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风流大宋 > 第562章 统军被压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晚,据说是由统军使徐三在府中设宴,招待宴请宋国高阳关路前来的使者,魏国王耶律淳与萧王妃自然也到场参加,大家同饮甚欢。

只是外人所不知道的是,这一晚的客人散去之后,耶律王爷夫妇与徐统军夫妇又在后院共议要事,花了几乎整整一个夜晚。

因为耶律淳与萧菩贤女两人一起合计,终于彻底理清楚:关于徐三就是宋臣秦刚一事,除了最初引他进来的混同郡王耶律宁要承担近一半责任,然后小半责任会落在萧奉先身上,但是他耶律淳与萧王妃夫妇却也逃不脱牵连到的责任。

再看后果,耶律宁反正已经被贬,闲赋在家,他一个偏远的宗室,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而萧奉先可能会吃大亏,但也可能吃不了亏。因为他一直在皇帝的身上,谁知他的巧言善辩能不能将他的责任彻底推脱开?而且萧奉先要甩锅,最佳对象就是耶律淳夫妇——谁让他们从头到尾一直都与这秦刚有着各种无法解释清楚的“亲密”交往。

即使是萧菩贤女如今想去求助于长公主耶律延寿,但是此事在天祚帝对耶律淳的猜忌与防范面前,几乎是很难起到什么作用的。

还是萧王妃听来的那个“皇帝新衣”故事更能打动他俩:一个已经任过两京道军事长官、新封的集贤殿大学士、甚至差点就要成为金马驸马之人,居然会是宋国的一位封疆大吏!这样的事实如果暴露在天下人面前,天祚帝不就真的成为了那个光溜溜的“蠢货皇帝”吗?

事实的确已经如此,但要去告诉天祚帝真相的人,绝对不能是他耶律淳!

所以,在萧王妃的提醒与筹划之下,耶律淳主动与秦刚讲和,但他首先声明:他的底线是绝不可能会背叛或损耗大辽的底线。

“王爷多虑了!”秦刚立即表示,“今日之形势,一有命运捉弄,在下身处其中,也是身不由己,不再赘言;二是辽宋之间,和平共处是大势,某并无更改之意;最重要一点,想必王爷已经清楚,某之根基在于大宋东南,眼下南京道这里,只希望成为助力,而不是拖累,所以某与王爷的合作,定不会想损害大辽利益。相反,还会助力王爷在此的从政政绩!”

“空口无凭,何以为证?”

“事实为证啊!王爷难道没想到过,这四海银行是谁的产业?他们为何同意借钱、而又指定借钱只能用于修驿道呢?”

耶律淳一想,对啊!其实他只是个性谨慎,因早年曾被耶律乙辛推荐过皇储,便在天祚帝登位之后刻意藏拙。

实际上他自从到了南京道后就明白,此地本有着得天独厚的商业运营环境,就算没有天津寨,光是辽宋边界上的几个正式榷场,就足以为全道带来丰厚的财富。

但恰恰因为是边境,历来南京道的统军司与留守府各行其事,驿道失修只是表象,最终各方面基础缺乏、经济失衡、贫富分化,这才导致了如今的困局。

“你无非就是担心把这钱用于其他地方,会被那些官吏们贪污了吗?”耶律淳勉强说道。

“贪污克扣,哪里能杜绝?就算是修路,一时管不到,同样会有脏手伸过来。只是,修路毕竟能落在实处,交通便能带动经济发展,这里的道理恐怕无需我再强调吧?”秦刚笑道。

“驿道修成,由天津寨至析津府便都是坦途大道,畅通无阻!也就是说,万一南边宋国有意出兵,自此海港上岸,兵锋所指,旦夕可达析津城下,这可就是徐统……哦,应该是秦少师深谋远虑之下所立的奇功一件吧?”萧菩贤女突然开口提出这样一个看法。

“哈哈哈!”秦刚听了直是摇头,反问道:“敢问萧王妃,辽宋之间,孰攻孰守?孰更善轻骑奔袭?孰更擅长据城坚守?”

萧菩贤女一时被问住了,这确是常识:中原政权历来对北都是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要么修建长城,要么占据关隘。而自从辽国夺了以南京道为主的幽燕之地后,大宋在河北地区因为无险可守,从而只能采取挖河塘、种树林,甚至强行推广种稻,增加水田,用来尽可能地阻隔骑兵的行动,防止辽军可经长驱南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南京道的驿道继续荒弛下去,才算是符合宋国的防御利益。

而且南京道的驿道修建完善了后,除了商人运货更加方便了以外,辽军在边境的防御力量定然也是增强了不少——因为有了这些驿道,辽军只需要集中驻守几个主要州县,边境一旦有事,立即席卷而至。所以萧菩贤女以此指责秦刚以此利于宋国的理由根本就立不住。

“哎!按理来说,咱们两家之间,王爷与将军是有着这么多年的交情,本位与文姬妹妹也有颇深的情谊。”萧菩贤女另起了一个话题,重点自然是在后面的“但是”,“但是,将军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拒了长公主耶律延寿的这个好姻缘。不瞒你说,这延寿公主可是有话交待,非得要我和王爷能够帮着她找机会打压将军,出出气呢!”

“那正好啊!”秦刚却是忍不住拍起巴掌,高兴地说,“今天咱们商量,并非是要双方的关系亲如同盟。恰恰相反,为了让陛下能够放心,我们之间只能是明争暗合。只是原本想要让这种争斗看起来更加合理,王妃殿下此言,倒是有了最好的理由!”

于是接下来,秦刚与两人也就表面上的分权争斗,大致商量出了一个章程:

耶律淳便就依着自己原先的计划,派其族侄耶律兀哥以及此时留守府的军事判官张珏,坚持要来统军司分其军权。而对这两人的任命,秦刚这边自然是百般阻挠,耶律淳也强行坚持,大家最终把这事闹上枢密院、闹到皇帝那里去。

而双方眼下合作进行的借款修驿道一事,也有了新的解释——耶律淳到任之后,定然恃其身份来争夺天津寨的管辖权,担保借款只是统军司徐三为了保住军寨而被迫让步的代价。

明面上,身为汉将的统军使徐三自然无法斗得过位高权重的魏国王耶律淳,但是在以汉军为主的南京道,实际上的驻军利益、包括管控海贸的重要港口天津港等关键,还是在统军司的手上握得紧紧的。包括眼下的修驿道、商路管理,徐统军同样会时不时地要给留守府一些白眼与冷脸瞧瞧。

更何况,徐统军的背后也是有着朝中萧枢密的支持,闹大了后,一则让天祚帝因为知道两人的矛盾突出而心中宽慰;二则萧奉先还是会出手帮着自己兄弟挽回点场子。

这样的结果,至少也是能让萧菩贤女在延寿公主那头能有交待了。

与耶律淳夫妇之间达成了协议之后,秦刚便就无所禁忌地与杨应询私下见了面。

“下官见过秦少师。”杨应询此时纳头便拜,便就是完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态度。

“仲谋快快免礼,你我之间无须俗礼。”秦刚却是一把拉住了对方,其手头劲力,竟是让对方无法再拜下去,“你我在这里相见,就没有什么想问的吗?”

“秦少师雄才大略、神算鬼谋,行事所为,哪能以常人思维揣测?当年京中传出了关于少师蒙难的谣言,河北诸军州,唯有沧州军民皆言不信,下官亦然,于是才被徙职至此。之后闻听少师扶佐太子,在东南现身,高阳关路军中旧部,无不欢欣鼓舞,尤以下官最甚。不过,论及出人意料,莫过于此处相遇。但下官回去细细思考,倒也觉得并非无迹可寻。”

“哦?仲谋兄可是寻到了哪些迹象?”

“从京中谣言传出,到少师现身东南,其间约有三年时间。而在此三年中,下官关注这北辽动向,知道东京道那里出现了一位新晋汉将统军使,安渤海、定高丽、镇女真,却是出身来历鲜为人知。如今看来,却是时间正好对上了!”杨应询认真答道。

“哈哈!某是听说仲谋之前还做到了知雄州之位,想不到这谍报之事竟然也没落下!”秦刚对其赞道。

“下官一直谨记秦少师当面之嘱咐,边境无小事,谍察勿停歇。如此方能保得百年太平!”

其实对于杨应询的情况,秦刚在流求时也曾得过飞鹰军的详细汇报,毕竟顾大生所领的沧州水师,之后名义上还是归属高阳关路管辖。

而如今的高阳关路安抚使,为知瀛州的张近,此人曾任大理正,审理断案算得上是个能官。崇宁三年入为刑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瀛州,兼高阳关安抚使。其政治态度中立、但是行事仍然过于保守。

比如在这次出使之前,对于辽人要求释放大盗吕忏儿一事之上,张近就持同意的态度,但却因杨应询据理力争而拒绝。不过好在最后经秦刚出面建议,变成了将犯人与证据一同转交辽人,再依据行刑。如此一来,辽人的面子有了,宋人的原则也保住了。

最后,秦刚直接明示杨应询,北方的形势值得长期关注,大宋的官吏,无论其政治偏向,总体仍然是以和平退让为主,非常需要像他这般的清醒、警惕性强的官员坚守关键位置。他在辽国为南京道统军使徐三一事的秘密,也值得交予他来保守,同时也是让他在孤独的理想坚守之中,有了最大的信心保证。

宋使杨应询回去之后,析津府这里的官斗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便如秦刚与耶律淳那天商量好的那般,先是两府商议官员的调整诸事,势单力薄的徐三自然比不过人手充足的耶律淳,不得已只能答应了耶律兀哥与张珏的到任。不过,统军司里大多汉将也清楚徐三才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自然会在两人的具体权力方面协力进行抵制,同样令那两人不胜苦恼;

然后,当众人还在质疑耶律淳为何没有乘胜塞入更多他的人手时,关于统军司以天津寨商税为抵押,为留守府借贷修建驿道资金的消息终于正式传了出来,大家便立即明白,这是魏国王又一次地取得了胜利,统军司的这个暗亏吃得实在是窝囊。

不过,统军司也并非节节败退,想必这耶律淳自然也清楚“穷寇莫追”的大道理。既然自己已经取得了主要的胜利,但也没必要把所有的好处都吞了去。尤其是在拿到了钱,并顺利开始修建驿道时,便让出部分的实际收益,有的州县的工程管理权就交给了统军司,由其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

如此一来,在耶律淳“软硬兼施”的手法之下,这徐统军似乎也没了当年在东京的风采,居然在南京这里被压制得死死的。而在他原本可以一手控制的军队这一块,也是被耶律兀哥与张珏两人,硬生生地被撬开了一道裂缝,也有不少善于见风使舵之人,转投了眼下似乎势力正强的魏国王这一边。

消息传到了上京城后,当初在保州因为赐婚被拒的的耶律延寿,终于觉得出了一口恶气,再加上时间算是过去了很久,上京这里又有很多让她开心的事情,于是她便给萧王妃写了一封十分感谢的长信,便也就不再过多纠结南京这里的事情了。

析津府这边,秦刚却是收到了由谈建转来的大宋京城最新消息:

大宋南北和议之后,也不知赵佶是真心想与自己的皇侄修好,还是这位聪明天子始终没有放弃幻想,他已经连续多次传谕,希望在杭州的太子赵茂,能够回京与他相见。当然,他自然是再三保证,只是相叙亲情,绝对不会有刻意扣留的无义之举。

赵佶的这些决定,如今都是通过御笔的形式直接颁布出来。

所谓“御笔”并非仅仅只是代表着它是天子的亲手所书,更是因为之前蔡京的用心奉承,将其赋予的特殊的法定意味,在大宋王朝开创了类似“手诏”的特别制度。

在此之前,大宋王朝的圣旨,也称为诏书,虽然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命,但实际上并不能由皇帝按其心意为所欲为,而是会受到非常严格的流程制度制约。

比如皇帝有一个想法要下诏,必须先召来中书舍人,让他依照此意拟定诏书。而拟诏的权力除了皇帝之外,会集宰相的政事堂也可商议决定。

中书舍人拟好诏书后,就请皇帝御画后形成录黄,还得交由门下省的给事中复核。

录黄经门下省签署后,还需由中书省长官,如尚书右仆射的副署,才成为有效的圣旨。

在这过程之中,不仅一开始的中书舍人有权判断该诏书是否合乎法度,从而决定是否“拒拟”,而且后面的门下省给事中、中书省长官都可独立作出判断,并有权拒绝署名,从而导致诏书或圣旨无法生效。

这样的一套严格制度,虽然看起来造成了大宋行政机制的低效与拖沓,但却在客观上制约了皇权,避免了昏君误国的风险。

而蔡京则在崇宁四年开始开始推行御笔制度,宣布凡是由皇帝赵佶亲手写就的诏书,具有无上的权威与效力,任何机构与官员都不得违背,违者以违制论罪。

蔡京身为当朝独相,他自信可以直接影响皇帝心意,从而借助御笔更方便地下发旨意。同样,赵佶也可以不听受任何臣子的制约,直接就某事发布御笔指令。而御笔可以绕开最烦人的三省复核与制约,让赵佶这个皇帝做得无比随心所欲。

蔡京虽然被罢相了,但是御笔制度却继续保留了下来。

而也因为御笔,皇宫中又崛起了一位比肩童贯、力压杨戬、李彦的大宦官——梁师成。

梁师成原本只是内侍省书艺局的小宦官,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机敏,利用所处环境,苦练书法并且能够通晓文法写作。之后兼任睿思殿文字外库时,开始负责出外宣布皇帝的诏旨。

恰巧此时,蔡京推出了御笔。赵佶又是一个贪玩享乐的性格,新鲜了一阵子后,对于亲自书写御笔也觉得是负担。而梁师成正好又能够将他的字迹模仿得惟妙惟肖,于是便下令将他提拔入殿在身边候命,从此,大多数御笔号令几乎都出自梁师成的手笔。以至于最后梁师成能够随意掺杂私意进入御笔诏书颁布,朝廷大臣却没有人能辨别出真假。

当然,此时的梁师成尚还没有如此大胆,他也只敢以皇帝近侍的身份帮其出主意建议。

见赵佶烦恼,他提议:既然太子赵茂一直声称年幼,不便长途出行。而实际主政东南的真正权臣是那太子少师秦刚,而且自天子下诏赐其新职爵位后,也未见其回京谢恩,不如直接召其代表太子回京面圣。这样的话,一是能够回应许多人开始传言大宋已经南北分裂的质疑——如果秦刚这次能够实现来回自由、且入朝同样受到欢迎的话——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便就成为了事实。

这样的提议实在是高明至极,赵佶大喜,便命梁师成立即代其拟就御笔,并发往杭州。

析津府这里,秦刚却是拉着谈建商量了好几天。

南京道这里的相关事务进展,顺利得惊人,一是碰上了真正想做事的马人望,二是捏准了耶律淳患得患失的心态。不过,现实也对秦刚手头的现金储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因为不只是辽国这边需要用钱,东南七路中的福建、广南两路开发同样需要大笔的资金。而这些,仅仅只靠南洋麻逸岛的铜矿以及倭国九州岛的银矿已经不够了。

必须要找更多的铜矿与银矿,而秦刚也早就盯上西南方向的大理。

“广南西路的王祖道,当时吕惠卿在写信劝他站在我们这边时,说大约能有七成的把握。”秦刚对谈建说道,“我便让他在信中又加上了一个条件,说可以支持他二十万贯,专门用于修建路内的主驿道。”

“二十万贯?”谈建大惊,“广南人手极便宜,给口饭吃就能干活,二十万贯修两条驿道还能余下不少,王帅守岂有不答应之故!”

“王祖道确实是个做实事之人。收信后便宣布易帜,钱到了即开工。其最主要的东西线,就是从相临广南东路的梧州一直修到相交于大理的特磨道【注:今云南省广南县,是北宋广西与大理交界的一个羁縻州】。”

“啊!大哥你的意思……”

“……”

当晚,秦刚回到府中,对李清照道:

“娘子!我们可以回一趟京城了!”

“京城?上京吗?”

“东京,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