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小姐?嗯……我好像在哪儿听过这个名字……”
亚瑟沉吟一阵,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一拍手道:“啊!我想起来了。那天阿尔罕布拉的剧院经理向我极力推荐过这姑娘,但可惜她那天正好休假,弄得我没能亲眼目睹她的风姿和仪态。”
康罗伊依然端着他的牛津腔,但是话尾的轻微破音还是出卖了他焦躁的心情:“那还真是遗憾,不过如果您有空的话,真的应该另找时间去看看她的演出。那轻盈的舞步,转圈时的一颦一笑,她天生就是为了舞台而生的。那种混合着虔诚与反叛的张力,简直就是从但丁《神曲》里走出来的贝雅特丽齐!”
亚瑟看见康罗伊对女主角的事情这么上心,他反倒表现出了犹豫。
“或许莉莉小姐真的像是您说的那样优秀,但是……”亚瑟一副打退堂鼓的做派:“您或许不知道,这部戏能否打响,这对我,不,是对我和我的朋友们,对正在筹备上市的帝国出版公司都非常重要。”
康罗伊被亚瑟说的云里雾里:“什么帝国出版公司?这年头出版商也准备去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了吗?”
亚瑟扶着额头叹气道:“您应当知道我是《英国佬》的股东之一吧?”
康罗伊微微点头:“当然,您和《英国佬》的关系,包括您就是《黑斯廷斯探案集》的作者亚瑟·西格玛,这在圈子里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您的意思难道是说,《英国佬》要上市了?”
亚瑟看他这么好奇,只得“勉为其难”的将事情前因后果都交代了一遍。
只不过,在他的口中,《英国佬》上市的最大原因可不是什么获取舆论声浪,向唐宁街的某些看他不顺眼的大臣示威,而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为了进行产业扩张,上市募集资金。
除此之外,亚瑟还“不小心”重点提及了罗斯柴尔德银行主动提出“希望充当帝国出版公司上市保荐人”的行为。
当然,既然亚瑟都这么不小心了,那罗斯柴尔德银行准备将他们持有的两成《泰晤士报》股权注入帝国出版公司的事宜,亚瑟肯定是不得不提的。
康罗伊一下子得知了如此多的商业机密,一时之间脑子也有点懵。
只不过最让他震惊的还不是《英国佬》上市的消息,而是这个正在筹备成立的帝国出版公司旗下居然还囊括了《经济学人》和《自然》杂志。
相较于《英国佬》这种娱乐消遣的文学杂志,以经济学和政论文章闻名的《经济学人》无疑是高端、上流的代名词。
虽然《经济学人》的发行量远没有《英国佬》大,但是在伦敦金融城,胳肢窝里夹上一份《经济学人》正在逐渐成为塑造金融专业形象的一部分。
身为银行家、股票和保险经纪人,你可以不看《经济学人》,但哪怕只是为了装点门面,你也应该买上一份。
至于《自然》,那就更了不得了。
虽然《自然》上通篇都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远不如家庭科学杂志那么好懂,但是《自然》之于不列颠,尤其是之于皇家学会,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自从法拉第的老师,皇家学会第25任会长汉弗里·戴维爵士1827年因病辞任以来,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便围绕会长之位与政府和王室展开了长期斗争。
这帮科学家坚决反对皇家学会成为一个政治性机构,还扬言必须把学会中那群名不副实的贵族、政客和富豪通通除名。
只不过,他们虽然搅黄了皮尔爵士当选新一任会长的计划,但最终会长头衔还是落到了来自王室的苏塞克斯公爵脑袋上。
虽然苏塞克斯公爵在上任后,通过一系列改革证明了自己不仅是称职的会长,更是科学事业的推动者。
在他的手中,皇家学会的组织模式告别了粗放管理,象征着专业化、精细化的各学部委员会相继成立。
不仅如此,苏塞克斯公爵还组织专业委员会,针对科普利奖章等学会奖项的颁发,起草颁布了明文的标准与细则。
在一系列改革通过后,不少科学家都对苏塞克斯公爵大为改观。
但是,这依然不妨碍还有相当数目的科学家瞧会长不顺眼,因为苏塞克斯公爵并没有按他们的心愿对皇家学会臃肿的会员名单进行瘦身。
截至目前,皇家学会的会员准入条款依然沿袭1730年的规定:候选人只需提交一份证明材料,并附上3名推荐人姓名,便可申请入会。
更让科学家们恼火的是,一年中会员的申请和当选数量居然没有限制。
为了堵上这群科学家的嘴,苏塞克斯公爵在从哥廷根返回伦敦后,便按照他和亚瑟约定好的那样,通过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来帮助一些颇具争议的皇家学会会员“做出”学术成果。
就因为这件事,还导致《自然》在英国自然哲学圈里出现了口碑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方面,《自然》向来不乏高水平论文,尤其是在电磁学领域,由于有着法拉第、安培、贝采里乌斯、阿拉果等学术权威背书,所以目前全欧洲都很难找出比《自然》更具含金量的期刊。
但是,另一方面,你又能在《自然》上看见不少稀奇古怪、名不副实的文章。
不过,纵使《自然》有着良莠不齐的毛病,但是这争议只是存在于科学圈内部而已。
而对于那些圈外人来说,他们能看见的唯有一件事。
那就是,近两年来,新发展的皇家学会成员几乎全都是先在《自然》上发表了论文,之后才当选的。
因此,这很容易就会让人产生联想:在《自然》发篇论文就等于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入场券
但实际上,知道内情的人都明白,上述的这个定理其实是反过来的。
但不论如何,《自然》等于皇家学会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磨灭了。
亚瑟这么干的初衷原本只是想帮苏塞克斯公爵解一解燃眉之急,但他这么搞学术腐败,结果反倒坏心办好事,进一步推高了《自然》在科学期刊中的地位。
对于康罗伊这样的上流社会人士来说,皇家学会会员的头衔可是具备着与骑士勋章同等价值的吸引力。
以亚瑟的下级勋位骑士头衔为例,自从有了这个头衔,亚瑟不仅可以在姓名前冠Sir,表明他的骑士地位,并且还要在姓名后加上.,以此表明他是下级勋位骑士。
而一旦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便又可以在姓名后加上FRS。
虽然这东西看上去没什么用,但是对于已经不满足于物质追求的上层阶级而言,名片叠叠乐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一个从男爵的头衔,为了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bt的后缀,愿意掏出两三千镑的大有人在。
在外人的眼中,《自然》就是这么一个可以批量制造两三千镑头衔的科学期刊。
这让康罗伊不得不在心中默默将亚瑟的社会地位又上调了一个级别。
一时之间,莉莉的角色都被他暂时放到了一边。康罗伊思忖着,万一莉莉把亚瑟的戏演砸了,进而影响到他的上市计划……
为了芭蕾舞女的演艺生涯去开罪这样一位掌握着皇家学会准入通道的电磁学沙皇,这实在是不值当。
但亚瑟的想法却与康罗伊截然相反。
在他看来,那位叫莉莉的姑娘要是演砸了,那才是天大的好事。
莉莉演的越差,康罗伊亏欠他的人情就越多,他打入肯辛顿宫的计划也就越好开展。
至于影响帝国出版公司的上市计划?
亚瑟从来不担心这个。
因为前两天他才刚刚前往金融城拜访了巴林家族的弗朗西斯·桑希尔·巴林爵士。
在几年前的利物浦霍乱事件中,亚瑟与巴林家族一同策动了利物浦的贫民区改造计划,并使得一笔十万镑的利物浦城市建设公债成功通过下院公共建设委员会的审核。
亚瑟虽然没有从这次合作经历里收获任何物质回报,但却成功给弗朗西斯·巴林爵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巴林家族将这位前苏格兰场警官视为一位职业、可靠、灵活且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
因此,当亚瑟告知弗朗西斯·巴林,他正打算在出版业大展拳脚时,巴林家族很快便对入股帝国出版公司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得知了亚瑟的计划后,翌日便在家族会议上提出了参股计划,而在昨天,他在写给亚瑟的亲笔信里还附赠了一个惊人的利好消息。
众所周知,在伦敦的银行圈子里,罗斯柴尔德与巴林难分伯仲。
而他们的生意也并不局限于英国,罗斯柴尔德除了伦敦以外,还有维也纳、那不勒斯、巴黎及法兰克福四大分支,而巴林家族在欧洲大陆之外的优势则极为明显。
首先,老巴林爵士曾经担任过东印度公司董事,在印度次大陆布局了不少产业。
而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收购路易斯安那的土地,也是由巴林银行牵线搭桥并提供融资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长期代理美国公债在欧洲的发行业务。
自从老巴林爵士去世后,由于长子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加入辉格党并决议参政,所以家族领导权便交到了次子亚历山大·巴林爵士手中。
而巴林家族与美国的关系不仅没有变浅,反倒还逐步加深。
因为现任掌舵人亚历山大·巴林爵士的妻子安妮·巴林夫人,就来自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首富家族宾厄姆家族。
正因如此,弗朗西斯·巴林才在给亚瑟的亲笔信中信誓旦旦的向亚瑟保证,一旦巴林家族参股帝国出版公司,那么他们将会尽力协调美国政府,推动他们进一步修改1790年《版权法案》,尤其是要加强帝国出版公司旗下作品的版权保护。
虽然亚瑟并不认为结局会像是弗朗西斯·巴林对他吹嘘的那么好,但至少巴林的参股绝对有利于扼制美国出版商对英国文学作品肆无忌惮的盗版现象。
即便不能彻底根除,但能抓几个典型,逼着那帮乡巴佬来伦敦谈判也好。
毕竟按照现行的美国《版权法案》,美国出版商盗版《英国佬》甚至不违法,因为不论是美国的版权法还是专利局,都不保护外国人的权利。
美国政府不仅不排斥窃取欧洲的版权和专利,甚至还公开鼓吹和支持。
华盛顿就曾经对多次在英国入狱的美国商业间谍托马斯·迪格斯不吝赞美,认为他“不仅友善,还充满热情”。
而且他还曾经推荐英国商人豪厄尔到弗吉尼亚设厂,甚至专门嘱咐州长不要公开豪厄尔姓名,避免给后者在英国惹麻烦。
享有“美国工业革命之父”美誉的塞缪尔·斯莱特曾经是英国的纺织厂学徒,然而他却违反英国的《禁止工业机器出口法》,把水力纺纱机技术带到了美国,为此他直到现在都被家乡人骂作叛徒。
而波士顿商人弗朗西斯·洛厄尔的发迹,靠的就是早年在英国工厂常年卧底窃取的动力织布机技术。
虽然亚瑟明白后发国家几乎都得依赖窃取来的产权提升生产力,在德意志是如此,在美利坚也是如此。
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你怎么敢不拿约克的爷当爷呢?
如果巴林家族愿意支持《英国佬》在美国进行版权保护,或者更进一步的直接在当地开展业务,那帝国出版公司甚至可以直接白送一部分股权。
更别提,巴林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投资了大部分英国在建铁路,有了他们的帮助,英国佬拿下火车站书报摊专营权简直易如反掌。
因此,在亚瑟眼中,演砸一部芭蕾舞剧实在是算不得什么。
除去《仙女》这样的轰动一时的大作,绝大部分的芭蕾舞剧都是穿插在歌剧等重头戏之间的调味料,其地位本就称不上特别重要。
如果这部戏没有大仲马、门德尔松和佩蒂帕的署名,那这部戏简直毫无价值。
但是问题就在于,以亚瑟的人际关系网,他完全有能力量产这些被阿尔罕布拉剧院视为珍宝的芭蕾舞剧。
“嗯……不过既然您极力推荐莉莉小姐,我想我绝对有必要安排时间与她见上一面。”亚瑟沉吟一阵:“不过保险起见,我还是希望您能帮我与塔里奥尼小姐牵线,哪怕她没有时间出演,但是有她从旁监督筛选,我们肯定能够选出一位合适的人选。”
亚瑟满嘴都在谈论着芭蕾舞剧,但康罗伊的心思却已经不在演出机会上了,他更在意的是《自然》,以及《自然》背后的成为皇家学会成员的机会。
他满口答应亚瑟的请求,但是虚荣心作祟之下,他又开始打听起了很少在意的自然哲学:“当然,您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我也很乐意为你们牵线搭桥。可是,抱歉,我这么说或许有些不解风情,但是难得见到您,我还是想要多和您探讨探讨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亚瑟笑着回道:“您也是一位自然哲学的研究者?您是专心于哪方面的学问?化学?博物学?电磁学?抑或是……数学?”
“我称不上是专业的研究者,也没有具体的研究领域,但我确实对自然哲学很有热情。”
康罗伊满脸笑意:“您知道的,我一直都认为,自然哲学在王室教育中是缺失的一环。虽然主教们在给维多利亚公主上神学课时也会普及一些自然哲学知识,但是仅凭这一点,真的很难跟上时代。为了弥补上这一点,我课余时间总会自学点自然哲学知识,我常看的杂志里就包括了您创办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