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着划拨资金,往往成为工厂掣肘的不利因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样的政策下,小金库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非重点管控企业,可能还有自有资金补充小金库。
但是轧钢厂这样的厂子就没办法了。
也只能趁着五八年企业管理权下放地方的时候,通过开设三产来给厂子增加营收。
比如开设饭店招待所等,这样就可以是盈利的,部分利润就可能会被划入小金库。
当然三产也不全都是盈利属性的,也可能是福利属性的。
大半小说里的“红星幼儿园”、“红星学校”、“红星医院”,如果在企业名下,那就是企业的福利三产。
像轧钢厂这样的加工厂,拥有大批技术工人。
还可以对外承接一定量的制造、维修业务,这些也可能成为小金库资金来源之一。
除了这些,剩下都是一些违规操作了,比如虚报账单,截流生产资金等等。
最初是为了解决生产问题,之后就有了为职工、领导谋福利的功能
但是六十年代初限制三产发展的政策出台,三产规模迅速降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小金库的规模
既然是小金库,当然规模也有限,尤其这个年代,厂子小金库的资金数量自然也有限。
计划经济时期,管理部门的小金库比工厂的小金库家底儿可是厚多了。
毕竟胆子大的都敢收取整年上百万的税收充实小金库。
所以小说里面给职工发奖金,还大喇叭全厂通报,那领导是觉得自己屁股下的位子太稳,想换纪委和公检法的椅子坐?
一本本小说都写采购。
甚至不乏把采购科搞成后世企业购销部门的规模,还弄出一二三四……组来。
有人专门采购原料等大宗商品,剩下的猪脚这样的边角料——哪怕你是中专、大学毕业生,只要你有空间,那你也只配当个采购。
就像你不管啥身份,到了院儿里,不被抢房子,不被逼捐几次都不行。
还煞有介事地要求每个月采购多少钱的物资——尤其灾年,更是要大买特买。
少的一个月要求采购几十块钱的东西,然后就可以歇着了?
合着就是给你发工资给领导跑两趟腿,之后就可以吃空饷了?
当然离谱的也有一个月要求计划外采购几百斤肉的。
脑子呢,基本法呢?
再架空,你也不能不遵循计划经济的基本框架吧。
这是把采购科当成一个领导,带着几十上百号采购员就成了个采购科?
当然,哪怕计划经济,采购科也还是要有的。
毕竟哪怕都极致到计划生育了,也还是没办法计划到拉屎放屁。
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可能掐指一算:今年流年不利,你厂的某台轧机某个齿轮要损坏,这样我们让重机厂给你们做好,你们到日子去他们那里取就行了。
所以工厂难免就有需要购买一些零散物资的需求,比如轧钢厂就可能需要采购汽油、草料等来保障物资运输——这也是大半时候企业生产资金存在的意义。
实际上,采购科的人肯定不少,真的万人大厂,几十上百号的采购科人员也不奇怪。
但是这是包括计划员、调拨员、采购员、验收员、仓管员以及物资发放人员等多种岗位人员,涉及生产物资、保障物资计划的编制、提交、调拨,采购、保管、分配、核算等众多职能的一个大部门。
毕竟保障一个万人大厂生产秩序正常运行,除了负责生产物资的计划调拨以外,另外需要需要采购的物资也是五花八门,数量有多有少,所以耗费的人力肯定不少。
甚至因为特殊需求,有些单位的采购科需要外设采购站或者服务公司的也不奇怪。
起码小说里面还很少见要跑到外地去采购的。
实际上,这个阶段,国内工业体系尚未完善,很多材料需要出国采购的情况也不罕见。
但是大半小说里面,真就把采购科当成伺候领导五谷轮回之所的专职部门了。
当然,具体运行模式的限制,所以哪怕“万人大厂”,实际上真的需要采购员到处跑的时候也并不多。
真的下乡、跑肉联厂、水产公司什么的地方采购点小食堂的物资,那也不算什么奇怪的。
“万人大厂”,怎么也能漏出这点儿资金。
当然,最多也就只能漏出这点儿资金罢了。
毕竟轧钢厂食堂使用的粮食是从粮食公司调拨的,这就是所谓的包干供应口粮。
属于保障生产的基本物资供应。
需要厂子从市场以及其他渠道采购的粮食,真的寥寥。
就连食堂的鱼、肉也都是从水产公司和肉联厂调拨的,要是没肉吃罐头,那就得等着副食品公司调拨。
只有蔬菜,是实行的计划和市场并行的模式,大头是蔬菜公司供应,再由市场采购补充。
随着灾害进程,包干粮比起最初下降了十几斤。
必不可少的是领导忧心忡忡,说职工没力气要出事,需要补充粮食肉类。
但是,你们要多少钱才能满足一个万人大厂的吃喝?
真的缺粮到这种程度,只怕职工哪怕休班,也不会吝惜这点体力,专门到单位吃食堂吧。
毕竟就连坐火车到四九城吃饭店都成了日常,那职工专门到厂子里吃食堂有什么好奇怪的?
毕竟吃掉的这顿,总能省得家里再去黑市买了,花粮票总比去黑市花钱节省吧。
这样的情况下,厂子粮食的消耗肯定直接拉满。
出现的亏空,哪怕只补充一小半,一个月五万斤粮食也不一定能打住吧?
这样就算往少说,那起码一个月也得填进去几千块钱——实际上几万块也不一定能买到这么多粮。
这可不是黑市一次买卖几斤,那就价高者得。
更何况你们一个月还要多少多少肉……
难道你们轧钢厂还专门有个车间印钱吗?
更何况,真的大批量粮食肉菜采购,那资金来源去处都要明晰才行。
真的查账时候,如何解决这个账目问题?
又有哪个领导能抹平这么大的资金缺口?
小灶的招待费从哪儿来,实际上最简单的,就是从职工福利伙食里面来出。
所以傻柱说领导吃小灶(个人出资的除外)是喝工人的血,这话完全没毛病。
毕竟他们一顿吃一百块钱,那一万个职工,每人就为这顿饭被克扣了一分钱的食物。
为什么那时候很少有贪官?
曾经还有人跟我说他父亲当年在哪儿当头头,可惜为人正直,啥都没拿到。
我把他父亲猛夸一顿,回头也只笑笑。
那年头儿的机关事业,如果不是外水,账面上钱都没有,贪个屁才是普通干部的正常状态。
这跟他正直与否也没什么关系,区别就只剩胆子大不大,能贪多少的区别了。
至于他父亲真的一点东西都没拿,那关我屁事,谁知道真假呢?
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那啥森。
他父亲正直,也许只是运气好罢了。
整个六十年代,查到的贪腐案件,涉案金额上万的都没多少。
搞不好一年到头,就“红星轧钢厂”这样的万人大厂,单位账户上除了预留的工资款项以外,剩下的钱能不能有一万块都很难说。
除了随手能送出自行车票、收音机票……这些的李怀德,毕竟是厂子的后勤主管。
也负责这些票证、物资的领取,管理和发放。
普通的像傻柱这样的食堂主任,估计能贪的也就是几块肥皂,几条毛巾了不得了。
剩下就是靠山吃山。
管生产车间的搞点原料或者产品,食堂的弄点肉菜蛋奶罢了。
至于老杨为什么不送这些票,只在那里数嘴?
原因很简单,老杨他管不到后勤保障物资和福利发放这块儿。
只要老李御下有方,平账还是相对容易很多的。
这些东西老杨肯定能领,甚至李怀德管不到的物资他也能领能用。
但是他领的每种东西都有据可查,脑子不出问题,他又怎么能轻易把这样的把柄送到别人手上?
要是李怀德不在其位,你试试看他还是不是那个大方的老李?
再说了,李怀德送出来的这些东西是哪儿来的,是他自己的么?
还不是贪污挪用的厂里的资源。
本来这些东西应该是全体职工的,都被他拿来做人情了。
所以,谁也别吹什么老李是好领导。
实际上他跟老杨,可以说是俩逼炒菜——一个逼样儿。
区别只是谁在什么位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