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科举制起,昭明帝就在暗地积攒力量,世家惯用的手段就是民情,他已经被世家们扣上暴君的帽子,就不能走的太快。
后宫被世家把持,民间采选的秀女立不起来,昭明帝在后宫没有配合,终于是等到小皇后。
“本宫偷懒,这名单,官家帮我拟定。”
宫里是哪些人,对燕飒茗影响不大,总归不会影响她的生活品质,她在意的是另一个事。
“宫中许久未闻婴啼,可是陛下不努力?本宫可不愿因此被天下人议论。”
这事最恶心的点,陛下无所出,这顶帽子一定会被扣在皇后头上。
燕飒茗在前面的未央殿养了一个高公公,已经够了,并不想跟官家抢能臣。
“六皇子如今七岁,自六皇子出生起,那些嫔妃就再没有孕信,嫔妃无用,一无所出。”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昭明帝自己没有问题,田能不能播种先不说,燕飒茗让忍冬上前给昭明帝把脉。
忍冬跟着茯苓姑姑主内,负责餐食,自己也有一手医术。
昭明帝身体情况如何,从大婚起,整整一月都待在未央宫,燕飒茗心中有数,这是做给昭明帝看。
“陛下既然没问题,就是嫔妃无用,这宫里还是太冷清了,本宫也想有孩子承欢膝下,这次选秀,陛下不如多留些秀女。”
“依梓潼的!”
这话是万能回答,两人的默契,昭明帝心动了,他还不说,别扭的性子。
待选秀女都在皇宫住了好几月,因为帝后大婚,还有昭明帝和燕飒茗一直腾不出时间,就拖到了这时候。
两人聊到秀女,就是为着燕飒茗忙完,现在腾出时间,可以殿选。
选秀是德妃和贤妃一起操持的,殿选时,嫔妃没有资格,则是只有帝后两人。
燕飒茗不想折腾,殿选就放在未央殿。
开始之前,燕飒茗就与官家说了,必须选几位好生养的秀女进宫,不能都给了大皇子和太子。
这话再重复一遍,是说给探子听的,享受了优待,自觉给昭明帝挡刀。
这话听过一遍,再听一遍还是觉得悦耳,从小皇后看,他这位父皇,比两位皇子更重要。
天下人都认为,他这位皇帝已老,未来是皇子的天下,早就不在他身上下注,只有小皇后,永远都只会是他的皇后。
昭明帝似笑非笑,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还是那句依梓潼的,话里透露的宠溺。
能进殿选的秀女,几次都没被刷下去,各项条件符合要求,只看是否合帝后心意。
秀女们二月份入宫,按规律,是会在三月份进行殿选,现在足足多待了三个月。
姑姑们教规矩教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月,教的是皇后发下来的新宫规,总算等到殿选。
这一届的秀女,是质量最好的,也是规矩学的最好的,除了昭明帝定好的一位民间采选的大皇子妃,全看燕飒茗。
燕飒茗也就不看各位秀女背景和身份,全看身体,体格好的留下。
昭明帝全程作为工具人,燕飒茗也不问官家意见,也不需要太监传报,秀女一排一排见,看中的直接点。
原本定好殿选三日完成,秀女们不用上前答话,也不用表演才艺,甚至上座的皇后陛下都不知道她们是谁,就定下了后半辈子命运。
上午看了大半秀女,略做休息,下午抓紧时间,把剩下的小半秀女全部看完。
“等秀女入选名单出来,茯苓姑姑给我一份,届时再安排去处,官家可有看中的。”
宫里孩子还是太少了,对燕飒茗来说,孩子越多越好,她这个母后地位越稳固。
大皇子和太子那,只能留她挑剩下的赐下去。
“依梓潼的!”
小皇后是后宫之主,昭明帝心中早有分工,他主外,小皇后主内。
看小皇后毫不掩饰的模样,就知道她对选秀女比自己更上心,与其担心小皇后不上心,不如担心大皇子、太子那边赐的秀女太少。
挺了一天的腰,从未央殿回到凤仪殿,燕飒茗就一点不讲究的半躺着。
“官家真准备将宋秀女赐给大皇子做大皇子妃?”
宋姓在前朝不是大姓,在本朝也不是,这是花鸟使从民间采选的女子。
这样的女子,初入后宫,怕是会被那群世家女啃的骨头都不剩。
昭明帝想瓦解世家力量,原本的计划着皇子妃都从民间选,这对小皇后来说是有利,怎么看她模样并不认同。
“梓潼是什么想法?说来听听,圣旨未下,也不是不能改。”
“官家春秋鼎盛,等下任帝王继位之时,大皇子太子他们应当已知天命,不是良选。
不如选位身世手段上佳的秀女赐给大皇子,为萧家繁衍,也好早日入朝,为官家分忧。”
小皇后可知,自己此时已经四十又二,待太子他们长到知天命年岁,就是七旬。
萧家祖上,少有长寿之人,她燕家,也多的是没活过中年。
昭明帝从未像现在这般,清楚的认识到小皇后还年轻,她不知道年岁的可怕。
昭明帝没有小皇后年轻气盛,他不奢想自己能活到那时。
如果大皇子妃身份贵重,就是在给大皇子背后加码,周家掌兵权,沈家掌文臣,怕是会兄弟相争、血流成河。
“陛下不信本宫?我燕家有养生良方,凡是没死在西北异族之手的,都最少活到七旬。”
这话说的跟没说一样,就像凡是活到现在的八十老人,年纪已经有八十。
萧家短寿,是因为权力之争,燕家短寿,是因为战场无情,并不是他们活不到那个年岁。
对于别的,燕飒茗不敢说,对于长寿二字,燕飒茗不相信她养不了昭明帝。
“罢罢罢,听梓潼的,就将那位冯氏女赐给大皇子。”
良久沉默后,昭明帝也觉得,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他自认为压得住大皇子、太子背后的两大世家。
茯苓姑姑传达皇后旨意,自然有女官拟旨,还要与司天监那边商定吉日吉时。
为大皇子和太子赐婚,燕飒茗特意找来德妃和贤妃,又招来三位入选秀女。
名义上是燕飒茗得了一株好花,请大家在未央殿赏花品茶。
等三位秀女退下,燕飒茗问两人可还有良选。
跟皇后打交道一个旬多,两人都知道,皇后与陛下一样,她们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意见也没有任何作用,没有不同意的说法。
两人知道,入选的三名秀女中,有周氏女和沈氏女,还有一名入选秀女出自冯家。
皇后独裁决断,能提前让她们见到人已经是开恩,想来皇后这么做,是陛下授意,还是顾及了皇子母家,都不敢说有意见。
于是,燕飒茗让两人回去准备,大皇子大婚还要母妃为他操持,太子那边也需要有德妃这位姨母为他操持。
又特赐三位入选秀女嫁妆一件,由宫女带出宫外,回家等着接旨。
昭明帝交错赐婚,更多的是出于平衡朝堂的考虑,这是均衡朝中文臣武将的帝王之术。
燕飒茗只能这么劝说自己,不能说这是昭明帝自己性子狭隘。
昭明帝没问题,跟他同样心思的自己也没问题,逻辑完整。
原本就说好的,后宫之事,全部交给燕飒茗处,两人分工明确。
这婚姻之事,在昭明帝看来就是后宫之事,因此也是燕飒茗凤旨赐婚。
凤旨发出之后,燕飒茗和昭明帝两人特意等在凤仪殿,听周沈两家反应。
凤旨发出,是由朝中大人去宣旨,这是皇后与嫔妃最大的不同。
嫔妃只局限在后宫之中,皇后可以调动前朝大人。
那些后宫妃嫔再受宠,说破天了,也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可以有协理六宫之权,也只能有协理六宫之权。
宣旨的那位大人,是昭明帝严选,又带着被谢德贵教出来的高公公。
高公公一介白身,在做御史时,能一路做到御史大夫,成为最大的喷子。
现在做公公,也是做一行爱一行,少了一部分非必要性器官后,性格大变,谢得贵教太监确实有一招。
高公公明面上是属于未央殿的人,直属于燕飒茗,正在皇后面前积极表现,想抢燕飒茗大太监周进喜的位置。
这是特殊人才,宫里难得一个有文化的太监,谢得贵教了之后,燕飒茗用的顺手。
回来之后,高公公描述宣旨的场景,活灵活现,宛若眼前,末了末了,还说了带有强烈个人感情的一番话。
“娘娘您是没看到,那周太子侧妃,真不愧是出自武将之家,当场质问宣旨大人是不是凤旨拿错了,倒是规矩学的不错,只说了一句。
沈大皇子侧妃跟这位比起来,规矩都白学了,当公质问,为何是凤旨而不是圣旨,她沈家满门清贵,只听圣旨。 ”
这话公公可不爱听的,他现在竞争皇后娘娘身边大太监岗位,容不得别人这么说。
作为未央殿的太监,被皇后派出来,就代表皇后娘娘的颜面,此时自然是要站出来,当场发挥他最强喷子的威力。
因为顾全皇家颜面,高公公只用来一成功力,也将两位秀女喷的体无完肤,用的都是圣人之言,并不粗鄙,也不会落人口舌。
两位侧妃脸色红了又白,高公公得理不饶人,还说要回宫禀告皇后娘娘,治她们不敬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