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书成道:“您说的没错,您所说的情况的确存在。”

翔宇同志太了解人民了,低声分析道:“在这几年华夏的绝境求生过程中,人民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也水涨船高,”

“我们在接受这种状态下对国家建设的益处的同时,也要正视它的弊端。”

人民可以无私奉献。

但国家不能视若无睹。

“我们要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觉,交粮是为了国家,卖粮也是为了国家。”

“所以我的建议,还是按照子任同志的意见,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天下粮仓,”翔宇同志道:“以国家为背书,要比地方自救更加有效。”

“以国家为信誉担保,上令下行,确实会好很多,”李书成道:“需要粮食的时候,我们就说国家缺粮,让百姓向国家卖粮;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我们就说国家缺钱,让百姓向国家买粮。”

翔宇同志道:“这样一来,百姓既吃得饱饭,又打心底里为国家做了贡献,而且国家又能够实现粮食的快速筹集,一举三得。”

李书成赞不绝口:“这个思路,我认为不但可以用在粮食上,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可以这样,从国家的层面进行干预,要比单打独斗、乱作一团凑效的多,这个经济模式我认为非常适合现在的华夏。”

“是吗?”翔宇同志笑道:“我回去同子任同志商讨一下,这个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模式。”

现在华夏的商业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一个适合华夏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是重中之重。

李书成皱眉思索了片刻,道:“这样,以农业部为主体,以华夏为信用背书,建立华夏中央储备粮机构,各省建立下辖直属系统,由农业部负责储粮的总体调度,这样安排可以吧?”

“好,这个问题解决了,”翔宇同志在本子上简单记录了一下,随后翻向了崭新的一页:“接下来,也就是最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了。”

“产量的问题,我明白现在有很大难度,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是,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比工业、比武器更加重要。”

“所以我们必须要端稳自己的饭碗,否则粮食问题积压到一定程度,对华夏造成的灾难,比遭受核打击还要巨大,”

“战火会腐蚀我们的躯体,但粮食会改变一个人的灵魂。”

李书成重重的点了点头:“我明白自己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怎么做,”翔宇同志道:“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了,如果扛过去,那等中南半岛战火结束,华夏就可以甩开膀子去发展。”

“可如果我们扛不过去,中南半岛问题即便以我们预期结束,那华夏接下来面对的仍是灾难。”

“我明白,”李书成低着脑袋,他知道在这个时候说明白,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可他却只能自责的说着明白。

“丑国的粮食援助,为的就是这个阴谋,您和子任同志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给过我告诫,是我没用。”

翔宇同志道:“自责不是你现在该有的态度,毕竟还没到最后,不是么?”

李书成感到绝望,并非他对于提高产量没有信心。

而是他明白,现在工业建设的优先级。

在全民建设的热忱之下,想要把犟的跟牛一样的人民拉回来种田。

是不可能的。

哪怕他求着他们种好地,吃饱肚子,也不会有人领情。

在这种无可逆转的局势下,他想不到有什么破局的办法。

五院的工业建设过程中,的确是开垦了许多荒地。

但落后的手工农业格局下,产量和人口成正相关。

华夏没有那么多农业机械,没有可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年产量多少,完全是力气决定。

并不是说给他足够多的地,就能生产处更多的粮食。

正在一片气氛一片沉默的情况下,一道急促的敲门声传来。

“书成同志!好消息,西南农学院的好消息!”

一道激动的声音在门外高喊。

李书成整个人浑身上下,像是电流经过一般酥麻。

他急忙站了起来,满面激动的问道:“别激动,什么好消息?”

“西南农学院的袁禾隆同志来了,西南农学院用了两年时间,全员配合杂交实验,培育出了第三代不育高产水稻!”

李书成急忙走到门前,东张西望道:“他人呢?他人在哪儿?”

“在前厅等待,等着汇报工作,向您展示成果呢!”

“带他来这儿,快,快去!带着样品!”

会议室中的紧张气氛烟消云散,李书成箭步走到桌前拿起热水壶倒上了三杯水:“唯一一条路,唯一一条路啊,硬是走通了!”

翔宇同志道:“袁禾隆同志是?”

“西南农学院的学生,在一五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来参加过农业部会议,我对他还有印象,白白净净的,身上一股书生气,年轻人嘛,意气风发,”李书成喃喃道:“没想到还真被他做成了。”

“哦?”翔宇同志一时间不敢彻底放心,问道:“什么成了?”

“想要实现增产,就三条路,同样的耕地下,增加人口投入;同样的人口下,增加一定耕地;在人口下降的情况下,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幅增加。”

李书成道:“现在农业增产问题面临着最困难的问题,就是人口的下降,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异想天开的解决办法,”

“比如说过去一个人花一年的力气,只能收获两袋大米,”

“那我们有没有可能研发出更加高产的种粮,”

“让一个人花同样的力气,收获五袋十袋大米!”

“这样哪怕人口减少,产量也会以可观的速度增加。”

“这件事儿,最早是叶院长提了个思路,很多人都以为是外行指挥内行,大多人都不屑一顾,”

“你想啊,华夏种了几千年的粮食,又是全球绝无仅有的农耕文明,拔苗助长的故事从小就听,这态度也一点不奇怪,”

“可偏偏,那个少年当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