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是,做到这些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吗?

天下的官员已经基本上全部同流合污——王朝中前期的时候,不少官员还是很有些理想,或者如果朝廷要求,那么他们也愿意努力做一做事,但是王朝末期的官员们……

那就根本不能对这些人的操守有任何指望。

但是,皇帝又要从哪里找来那么多的监视官员的人手呢?

如今,或许可以通过“谈天”来把这个责任托付给百姓一部分,让百姓们监督自己这边的地方官,多少能够有点作用,但有“谈天”之前呢?

如果皇帝能够自己拉出来这么多人手,并且负担得起这么多人手的俸禄等问题,那……那这个皇帝倒不如直接自己打一遍天下来得省事儿。

打天下,正好还可以把那些旧势力全部清洗一通,日后重新划分土地等资产也顺理成章,简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同理,如果不选择震慑加监视,而是选择直接把这些官员全都干掉然后替换上新的……能够有这么多可用的官员作为替换的皇帝,也还是直接重新打一遍天下来得更加好。

——刘秀本人保证以上的观点的可靠性。

因为这就是他自己的心得体会。

况且,如果皇帝在如今选择把监督的一部分责任托付给百姓,那么等到百姓在“谈天”中爆出来某些官员枉顾律法和皇命,那么要怎么处理?派谁去处理?处理之后如何将之变成对剩余官员的正向激励?

这不算很难,但能够把这些做好的皇帝也并不是非常多。

要是在这些方面上出了大问题,或者掉进了那些官员们挖的坑,那皇帝很可能也会进一步失去百姓们的信任——最后,就是改革名存实亡。

总之,这种王朝末期的改革,成功率就是非常低,本身改革的成功率就很低了,王朝末年更是如此。

而真正有能力比较顺利轻松地完成改革的人,又为什么不顺应天下大势,来一次打天下?

【当然,所有起义的爆发,都有一个导火索。】

【元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可以概括为“开河”“变钞”这两件相辅相成的事情。】

【至正四年,黄河爆发了非常罕见的大灾,其实就是当时暴雨连绵导致河水暴涨,同时黄河中游的河堤又年久失修,最终,黄河决堤。从五月份,到六月份,决堤两次,造成了特大水灾,数十座城池都受到影响;同时,溢出来的黄河河水又涌进了运河的河道中,导致了运河决堤,继而影响到了济南路等地的州县。】

【到了八月份,水灾依旧没有任何缓解,山东开始出现人相食的惨剧,伴随水灾的还有旱灾、蝗灾、瘟疫……】

【蒙古贵族们虽然不在乎百姓的死活,但是他们知道一件事情:水灾会毁坏两淮的盐场,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收入。当然,名义上还是要说“妨害国计”的。】

【总之,出于对自己收入问题的考虑,元朝贵族们推动并且同意了脱脱等人提出来的治理黄河的打算,当时朝廷上提出来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是权宜之计,并且用工相对轻省,即修筑北堤,用来阻止横向的河水溃溢,这样一来这一次的黄河问题就暂且解决了;

第二个,是长久之计,但是用人用钱等都花费巨大,即开凿位于黄陵岗一带的白茅新河,然后再把黄河的缺口堵上,这样一来,黄河就会走徐州东面然后入海,相对一劳永逸一点。】

【最终,元朝朝廷选择了第二种方法,怎么说呢,对于后世确实还是很有些好处的,但当时的元朝朝廷和百姓其实都根本支撑不起第二种方法。】

【至正十一年,元朝开始治河,征发了汴梁、大名等十三路的民工,总数达到十五万人,有两万军队监督,前往黄河流域,这让中原百姓们都担忧恐惧乃至不满。】

“黄河治理啊……这真的是难事儿。”赵匡胤难得对这么个灭亡了自己的大宋的元朝产生了那么些许理解之情。

没办法,实在是黄河确实是太难搞了,偏偏又非常重要,根本不能因为黄河难搞就不搞。

这就是强行要求人们做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简直是违反人性,而且,真的太难了,太难了啊!

可是,这玩意儿又真的不能不去管——不去管,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王朝衰亡。

所以,只要领土内包含黄河的正常王朝,就没有一个不把治理黄河放在重要列表中的,大宋当然也不例外,这也是赵匡胤不觉得大宋日后治理黄河只是为了构造天堑这一个目标。

归根结底,还是黄河必须治理,不得不治理,之前可以勉强混过去,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但是后来不可以了……

恐怕,但是的黄河如果再不管,那就是真的要四处泛滥,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宋天下的安全与稳定——要是真的那一年暴雨不断,直接变成如元朝这个鬼样子那就完了,那大宋到时候也一定会被黄河拖垮,然后外面那些个等待已久的敌人就会纷纷趁虚而入……

到那时,估计连南宋都建立不起来,大宋就要提前灭亡。

再者,黄河周边地区的农田灌溉基本上都和黄河有关,不论是单纯关心百姓生计、继而关心社会稳定减少造反作乱人群,还是关心朝廷的财政收入以及天下的经济情况,黄河周边的灌溉也同样要求朝廷去治理黄河。

此外,运河也受到黄河的影响,就像元朝黄河直接夺了运河河道继而导致运河也决堤一样……

这种种原因下来,黄河就是不得不治理。

就算没有什么边防天堑之类的原因,大宋也还是必须要去尝试治理黄河的。

只不过,大宋没有合适的足够参考的先例,也没有幸运的一次性就找对了方法……

于是,大宋某种程度上就被黄河给坑惨了,特别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大量百姓心中的不满因此而加深,又有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而导致的朝廷在其他方面的经费不足精力不足等等……

最终,在国防边境等问题上,就给了金国空子可钻。

这么算下来,大宋变成南宋,也和黄河脱不了关系。

也正因此,看到有一个即将就要栽倒在黄河这个深坑之中,并且眼瞅着坑比大宋还要深、同样能够说得上被治理黄河给拖垮的元朝,赵匡胤难得生出了那么点理解和感同身受之情。

黄河啊,黄河!

为什么您老人家就不能安稳一点呢?为什么呢?平平稳稳地流淌下去有什么不好的吗?

您坑了那些蒙古人金国人之类的也就算了,为什么连我们汉人也要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