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现在外患基本都解决的差不多了。康熙开始着手处理“内忧”。

首先是吃的方面。

虽然土豆红薯在大清得到了推广,但底下的百姓还是被不少的官员压榨。即使得了作物也分不到手里多少。

除了在乾清宫帮忙处理折子的太子和经常出海贸易的九阿哥胤禟。其余的阿哥们都被康熙派了出去。

人手一把黄金打造的手枪。你没看错,就是手枪。戴梓他儿子的创造力居然这么高,通过若曦的步枪的图纸,和元明时期小型手持火铳,自己琢磨了一年,打造了康熙第一把小巧的手枪。

射程大概是30米左右,弹匣的容量约是6发子弹左右。

虽不如咱们现在的手枪,但也是非常不错了。若曦没有再拿出什么好的手枪图纸来。她相信,以大清人的创造力,完全不输未来人。

这些阿哥们拿着手枪,也不讲究什么排场。利用这次的机会,大家分开行事。有的还携带着家眷,一路上走走停停。简直像是游玩一样。

不过该干的事也没有落下。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些阿哥们把地方上鱼肉百姓,寻欢作乐的大贪官们都收拾了个遍。

当然了,水清无鱼的道理大家还是懂的。收拾的那些都是些罪大恶极,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的人罢了。

至于其他的贪污银钱的,只要政绩没问题。敲打一番,威胁一下也就过去了。

一年后,也就是康熙四十九年的过年时间,那些携家眷出门的阿哥们,都带着挺着肚子的福晋进宫过年了。

康熙看着底下那些儿媳妇的大肚子,再想想这一年里被惩治的贪官和大清日报上百姓们的感谢。心里那个美啊,恨不得再活五百年。

大清日报在胤祉的手下办的蒸蒸日上。现在胤祉还增加了新的板块。那就是“百姓之声”。只要你有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话想说,都可以写下来放到大清日报门口的箱子里。

会有官员进行筛选,成功登报的人。都会像周围的人宣传好久。

这确实是若曦没想到的。没想到连投稿这一事情都被胤祉搞出来了。

而且,胤祉还设立了地方报纸。允许大清日报各个地方的官员,在大清日报上,加上自己管辖范围内发生的事情或者官府的通知。

果然,这大概就是给一根棍子就要翘起整个地球的感觉吧。

解决完了吃的问题。就该解决冬天保暖的问题了。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解决办法,但大部分的穷苦百姓还是无法负担的起那些开销。

若曦建议还是应该增加棉花的种植。

棉花虽然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种植,当时多在边疆地区种植。一直在宋末元初时期,棉花才开始大量传入内地。明初时期,朱元璋采用强制的方式让农民种植棉花,棉花由此被广泛种植。

明末上海沿海地区基本上就以棉花为主,及至清代,依旧有所发展。但还是不够。

于是康熙下令,除了官府的土地种植的棉花。于新疆,河南,江苏,湖广(湖北),山东,直隶(河北),安徽等地的百姓。

需强制性的去官府划分的土地上种植棉花。并且可以自留四分之一的棉花。如果是百姓自己承包土地种植,则头两年不需要缴纳任何税收。

在住和行两方面。

康熙手里牢牢的捏着水泥的配方。对于他来讲。这些可算不上是蝇头小利了。

由于水泥的坚固耐用。不少达官贵人都喜欢买水泥来修自己的院子围墙之类的。

至于行。若曦恶趣味的拿出了自行车的设计图纸。想象一下这些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大清阿哥们骑自行车的画面,是不是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