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都能在南海诸岛找到,燕飒茗认为,官家也没什么可愁的。
后宫孩子多起来,短短几年,皇子有二十一位,皇女有十几位。
官家又是心中无情爱之人,除了主位嫔妃生辰和孩子生辰,不入东西宫。
如今嫔妃也无心争宠,她们已经知道争宠也是无用,不过是看皇后主子脸色过活。
想着怎么勾引陛下,与其不如想着如何为皇后主子分忧,或者怎样生下一个聪颖健康的皇儿。
在昭明帝与燕飒茗的配合下,后宫之中,陷入前所未有的宁静。
不少嫔妃接受了这番局面,就一人,德妃,心里恨恨的想着皇后何时能被陛下克死。
未有皇后前,是她与现如今的周贵人两人共揽后宫之事,陛下入后宫的十日里,有三日会来她们二人宫中。
虽然有姐姐留下了太子,德妃还一直想着要生一个身生孩子,太子满心满意想的都是姐姐,而不是她这个教养太子多年的姨母。
而且,太子妃身份贵重,她乃沈氏嫡女,比之于她尚有不足,太子妃刚嫁入东宫,前两年时还会隔上几日就来向她请安。
等生下一个女子,搬出宫外,逢十逢五入宫向皇后请安,也基本不来她的瑶光殿。
普宫上下,只有皇后一人是太子妃的正经婆母,太子妃亦可自称本宫,是为主,德妃是无法强制要求太子妃与她请安的。
刚嫁入宫中那两年,装的那么像,这一出宫就现了原形,德妃几次找太子要说太子妃不懂礼数,都被太子敷衍了过去。
“德妃可还有事?无事就都散去吧。”
又是逢五,后宫嫔妃要来皇后宫中拜见,燕飒茗照例关心了膝下有子的嫔妃和分担了宫务的嫔妃,正要让众人散去,又看见德妃做那副姿态。
德妃这样,叫不知道的人见了,还以为她虐待后宫嫔妃。
从太医给后宫嫔妃把脉,德妃就入了她的官家宠幸嫔妃名单里,又因为她是妃位主子,还会多分上一次。
后宫之中,近两年冒出许多贵人、才人、美人,随着她们有孕,名单中的嫔妃不断删减增加,只有德妃月月分到官家一两次。
官家可是有意保重龙体,后宫嫔妃,每隔些时日就会有怀上身孕之人,德妃无孕,昭明帝都向小皇后说过,别安排德妃了,浪费他的龙精。
这话,燕飒茗没答应,还反过来教训官家,看在太子的份上,必须要给德妃该有的体面。
其中内幕,德妃不知道,只以为自家得陛下看重,皇后屈于沈家,才会对她如此特殊。
底下嫔妃看在太子沈家的面上,也会哄着德妃,这些话听多了,德妃自然当真,才会似有若无的顶撞皇后,来彰显自己的特殊。
“臣妾方才听说,贵妃姐姐和慎嫔都出宫去了,竟是在宫外过夜,这成何体统,有辱皇家威严。”
这话,德妃说得斯条斯理,端的是一派主位风范,情真意切的为之心痛。
“本宫凤翊卫常伴左右,何人敢冒犯天子嫔妃,此事,是本宫允的,德妃日后若是有了孩子,那时本宫还在,也让你出宫,去府上住上一日。”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事官家都没跟她多说什么,德妃真把自己当成哪个牌面上的人物。
此事唯一干系的,就是官家,允嫔妃出宫过夜,若有万一,就是官家颜面无存。
官家都如此大度,一个德妃竟敢跳出来多出说,只怕是自己随官家西北亲征,多日不在宫中,当这些嫔妃又忘记了皇后手段。
“皇后娘娘仁慈,体恤嫔妃,也该顾及女子名誉,这嫔妃在宫外过夜,传出去,该被天下人耻笑。
娘娘年轻,又是长于西北边关,不知这谣言猛如虎,世间对女子多苛待,不得不防啊,臣妾也是担心两位姐妹。”
难得找到一个机会,德妃不得站出来多说两句,皇后还是太年轻,为了拉拢大皇女和二皇女,这步走得快了些。
天下男子都是一样的,怎么能容忍女子在外过夜,若陛下知道此事,容贵妃和慎嫔二人怕是此生常伴青灯古佛。
放在别的男子身上,德妃的担忧确实有几分道理,换在官家这,就有些多虑了。
官家曾经亲口承诺,等他死后,允许。燕飒茗挑些年轻力壮男子入宫陪她。
“此事本宫自有分寸,就不劳德妃妹妹操心,既然德妃妹妹得空,那就在宫中抄两遍宫规,跪在佛前抄写吧,心诚一些。”
德妃最看重的就是女子名节,总将常伴青灯古佛挂在嘴边,燕飒茗一向乐意成人之美,就给她这个机会。
“好了,本宫人也见了,话也说了,茶也喝了,都散去吧。”
皇后叫散,德妃这时候也不能站出来说什么,这两遍宫规,她抄了
这几年,抄宫规就是皇后罚嫔妃惯用的手段,两遍宫规,德妃不到半旬就能抄完,无她,为手熟尔。
既然又是老手段,那就先抄吧,等抄完之后,一并交给陛下,让陛下数罪并罚于皇后。
德妃已经学乖了,皇后让抄宫规,她若不抄,无论是谁之错,就是一项违了凤意。
能让德妃忍一时风平浪静的,还有一点,此时周家已倒,武将之中,只剩燕家鹤立鸡群,陛下一定会对燕家动手,沈家愿意做那把就是刀。
沈家揣度圣意,每一次都踩在陛下最需要的时候,得以平步青云。
先是送姐姐入宫,让姐姐拼死也要为陛下生下一名皇子,最后周家出了太子。
太子生而丧母,沈家为了照顾年幼的太子,又将她送进宫内,一进宫就是又被封为德妃。
现在,陛下之忧就是燕家,德妃前日得了家书,才会今日如此莽撞,就是为了与家族里应外合,拉下皇后和燕家。
“官家,沈家当家家主如今多大年纪?怎么出招越发昏庸。”
“谢得贵!”
“娘娘,奴才记得,如今沈家当家家主,还是先皇后、孝端皇后之父,也是德妃娘娘之父。”
“沈家又在揣度圣意,估摸着,是想替专家除掉我燕家。”
燕飒茗罚德妃,是她想罚德妃,至于德妃想的,她也知道,自然要先与官家说明。
“沈家啊,太子近一些日子做的不错,应当是太子妃劝谏有功。”
说到沈家,官家不说沈家,而说太子,帝后两人同去西北亲征,留在京城的太子监国,太子此番,表现的不错,有些帝王风范。
“正是因为太子监国之时做的不错,又给了沈家幻想,替陛下除掉燕家,我看是替他们沈家扫平前路,扶德妃做皇后。”
官家在前朝,可没有什么知心人、贴心大臣,沈家这是既要又要呢。
若是燕家倒下,自己这个皇后不就是砧板上的肉,武将之中没了威胁,文臣之中,沈家又是与孔家强强联合,他日太子登基的可能性,又添两分。
“太子若想登基,就凭他本事,什么沈家孔家,朕不看,沈家既然跳的厉害,想来又忘记了归家反省的滋味,朕让他们清醒清醒。”
官家一定是个很难搞的主子,燕飒茗就喜欢他这个难搞的劲。
“本宫去下凤旨?”
“还是朕下圣旨吧!”
昭明帝是虱子多了不愁债,小皇后的名声,昭明帝爱惜着呢,是他想警告沈家,就别让皇后来当这个靶子。
“官家自便,等沈家男儿放出之日,就是德妃公规抄完之时。”
都是沈家人,自然要保持一致,德妃近些年抄的宫规不在少数,跟其余嫔妃一样,都有备着宫规的习惯。
若是做足了姿态,不眠不休抄上十日,就能送上两份手抄的宫规。
燕飒茗要满足德妃与家族这份情深,留她在瑶光殿多待些时间清醒。
“朕记得不错,大皇子宫后院还有一个沈侍妾,谢得贵,这沈侍妾近来可老实。”
谢得贵就是一个人型资料库,凡是圣上问的,他都知道,哪怕不知道也要知道。
“奴才记得,这沈侍妾与德妃走得极近,大皇子未出宫前,这沈氏侍妾总爱去德妃宫中坐坐,性子也是与德妃娘娘极近的。”
想当初,沈侍妾当时才是放肆,只认圣旨,不认皇后主子的凤旨,原本的侧妃之位没了,成了侍妾。
这么些年来,也没有一儿半女,还是侍妾,这一点,也与她的德妃姑姑相像。
大皇子如今两名皇子侧妃,四名皇子庶妃都已齐全,日后沈侍妾有了身孕,生下孩子,也只能是做个侍妾。
“看来也是个不老实的,朕记得,当时还有一名周家女,进了太子后院。”
“圣上记得不错,那周家女,是以侧妃之位进的太子后院,在太子大婚之前,恰好有了孩子,如今两儿一女,很得太子与太子妃看重。”
昭明帝对自家第三代并不关心,这才发觉,太子在子嗣上也是缘分较浅,周侧妃生的两儿一女,就是他所有子嗣中的三分之一。
“周侧妃有功,就寻个由头,给些赏赐,再派人去敲打沈侍妾那边,不能让她扰了太皇子和大皇子妃。”
大皇子如今不抢他屁股下这把椅子,昭明帝对他还生了一丝父子之情,现在才想着,沈侍妾留在大皇子后院,确实是个祸害。
当初小皇后赐婚时说的,将沈侍妾家赐给大皇子,正好给大皇子磨磨性子。
大皇子如今性子平和多了,也算是沈侍妾功过相抵,昭明帝留她一条性命。
周家这时候要蹦哒出来,就做好自断一臂的准备,帝后两人谁也没将这时候蹦哒出来的周家放在心上,有太子在,周家还能蹦哒好一会。
聊着聊着,又落到了三皇子头上,三皇子大婚之时,正好是燕飒茗和昭明帝南巡回来,去西北之前,也过了小半年。
“三皇子无子,有罪,派太医去给三皇子和三皇子妃、以及三皇子后院嫔妃诊脉。”
三皇子是石女,只是天生没有子宫,平日里发现不了的区别,太医不能作为嫔妃的口舌,但可以作为帝后两人的口舌。
没有帝后两人允许,后宫之中,没有人知道三皇子妃是石女这件事。
这个恶人,又是昭明帝亲自做的,他就是对三皇子一直抱有恶意。
“三皇儿不能生这事,也一并让太医瞒下来,只说三皇儿生育艰难,别寒了孩子的心。”
“朕会嘱咐太医,不能连累三皇子妃,等太医向梓潼回禀,届时,梓潼赐下几个好生养的宫女入三皇子后院。
赶在王氏女入三皇子后宫前,再赐下几个与王氏女风格相似又貌美些的,别让王氏女在才貌上冒尖,朕要看她拿别的争宠。”
后宫女子争宠那点小心思,昭明帝全都知道。
在王氏女入宫之前,赐下与她相风格相似还要更貌美的女子入三皇子后院。
昭明帝和燕飒茗都见过这位王氏女,相貌上并不占优,这招确实是损。
昭明帝给侍妾位份,又是点王家另一位嫡女以侧妃之位入三皇子后院,又堵了相貌这一关。
王侍妾想在三皇子后院混出来,只能靠她的才智。
“高公公!这事,你去做。”
高公公在给世家添堵这事上,有天然的热情,凡是吩咐给高公公弄的,做的又快又好。
“奴婢遵旨,定让三皇子后面充盈!”
大皇子和太子看不起高公公,他认了,三皇子与他相比,身份上也没高贵多少,一个阉人,一个天哑,也看不起他,高公公记着呢。
还有未入宫前的妻子,正好就是这王家庶女。
高公公一接到皇后主子的吩咐,就满宫满京城的找人,一定要给皇后主子一个惊喜,让王家吃下这个哑巴亏。
“水泥、肥皂、制作细盐、阉猪,这王侍妾知道的多着呢,朕不信手里没有更好的方子。”
昭明帝读不懂王侍女,顾忌着她脑子不好,不敢言行逼供逼供,只能徐徐图之。
燕飒茗忽然想起太子妃前些日子送进宫来的香皂,据说是太子妃亲自调的香味,那味道,清新淡雅独特,又是不经意间的小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