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睢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的唐朝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则是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睢阳的重要性不但大唐自己知道,身为叛军的燕军也知道,此地是他们必经之路,于是他们便想要夺下睢阳。

此前张巡一路且战且退,退至睢阳。之前张巡就已经在雍丘、宁陵等地进行多次以少胜多的占地,可这些地方城池小,守城不容易,于是他们便决定死守睢阳。

然而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等人,最多也只能凑齐七千人的军队,而对面却有十几万人之多。

张巡以七千人对十几万人,奋勇杀敌。前后经历了400余战,歼灭了叛军12万人。

然而,在守城的这段时间有多艰难呢?睢阳城中粮草有限,面对叛军持续性地作战,张巡等人,在

可城中粮草有限,撑不了多久,后来的粮食也是将士们自己筹备,可到最后,他们每日也只能分到一勺米,饿了也只能吃树皮和纸。最后,睢阳只余千人,而且这些人也早已饿得没有力气了。

叛军看着此种情况,怎能放过他们,只是也都被挡了回去。】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援军呢?”

【可内无粮食,外无援兵,叛军决定长期围城,就跟睢阳耗,看看谁能耗过谁。

没有粮食,城中将士很多都饿死了,城中的麻雀、老鼠,就连弓箭上的皮子都吃完了。看着这副场景,张巡杀了自己的爱妾,将其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将自己的奴僮杀了分给给士兵们吃,以此来表达守城的决心。

城中百姓皆是易子而食,甚至还有人主动献出自身,就希望士兵们能有食物,从而守住城池。若不是别无选择,谁会想要吃人呢?

此时的睢阳就是一座孤城,无人相助。

睢阳面临着如此惨状,张巡等人也想要求援。于是他派人求援临淮任节度使的贺兰进明,驻军彭城的许叔冀、尚衡等人。可这些人均持观望态度,谁都不肯相救睢阳。

张巡先命南霁云到彭城的许叔冀处求援,然而许叔冀只送了数千匹布。后又令南霁云到重兵把守的临淮求助贺兰进明。然而贺兰进明根本不愿意出兵,甚至还很是喜爱南霁云,觉得他英勇不凡,于是想要留下他,便大设酒宴招待。

弹幕“睢阳人相食,临淮却能大办宴席,果然同人不同命。”\\\"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们不懂吗?\\\"“南霁云这时候该多难受啊!”】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已经泪流满面,用着嘶哑的声音问道:“为何就不愿呢?你们都是大唐的子民啊!”

汉朝刘启时期

刘启:“莫非这唐王朝已经管不了节度使了?他们已经不再听从朝廷诏令,所以才不愿出兵?”

【南霁云看到这般场景,心中无比悲痛,哭泣着说道:“本州强寇凌逼,重围半年,食尽兵穷,计无从出。初围城之日,城中数万口,今妇人老幼,相食殆尽,张中丞杀爱妾以啖军人,今见存之数,不过数千,城中之人,分当饵贼。但睢阳既拔,即及临淮,皮毛相依,理须援助。”

最后南霁云砍断了自己的一根手指,什么都没吃就离去了。

弹幕“贺兰进明真的好垃圾啊!”】

【之后真源的李贲送了百匹马,宁陵宿营城使廉坦给了三千军队。只不过在回城与叛军又是一战,只剩下一千人回睢阳城。

那么那些人为何就不愿意支援呢?

弹幕“别告诉我这其中还有李隆基的事啊。”“不管这件事有没有他的原因,唐朝变成你这样,就是他的原因。”】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不会吧!朕还能做什么?”

【其中难道没有争权夺利之事吗?要知道这时的唐王朝是皇上、太上皇双执政的情况,他们都是有自己的支持者的。没有防备着对方吗?不会担心若一方援助,另一方,借此机会偷袭吗?

弹幕“都什么时候了,还内斗,你们怕不是有什么大病。”】

秦朝

嬴政:“赶紧把这糟心的玩意过了吧!”

【毕竟睢阳如此重镇,正常人能看着他就这么沦陷吗?

张巡、许远都知道若是放弃睢阳,江、淮必亡。

于是死守睢阳,等到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十月,睢阳城破,张巡与姚訚、雷万春等被捕之人,也无一人投降。】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都是我大唐的好男儿。”

【然儿正是因为睢阳坚守了了10个月,才能使得在这期间的唐王朝不断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从而恢复生机。

因为在睢阳城陷的前一个月,就是那场着名的香积寺之战,使得唐朝收复了长安。在睢阳城陷的10天后,又收复了洛阳,使得唐朝得以保全。

在这里,Up主只是简单提了一下睢阳之战,并未详细解说,主要是怕有些人.....嗯......受不住。如果有人对这场战役感兴趣,可以自己查一查资料。】

嗯,主要是怕唐朝的各位受不了,所以刘武并未仔细说,而且这场本来这就是来将李隆基的,提及这两场战争,也是为了让大家看看,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到底已经成什么样了。就是想要骂骂李隆基。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资料,也就不在这里说太多了。

【到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李隆基由蜀地返回都城长安,居兴庆宫,称太上皇。

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李辅国乘唐肃宗李亨患病之时,矫诏强行将玄宗迁居西内,甚至在迁居过程中,李辅国还带五百骑拦路,导致李隆基差点摔下马来。

事后,李隆基的亲信也都找到了清洗,最后只留李隆基一人。最终,郁郁寡欢的李隆基于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驾崩,终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这位缔造了大唐盛世的圣人,最终以如此凄凉的结局离世。】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当真时便宜他了。”

【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成功接收了安庆绪的对于,返回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也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内部早已土崩瓦解,多次被唐朝军队击溃。

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李豫继位。

宝应二年(即公元763年)春天,史朝义于林中自缢死,其余的部分叛将便投降了,这场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唐朝李隆基时期

姚崇、宋璟等人:“战乱终于结束了,唐朝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了。”

【然而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可唐朝也正式来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也不仅仅只是这一小段的时间,国家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吐蕃壮大,唐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坚持了一百多年。

而在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任命了大量的降臣,以及胡人将领为节度使,导致节度使的权力增加。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参与平叛所得。

而显然,此时的唐肃宗李亨也被安史之乱搞怕了,但是武将势力过大,于是他开始任用宦官,来遏制武将的权力。

节度使、宦官势力变大,那皇帝本人,又能有什么权利呢?

连主张削藩的当朝宰相在大街上被人刺杀,连刺客都没有人敢抓。节度使的势力已然不是皇帝所能控制得了了的。

就连为了遏制武将的权力的宦官也不再在皇帝的控制之中,他们掌握着禁军,掌握着对皇帝的生杀大权,大唐皇帝俨然已成为了傀儡。

弹幕“甘露之变,李昂也是可怜。”“甘露之变那是把整个大唐朝堂都差不多清空了。”“唐朝的宦官比之东汉,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果然,历史是个轮回,有东汉的下场摆着,唐朝还是走上了这条路。”】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我大唐......怎么......怎么就成这样了!朕有愧于列祖列宗!”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和一众大臣都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这大唐之后的遭遇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安史之乱的危害比他们想得大得多,可这要如何避免,之后该如何做?他们应早早想好办法,虽无法决定后世,但如今多做一些是一些,只希望能够避免这令人痛心的事。

而且天幕还说了要说一下“国度六陷,天子九迁”的事情,他们现在听着这些就已经快受不了了,已经晕了好几位大臣了,不知再听天幕讲,还能有多少臣子站着。

现在的尉迟敬德第一次后悔自己身体太好,要是晕了多好,晕了就不用再听这些痛心疾首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