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多以来,北元残余势力,也不是没有南下过,想要过来折腾。
可问题是,蓝玉麾下这支火枪骑兵,当真是又苟又飙。
当北元王庭的兵马,不论是直接南下袭扰幽燕,还是东击,意图沿辽北之地南击,夺回辽地。
都会遇上那一般是数量约在一千到两千之间的火枪骑兵,他们绝对不会与北元王庭出击的大军主力硬碰硬,而是采取着袭扰战术。
你们晚上要睡觉,好,老子在数里之外,朝着你的大营一顿炮击,然后直接闪人。
到得白天,这支火枪骑兵,就会化整为零,数十骑,或者百余骑为一支,反复频繁的袭扰。
哪怕是北元王庭的大军气到肺要炸裂,派兵追击。
可问题是火枪骑兵凭借着那超远的射程,让那些追击的骑兵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得不退却,甚至有时候还会被对方反追击。
总而言之,两三年的时间里,每一次北元王庭南侵的出兵,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特别是近半年以来,北元似乎已经完全死心,不再袭扰这边,转而开始把目标对准山陕一带。
使得那边的防御压力渐增,这也是为何老朱会考虑让蓝玉率精锐之师转移阵地的原因。
不过,在转移之前,老朱也给蓝玉又下达了一道军令,那就是,需要他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再训练出八千火枪骑兵精锐。
以便于蓝玉移师山陕之地后,不会令这辽地防御空虚,又重新走回到过去那种冷兵器搏杀的时代。
现如今,大明在辽地的各大卫所,城防已经不再像过去那般,以各种弩车、拍杆、滚石、擂木为主。
现如今,则都是改成了以各种火炮为防御手段,现如今的城防炮,可以将弹药发射到最近一里地,最远六里开外,命中误差在一丈到五丈之间。
另外就是,手榴弹的普及化,令各种防御战都很容易取得极大的近距离优势。
这也是为何,北元残余势力,现如今南侵之时,越来越不愿意靠近大明的城池堡寨,而喜欢直接洗劫偏僻村庄的原因。
面对着热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北元勇士的命也是命,他们虽然骁勇,可同样也会害怕受伤,更畏惧死亡。
特别是面对着大明的火炮,数里之外,连敌人的面都还没见到,就被一发发的火炮送去见长生天,谁特么乐意?
另外就是现如今所有的炮兵,都是要前往兵部所设立的炮兵学院里边学习相关的炮兵技术。
而这个,当然是来自于常二郎这厮的强烈要求。
他认为,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炮兵射手,那么哪怕是拥有火炮这样的犀利火器,所发挥出来的威力,也不足及真实威慑力和杀伤力的十分之一。
比如说步炮协同,比如说火力覆盖,递进射击等许许多多的炮兵战术。
以及那火炮的瞄准,弹着点的计算等等,可以说,这就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
通过实射比较,学习三个月之后的炮兵射手,弹着点命中误差通常是只会在一到三丈。
没有经过学习培训的炮兵射手,那命中误差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好在现如今,都必须要经过数月的培训,方可成为炮兵。
。。。
接下来的日子,常二郎开始有条不紊的开始继续筹备那些养殖场,以及安排那些人手,前往辽宁府各州县。
考虑良久之后,常二郎决定将那杨士奇派往盖州,在那里督造盖州港。
而那解缙,则被常二郎留在了身边,负责处理各种日常事务。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杨士奇这厮比较小心眼,不太容易处理人际关系,而且还睚眦必报。
但是他能力过人,所以,常二郎觉得这是把他扔去做实力较为合适。
而这解缙,虽然性格比较执拗,可是常二郎觉得,这天下就没有自己扳不弯,啊呸……是没有自己扳不过来的思想。
而且跟随在常二郎的身边,让解缙明白,打破常规往往都是风险伴随着机遇,如何避免风险,怎么最大程度获取收益,这才是一位主政官员,积年老吏最应该做的。
而且解缙过去就只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读书富二代,根本就不了解人性的险恶,更不明白如何跟那些老奸巨滑的商贾打交道。
常二郎决定,让这个历史上倒霉无比的三元及第才俊好好的见识见识所谓的士绅乡贤那一张张丑陋无比的嘴脸。
随着公文贴遍了整个辽宁府的各大州县,随着那些士绅乡贤们的暗中串联。
越来越多的士绅乡贤开始朝着那辽宁府治沈阳城集中。
当然在这期间,也有人获得了拜会常府尊的机会,可惜常府尊对他们这些德高望重的士绅乡贤的态度,着实有点过于敷衍。
表面上礼貌周全,可是对于士绅乡贤们提出来的对于那土地国有制度实施的质疑。
这位常二郎总是在吱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有时候被问急了眼,直接生气的拂袖而去。
这让原本心有惴惴,生恐这位武勋子弟出身的知府老爷会在恼羞成怒之下,会直接耍起大刀片子剁脑袋玩的士绅乡贤们都不约而同地暗松了一口气。
开始弹冠相庆的同时,对于纠集辽宁府各州县的士绅乡贤集体上门抗议常二郎,逼迫他收回成命的信心是越来越足。
“爹,您唤孩儿回来所为何事?方才孩儿正在跟那从盖州来的吴老先生他们正聊到紧要处……”
就看到了须发皆白,红光满面的李老太爷自信一笑,抬手将一封已经拆开的书信递了过去。
“来,你且看看,这是你幼弟给老夫的回书。”
听得此言,李大郎不禁面露喜色,快步上前接过了书信一观。
就看到了那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幼弟熟悉的字迹。
现如今的他,选官选在了那岳阳一带,至于父亲询问的那些问题,在幼弟看来,有些不以为然。
至少他现如今所待的县里边,土地买卖仍旧是常有的事,而且朝廷对于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出台什么相关的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