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明末之定鼎河山 > 第79章 科技规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禀大人,狄水河沿岸凡4万6千亩土地,已有4万4千亩转入大人名下。这其中下地4万亩,市价1两5钱,总6万两。中地3千亩,市价2两7钱,总8100两。上地1千亩,市价6两,总6000两。总计两。溢价两成给付,应付两。陈家首付两,欠银6万两。文书约定余款若三年未清,则土地交还原地户,且已付之银不得收回。”

谢汇成奔波一天,日落前夕风尘仆仆地回到虎山口给陈建汇报。

“中则,你昨日拍卖寇甲之入一扫而空,尚举巨债6万两。据闻你陈家庄也欠地银三万多两。你这......?”

正在与陈建解说今天勘察结果的徐光启惊疑不定地对陈建说道。

他本能地有点担心陈建欠钱太多,致水库工程无法顺利开工。

“徐大人但请放心,此事无妨。陈家举债越多,外人就越不致眼红。”陈建微笑道。

“原来如此。”

徐光启若有所悟,放下心来。

他想起了陈建1个月之后的第二次寇械拍卖,还想起了陈家的暴利肥皂,以及他一直看不透的其它营生。

“中则,你予老夫‘望远镜’以察地势,此物果然神妙无方。然则此让老夫忆起一事,十数年载前,老夫与西洋教士利玛窦交流,其言西洋有伽利略者,以透明玻璃制天文望远镜以观天象,于历法之完善颇有益焉。老夫那时就欲效仿之。奈何几经蹉跎,终无门径可窥,不得其门而入。今观中则之望远镜,内里玻璃似乎就有相同作用?”

谈完地亩和地形勘测,徐光启拿起陈建给他使用的单筒望远镜,兴致勃勃地对陈建说道。

历史上徐光启作为华夏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自从知道天文望远镜这事之后,一直都念念不忘。他被崇祯召回朝堂之后,主修历法之时顺便推行大明自己的天文望远镜设计和制造。只可惜直到他病逝时都未完成,其后就不了了之。

“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陈建心里不屑地笑了笑。

这个时期东西方玻璃制作由于原料组成的根本差异(东方极度缺乏碳酸钠,又不会使用硫酸钠,就使用硫酸钡,也就是重晶石代替),西方玻璃透明,东方玻璃偏浑浊。故望远镜于十几年前出现在荷兰而不是更早地出现于东方。其后伽利略和开普勒利用望远镜的凹凸透镜先后制出长镜身天文望远镜。

但从实质上来说,伽利略和开普勒天文望远镜使用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硅酸钠玻璃,与光学玻璃基本不沾边,因此他们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效果不是很好。

而陈建工场里的玻璃加入了大量的一氧化铅以及适量钾长石和微量稀土,已经初具光学玻璃特性。要是以此制作天文望远镜,观测效果绝对吊打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原始天文望远镜。

想到这里,陈建心里忽然一动。

徐光启此人,虽然是华夏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又是一个无可挑剔的爱国者和这个时代最为正宗的科技工作者,但却留下了被后人诟病的两大缺点。

一是他在崇祯朝主修历法之时,从华夏古文献中捞取出大量华夏古代天文知识,编纂出《历说》《历表》等书,却托辞是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等传教士口述而翻译过来。

其时后世驰名世界的哥本哈根天文台根本没有出世,整个西方世界都只有一座不是太大的赫芬岛天文台孤零零地伫立在大海上。西方传教士们哪里有可能懂得多少高深天文知识?最多就是一些粗浅记述。

徐光启将华夏古天文知识冠以‘西学’之名而发布,或许是为了让朝廷更加重视和信服,但客观上却是为后世西方学者盗窃华国古代科技成就,伪造他们的科技发展史提供了一个重要论据。

二是徐光启早年间为深入学习如几何学、航海学、仪器学、枪炮制造等西方科技知识,受洗加入天主教,并作为教徒,为天主教在大明的传播提供了若干便利。(徐光启认为:天主信仰可以改造孔孟之道中缺失的部分,如提供道德伦理可靠的内在动机,增加终极关怀,给明朝儒学补充新鲜血液,以图国家强盛)

后世有部分人就据此两点,全面抹煞徐光启诸般历史功绩和科技成就,痛骂他是‘卖国贼’,甚至称他是导致明朝最终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你不是很牛吗?一个‘卖国贼’名声就足以埋葬你的一切。

前世作为铁杆明粉,陈建自然明白这一段曲折。

“不管他后来为什么要那样做,现在都还没有发生。既然还没有发生,我就不会允许这种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再变成现实。”陈建心里想道。

随着这个念头泛起,一个原本不在他发展计划里的想法无可遏制地冒出:以他工场里的初级光学玻璃和他的财力势力为基础,择时修建一座大型天文台。同时召集对天文研究感兴趣的人开始编撰整理华国古天文历史文献。既为几年之后的崇祯修历做准备,又让西方传教士再也无法偷鸡。

“徐大人有所不知,在下之玻璃,其质远超伽利略天文望远镜所用之玻璃。伽利略之天文望远镜里之镜片,其理也与大人手里望远镜之镜片相同,只玻璃弧度、大小,前后镜片距离有别。大人若果然无法忘怀此事,待备御所人手充足,在下可拨若干匠户,配合大人制造天文望远镜。在下还准备为大人建造一座天文观测台,以助大人在修建水库、指导农耕之余观天。徐大人认为若何?”

陈建心里思忖,面上微笑说道。

“大善!”徐光启喜不自胜。

“除此,在下还有一议。待天文台建成,在下将广布消息,召集天下有志于天文研究之才学之士汇聚于此,会同徐大人谈论天文,整理古籍,着书立说,扬我华夏文明之底蕴。其间一应费用,全由在下承担。大人以为然否?”陈建继续说道。

“然也!然也!中则若果成此事,必将史册留名!只此事耗资甚巨又毫无所出,虽国家承之亦难以为继。中则果然愿付出至此?”

徐光启高兴之余又不免有点疑惑。

“观天乃国家大事,财物身外事耳。为国事出力,虽家破而无憾。”陈建做出大义凛然的样子说道。

但是陈建心里的真实想法却是,这个时代凡是懂天文知识,并愿意钻研天文知识的人都是再正宗不过的‘科技人’。这些科技人虽是因天文台观天而来到安东卫,却不可避免地要为他麾下的制造(造船、造枪、造炮、研究蒸汽机、研究畜力水力机床、研究纺织机械......)事业,水利事业,农田事业,交通事业、医疗事业等等做出相应贡献。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支持免费吃住的天文台恰好是陈建吸引这个时代‘科技人’再好不过的借口。

陈建一时之间为自己这忽然萌生的绝佳主意而无比得意。

“中则于国家之赤胆忠心诚令人钦服,然则这耗资......”徐光启还是有点不放心。

“徐大人实不用为资财虑。不瞒徐大人,在下手里有无数暴利营生,再多资财也唾手可得。然则徐大人也知在下目前官小位卑......”

陈建欲言又止,稍稍对徐光启露了一点口风。

“老夫明白了。中则现下若将这些营生贸然示人,不啻‘小儿持金于闹市’。老夫乐见中则长成参天大树,做出更多利国利民大善之事。”

徐光启放心点头,充满期待地说道。

pS:求看官们票票支持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