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他们的闺女和侄女全都在各自的王朝,没在这儿。
而通往王朝的道路已经被大宋完全切断,不管是陆地还是海面。
他们要想让王朝的人来到这里,那就必须要经过大宋的封锁线。
一群人七嘴八舌议论了好一会儿,之后做了一个决断。
当然是去找乔拉皇帝,让他说服王妃帮忙向大宋求情,准许他们位于各王朝的闺女和侄女赶过来。
当这一大群君王、元帅、将军找到了乔拉皇帝,说了他们的想法之后,乔拉皇帝倒也没有磨迹,便带着他们前去找砚秋。
砚秋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马上答应,再次前往京城见到了闪电,说了这些君王、元帅和将军的想法。
闪电没有再去请示他的父皇,因为父皇已经给他交底了,只要有利于彻底解决印度半岛的事情,兵不血刃便可解决的话是最好的。
所以让这些人去把他们的闺女、侄女带来,其实符合他父皇定下的原则。
于是他立刻给北边的元帅牛皋、岳飞各写了一封信,并派人送去了。
提的要求是准许这些君王、将军、元帅派出家人回各自王朝,把他们的闺女和侄女带到京城来。
除了他们各自的家丁之外,其他军事人员不得随行。
岳飞和牛皋立刻下达了相关命令。于是这些君王、元帅和将军派出了他们的身边护卫以及随从,带着他们的亲笔信赶回各自的王朝。
他们都是骑着马飞奔而去,由于路途都比较远,来去大概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把这些人急得没办法。
好在宋军并没有向他们发动进攻,而叛军只针对朱罗王朝的军队,并不针对他们王朝联军。
所以也没有面对战争的危险,只是如此焦急的等待,实在是让人坐立不安。
同样坐立不安的还有叛军的都督们。
他们手下虽然有三十万大军,却没有什么粮草,之前抢到的粮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而现在三十万军队没有粮食,其实是很危险的,一旦产生士兵哗变,那可能倒霉的就是他们。
于是他们派出特使与朱罗王朝皇帝乔拉进行谈判,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皇帝给他们提供至少足够一个月的粮食,供他们三十万大军使用,解决粮草问题。
这个要求直接就把乔拉皇帝给气笑了,他的粮草早就已经告罄,哪里有粮食给这些叛军?
就算有,他也不会给,给了叛军就是壮大敌人,那他们不就危险了吗?
叛军立刻威胁,如果不给粮草,他们就只有开战。
而乔拉皇帝这一刻一直在反复权衡,如何才能够保存他的王朝江山。
经过三轮谈判,大宋寸步不让,而他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那就是放弃江山,靠着砚秋的关系跑到大宋去生活。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刚刚招募来的这十万大军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还不如与这些叛军打一仗,消耗掉剩余的军队。
尤其是把那些战斗力不行,甚至没有战斗力的人员消耗掉,就可以少养一些兵、多留一些钱,他在大宋就能过好日子。
但有时候他又想,索性把这些军队全部解散,这样他一文钱都不用掏了,直接申请进入京城,然后拿着通关文牒带着家人径直前往大宋。
反正上次从皇亲国戚和朝廷群臣中搜罗到的金币,他花了一大半来组建军队,还有一小半没花。
这些钱再加上他之前皇宫的私库,够他整个家人在大宋过上奢华的日子。
据说大宋的物价并不高,主要是物产丰富,尤其是各种工艺品和奢侈品,相对海外很便宜。所以他这些钱足够他们挥霍了。
就在这思想矛盾冲突之中,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而他的军队粮食消耗完之后,也开始越来越不安分,小的哗变不时爆发。
很多士兵开始抢劫附近的百姓,尤其是大户人家。
因为有不少京城的富商在当初撤离京城的时候,跟着皇亲国戚离开了京城,住在了兵营附近。
他们成了这些军队最主要的抢劫对象,因为只有他们手里有粮食。
所以当这种抢劫开始越来越频繁,死伤的人也越来越多之后,乔拉皇帝、摄政公主和弗鲁伊太子知道,他们最终做出抉择的时刻到了,再拖下去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于是三人会同其他君王开始商议这场仗怎么打。
而这时已经陆续有一部分君王、元帅和将军的闺女、侄女被家人送来了,随即便被送去了大宋驻地。
幸运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被看中,做了大宋将军的妾室。
毕竟能够当上君王、元帅和将军,他们的妻妾自然是极为美貌的。
所以生下来的闺女和侄女也算得上百里挑一的美人,所以很容易被人看上,被选中也就不稀奇了。
这些君王、元帅和将军得到大宋移民局颁发的通关文牒,并得到准许直系亲属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随着小夫妻迁移到大宋居住的准迁证之后,一个个乐不可支。
然后乔拉皇帝召集王朝联军军事会议,这次讨论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战还是解散?
反正这些军队他们养不起了,粮食早就已经断了。
吃树皮、米糠,杀战马,抢劫,这些士兵已经开始为了生存越来越不受管控。
一番商议之后,一众人等却还是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来。
最终还是摄政公主提了一个主意,她说道:“莫不如我们去请示一下大宋,看看他们希望我们怎么做?
是我们就地解散所有军队,还是将军队交给大宋,由他们接管,又或者与敌军决一死战,询问大宋闪电皇子之后咱们心里才有数。”
很快他们就达成了一致,征求大宋的意见。
毕竟他们这些人将来是要去大宋本土过日子的,什么事都得问问主人。
这件事当然还得委托砚秋去处理,于是乔拉皇帝再次来找砚秋。
他到砚秋帐篷的时候,发现太贵妃、老五泰纳,包括老四苏达几个人都在。
而太贵妃手拉着砚秋,一个劲抹眼泪,似乎说到了动情处。
只是砚秋依旧表情淡淡的,显然是你说你的,我左耳进右耳出就好。
见到他来了,众人急忙起来施礼。
只有砚秋,依旧端坐在那,只是朝着他微微点头打了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