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科举,我书画双绝,诗仙在世 > 第393章 悠闲的赵麟,焦头烂额的亲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3章 悠闲的赵麟,焦头烂额的亲人

大梁书院的沈德良这几日可谓是焦头烂额,郁闷至极。

他之前暗中派人散布的那些诋毁赵麟、唱衰其文比前景的言论,起初确实在汴州城引起了一些议论。

可谁知,这些声音就如同石沉大海,激起的涟漪微乎其微。

汴州城的舆论主流,似乎完全被魏王等人高调出迎、赵麟安然归来以及苏首富信心十足的姿态所引导。

更多的人在好奇那位神秘高人的身份,在讨论赵麟是否真有底牌,期待着一场龙争虎斗,而不是单纯地看衰他。

沈德良那点小动作,就像几滴水落入了奔腾的江河,连个响动都没留下。

这让他感到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更让他郁闷,甚至有些惶恐的是,他屡次前往许贞清下榻的别苑拜访,意图请示方略、稳固关系,却次次都吃了闭门羹。

那别苑的老仆每次都是那套说辞:“沈先生请回吧,我家老爷近日身体不适,需静心休养,不便见客。”

一次两次倒也罢了,可接连数次,连许公的面都见不到,这就让沈德良心里开始打鼓了。

他甚至搬出了布政司副使张潮的名头,暗示是张大人关切文比之事,派他前来请教。

然而,回应依旧冰冷。老仆只是淡淡回道:“老爷有言,无论是谁,文比之前,一概不见。请张大人和沈先生见谅。”

连张潮的面子都不给!

沈德良站在那紧闭的别苑大门外,望着那高耸的院墙,只觉得一股寒气从心底冒出来。

许公这态度,未免太过反常,也太过倨傲了。

他到底意欲何为?是真的身体不适,还是……根本就没把他们大梁书院,甚至没把张潮放在眼里?

这种被完全排除在外、摸不清对方心思的感觉,让沈德良坐立难安。

他原本指望靠着许贞清这棵大树轻松取胜,如今却连树影子都靠不近,这让他如何能不慌?

他愁眉苦脸地回到住处,原本十拿九稳的文比,此刻在他眼中,竟变得迷雾重重,充满了不确定。

与沈德良的惶恐不安不同,大宗师林世海也是满腹郁闷,不过却是另一种缘由。

他安顿好老友汤尹后,心中记挂着另一位故交许贞清。

想着既然子畏兄已然寻回,这天大的好消息,理应尽快告知许贞清那老家伙,让他也高兴高兴,说不定还能促成三位老友在文比前的重逢。

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备了份简单的拜帖,亲自前往许贞清下榻的别苑。

谁知,结果与沈德良别无二致。

那别苑的老仆客客气气地将他迎进门房奉茶,随后便是一脸为难地转达了许贞清的意思。

“林大人,我家老爷说了,他知您来意。但文比在即,他需摒绝外扰,静心准备。一切……一切待文比之后,自见分晓。还请大人海涵。”

林世海拿着拜帖,愣在当场,差点气笑了。

这许贞清,搞什么名堂?连他都不见?

还说什么“文比之后自见分晓”?

这老小子,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故弄玄虚,不近人情了?

他憋着一肚子不解和些许恼火回到学政衙门,见到正在庭院中悠然负手、欣赏一株老梅的汤尹,便忍不住将方才吃闭门羹的遭遇抱怨了一番。

“……子畏兄,你说这许贞清是不是越老越糊涂了?我好心前去告知他你的消息,他倒好,连门都不让进,只说些什么‘文比见分晓’。”

林世海吹胡子瞪眼,显然余怒未消。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汤尹听完他的抱怨,非但没有同仇敌忾,反而像是听到了什么极其有趣的事情,竟抚掌朗声大笑起来。

“哈哈哈……好!好一个‘文比见分晓’!”

汤尹笑声畅快,眼中闪烁着洞悉与怀念交织的光芒,他摇了摇头,语气带着几分无奈,更多的却是了然于胸的莞尔。

“这老家伙,几十年过去了,他那执拗的性子,爱卖关子的秉性,竟是半分未变,一点都没变啊!”

林世海被老友这突如其来的大笑弄得莫名其妙:“子畏兄,你……你笑什么?莫非你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汤尹止住笑声,嘴角却依旧噙着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他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墙壁,看到了那位远在别苑的老友。

“他既说了文比见分晓,那我们便……文比上见吧。”

汤尹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道:“看来,这场文比,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有趣一些。”

林世海看着汤尹那副高深莫测、似乎与许贞清隔空达成了某种默契的模样,心中的郁闷更添了几分,却也无可奈何。

他只能暗自嘀咕:“这两个老家伙,到底在打什么哑谜……”

赵麟,却过得异常清闲自在。

他并未如外人想象那般闭门苦读,或是绞尽脑汁构思应对之策。

自苏府回到赵家新宅后,他的日子规律而平淡。

照常读书温习,为接下来的乡试做准备;兴致来了,便铺开宣纸,或临摹古帖,或随性画上几笔山水花鸟;午后泡一壶清茶,于院中独坐,看云卷云舒;偶尔去二哥赵兴的医馆转转,或是陪着祖母说说话。

外界关于文比的种种猜测、嘲讽或是期待,似乎都与他隔绝。

他脸上不见半分焦躁,举止从容,仿佛即将到来的并非一场关乎名誉前程的激烈较量,而只是一场寻常的诗会。

反观他身边的人,却是个个忙得脚不沾地。

苏府那边,苏方正指挥着仆役,将早已备下的聘礼又清点了无数遍,唯恐有丝毫疏漏。

苏诗诗虽心中甜蜜,却也忙着试穿嫁衣、挑选首饰,一颗心既盼着文比顺利,又憧憬着紧随其后的婚礼。

赵家新宅更是热闹。

赵老太太亲自坐镇,薛张氏里外张罗,赵兴夫妇也帮着打理各项杂务。

自家的小孙子,一次娶两个媳妇,这让她又是欣喜,又是担忧。

生怕厚此薄彼,让还未过门的两个孙媳妇生了嫌隙。

虽说婚礼定在文比之后,但许多前期准备已是紧锣密鼓地展开,既要符合规制,又要体现对两位新娘的重视,忙得众人团团转。

薛浅浅作为魏王朱麒唯一的亲人,魏王府更是不遗余力筹备着。

这位少年亲王特意吩咐王府属官,在礼仪、人手等方面给予支持,务求将这桩婚事办得风光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