头脑清醒的大臣,抓住了公孙止话中的关键,低声讨论如何在江面上比武搏斗。

使节被刺杀之事,朝廷理亏在先,此时公孙止提及此事,赵昀顿时语塞,不知如何应对。

他无奈之下,只得将目光投向吴潜,“吴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吴潜出列,恭敬地行了一礼,回应道:“陛下,襄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向来是武林高手汇聚之地。”

“在此地举办英雄大会,一来可让天下英雄见证我朝的繁荣昌盛与尚武之风,展现我朝实力。”

“二来襄阳靠近边境,也可向蒙古国展示我朝守卫疆土的决心。”

“大江眼下乃是两国疆界,只要筹备周全,在江面建立擂台,定能确保两国参与大会的人员的安全无虞。”

赵昀又将目光投向郑清之,问道:“郑卿,你对此事有何见解?”

郑清之出列,恭敬作答:“陛下,臣并无异议。”

赵昀环顾朝堂,见多数大臣虽有疑虑,但并未强烈反对。

沉吟片刻后,终于点头开口:“既如此,此事便依吴卿所言。”

“吴卿,朕命你全权负责配合蒙古使节,筹备英雄大会的各项事宜,尽快确定举办之期。”

“臣遵旨!” 吴潜心中暗自得意,面上却依旧保持着沉稳恭顺之态。

这时,公孙止再度开口,“宋国皇帝陛下,在两国举办天下英雄大会之前,使团随行的勇士们想在临安以武会友,先会一会南朝的豪杰之士。”

赵昀闻言,微微一笑,说道:“只是比武切磋,使节自行安排便是。”

“若朕有闲暇,也会前去观看,见识一下诸位豪杰的风采。”

退朝后,吴潜立刻着手安排各项事务。

他与张弘范先是挑选出一批得力官员,让他们负责制定详细的比赛规则和严密的安保计划,同时着手修缮江面演武场,进行布置。

然而,经过众人一番计算,发现若要将一切准备妥当,需得一年半之后。

公孙止意在筹谋杨过与罗伊等人,对时间并不在意。反倒是赵昀想要尽快了结使节被刺的纠纷,心中颇为急切。

最终,双方商定两年后,在襄樊交界的江面上举办天下英雄大会。

公孙止则安排昆贡、朗达玛、普布、巴桑四人在临安城内摆下擂台,挑战南朝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