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第1396章 李时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魏府书房被蜡烛照的灯火通明,魏广德已经和吕昌黎聊了很长时间,算是把前些年东南沿海的情况摸了个清楚。

特别是倭寇的情况,虽然戚继光、俞大猷消灭了不少倭寇,但是这都是实力偏大,名声也响亮的。

而还有更多的倭寇,在那几年都神秘消失了。

有的说是抢够钱财回倭国逍遥快活去了,但听吕昌黎话里的意思,这些人现在已经洗白,成为商船上的船工。

实际上,他们本来就是船工,靠岸的时候就是,而出到大海上,如果发现肥羊,也不介意客串回去,重新做一次倭寇。

“魏阁老,这些小的可都是听人说的,谁说的也忘了。”

说完话,吕昌黎或许也觉得自己失言,急忙找补了一句。

那意思,魏广德明白。

“只要那些人不在我大明沿海闹事儿,出了远海作奸犯科,被人抓到活该,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但如果在大明沿海作案,抓住了肯定是重罪。”

魏广德清楚,这些人是不会在沿海做坏事儿的,只要逃走一个,他们一船人就完蛋了。

所以,就算他们客串海盗,也都是在远离大明的地方作案。

说到底,就算做得不够干净,外藩知会到大明,他们也有办法解决。

真以为天朝上国是白做的,只要把官老爷照顾好,些许都是小事儿,不承认他们提交的证据就好了,何况所谓证据无非就是逃脱之人的口供,有没有物证。

“这么说,广东那边收到过这样的文书?”

魏广德好奇问道。

他之前可没看到过广东方面上报过这类情况,所以有些好奇问道。

按说,这些事儿应该发生过,不然吕昌黎也不会知道这么多。

毕竟在海外犯案,没人会傻到到处宣传的。

“暹罗有文书来过,说有明船抢劫了他们两条货船,不过事儿被知府老爷以驳回了,就是找人质问了下,别人不承认有这个事儿,事情就算了了。”

吕昌黎小声答道。

“嗯。”

魏广德点点头,他算是明白下面的操作了。

案子都没立,自然不算,也就不必上报。

要是真立下案子,涉及外藩,才是必须上报。

很符合当下官员们做事的习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看,什么事儿都没有。

较真儿,你就输了。

“你们那里靠近福建,应该知道月港的消息,那海商出去做这些事儿,难道他们就没有遭遇到报复?”

魏广德可不信别的国家的人都是善男信女,就这么忍气吞声了。

还有,这些事儿,他还得传话礼部提防着点,别人家利用皇帝大婚的时候告御状。

其实不算魏广德护短,不过这些事儿,他还真没打算管。

要是事事关心,还不累死他。

下面的官员处理的还算不错,真有十足证据,人家早告到京城来了。

这说明他们知道,但没证据。

“有,去年就有条船回来的时候伤痕累累的,还在我船厂修的,甲板上血迹到处都是,人也死了不少,报官说是在南洋遇上海盗。

别的应该还有,只是船没到我那里,所以我也不可能知道。

那些大海商,都有自己家族的秘密船坞,连海船都能造,修船自然也没问题。”

吕昌黎又说了句,不是他想说,而是魏广德要问,他不能不答。

实际上,他心里这会儿纠结死了,就想着尽快和魏广德谈事儿。

果然,魏广德问完想知道的,就开始说到正事上。

“听说你想扩大自家的船厂,造大船?”

魏广德戏谑笑着看向他。

“魏阁老,小的家里以前就是造船的,只不过后来船厂的大师傅入了匠籍,调配到江浙去了。

只剩下家里人,也就能造点渔船啥的。

渐渐摸索,开始能造些大点的客船、货船。

可我们这样的人家,除了造船也就啥都不会,现在朝廷放开海禁,就想着来京城问问,想扩大船厂。

家里银钱也不足,顺便想找点有实力的股东,大家一起赚钱。”

听到正事,吕昌黎马上开始说起自己事来,显然就是想拉魏广德入伙。

如果有了魏阁老参股,他家的船厂想不发达都不行。

只要船造的好,就不愁没有客户来订船。

魏阁老可是投资了不少商会的,这在京城不算秘密,吕昌黎来京城时间不短,也早就听人说起过了。

“你家船厂什么情况?”

魏广德开始详细问起船厂的事儿,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如他法眼的,怎么着也得有一定基础才行。

“船厂现有四个船坞.....”

吕昌黎话说到这里,看魏广德脸色微变,急忙解释道:‘魏阁老,早年间朝廷禁海,我那船坞还是早年留下来的,否则根本就不准做这行生意。

也就是靠着接漕运的造船生意,也帮着修修补补才维持到现在。

我那四个船坞,已经是江浙闽粤最大的船厂了,官办的没法比,人家是接漕运总督衙门的生意。’

江浙闽粤那地方靠海,关键境内河网纵横,水运非常便利,所以凭借内河航运,倒是让吕家船厂苟延到现在而没有垮掉。

“那你扩大船厂,需要我投多少银子,给我多少份子?”

魏广德随口问道。

“魏阁老,其实这造船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现在要造大船,船厂扩大是后面的事儿,主要是请大师傅承担造船的重任。

我是这么考虑的,要是能请到船厂大师傅,我们那里就可以先试着造一两条大船出来,等客人见到我们的造的船,来订船以后,我们再扩大船坞,征募更多人手.....”

吕昌黎到没想过一口吃成胖子,并不打算直接扩大船厂,而是想掌握造大船的技术,然后根据市场变化再扩大,不失为一个稳妥的法子。

毕竟,造船不是一朝一夕的,虽然造大船只要材料充足,三五个月就能完工,但吕家毕竟多少年没有造过大船了,技术和工人都需要一个过程积累。

“只要能帮忙介绍几个大师傅,还有东番岛那边打通采买木料的关节,船厂可以为此付出两成份子......”

吕昌黎还再那里嘚吧嘚吧说着他的想法,魏广德也听明白了,貌似自己提供渠道打通关节就要两成份子干股的事儿,可能外面已经传开了,连这个广东赤佬都知道了。

其实也不是魏广德不想搞属于自家的产业,只不过手里真没多少这样的经商人才。

而且,张居正的做法,其实更符合此时大明的常态。

官宦之家,才能在大明长期立足。

他为什么明知道不对,但还是忍不住私下里安排为自家孩子科举铺路。

不在乎他们能不能考进士,但举人身份必须有,这就是安家立业的基础。

光有钱,有什么用?

破家的知县、灭门的府尹,想想就知道普通百姓面对官员是何等诚惶诚恐。

魏广德其实已经有些理解为什么明末会有东林党产生,为什么江南商贾集团会支持他们,都是被官员们勒索怕了。

就是张四维家族,不也是依旧以经商为主业,但是家族中但凡有个读书的,都会想方设法为他科举铺路。

魏广德多少还有些摇摆不定,他实际上还是更倾向于家族子弟以后走仕途。

而银子嘛,到了一定程度,就和后世人说的一样,就是银行里的一串数字而已。

“要人和东番岛上的木料,呵呵......”

魏广德笑笑,别说这两件事儿还真就是船厂做大做强必须的。

船厂的大师傅,那是造船经验丰富,知道怎么造船才不会出事儿。

而东番岛上的木材,则是未来百年造船的原材料,只有解决原材料供应,才能保证船厂长久发展。

等吕昌黎说完,魏广德笑着问道:“就这些,没其他的了?”

“小的经营船厂时间也不短了,其他的事儿小的也知道该如何处理。”

吕昌黎不会奢求更多,没那必要,只要把工匠和木料的事儿解决,其他都好说。

再说,有魏阁老这张虎皮,其他魑魅魍魉也都会退避三舍。

到时候只要他给人留足面子,做足里子,就没人会挑他的毛病。

他不会因为引入魏广德这个股东就自以为是,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活了几十年的吕昌黎还是清楚的很。

“张吉。”

魏广德对旁边管家喊道。

“老爷。”

张吉上前一步,躬身答道。

“这事儿下来你和吕东家谈,该入股多少银钱就入股多少。”

魏广德淡淡笑着说道。

“是,老爷。”

张吉马上答应一声。

魏广德这时候也端起茶杯,吕昌黎识趣的随即起身告辞,态度很是谦恭。

张吉送人出去,不多时又回到书房。

“老爷,人已经送出府门了,已经约好时间,明日谈细节。”

张吉躬身说道。

“嗯,也不要太小气,该掏点银子就掏点。”

魏广德态度已经亮出来了,可以入股,只是说不拿干股,还是实实在在出点银子。

不过,这股份实际上是用关系换来的,自然也不会真出多少,就是个意思。

类似的活儿张吉干了不少,自然懂魏广德的意思。

实际上,魏广德这类牵线搭桥还不插手工坊厂子的事儿的合伙人,也是东家掌柜最喜欢的。

这年头大部分生意都是传家的,谁都不希望有一天自家生意被人抢走。

魏广德不插手生意,就拿分红,由他入股还没人敢找麻烦,多好的股东啊。

“回来了,谈好了?”

回到后宅,徐江兰叫丫鬟打水,伺候魏广德洗漱,一边笑着问道。

“嗯,说好了。”

魏广德接过丫鬟递来的热毛巾擦脸擦手,笑着说道。

“老爷,听管事的说,那位李太医已经回京城了,你看什么时候请他到府上来看看?”

这时候,徐江兰忽然说道。

“嗯?”

魏广德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说的应该是李时珍了。

“那就让张吉安排下,听说这李太医在外面可是有神医之名的。

对了,老家那边他去过没有?”

魏广德想起来了,帮他出书,自家家人也请他看看,也不知道江西那边他去了没有。

“已经去看过了,给爹开了几幅调理的方子,说等两年他回南京的时候再去看看。

家里其他人身体都还好,福安的身子也说是壮得像头牛,还让他少吃猪肉多吃牛肉,说吃多了也不好。”

徐江兰又笑道。

“嗯,这个也是,家里俩小子是有点胖了。”

徐江兰不说,魏广德还没觉察到儿子长的胖了点。

没过两天,魏广德回府,张吉就在他耳边小声说道:“老爷,那位李神医下午过来了,已经看过后院了。”

“哦,那他人现在在哪儿?”

魏广德站在府门口就问道。

“在西花厅等着呢。”

张吉小声道。

“招呼好,我回去换好衣服就过去。”

魏广德吩咐一句,就急忙往后院走去。

对于有本事的医生,魏广德当然不会得罪。

在后面换便服的时候,顺便问了下夫人和小儿子的情况,都好,只是给徐江兰开了副调理的方子。

“老爷,你快过去吧,我已经吩咐厨房准备饭菜,到时候请李神医用过饭再送他回去。”

徐江兰很是殷勤的说道。

“嗯,怎么,夫人也觉得这李太医医术高超?”

魏广德纳闷道,神医都叫出来了。

“嗯,真的是厉害,把脉都能看出我身体的一些隐疾,当得起神医之名。”

徐江兰直接就说道。

“夫人,你身上有什么隐疾?快告诉我。”

听到这话,魏广德急忙追问道。

“都是妇道人家才有的毛病,老爷管这些作甚。”

徐江兰娇嗔一句,就催着魏广德去花厅那边。

魏广德也不问了,换好衣服就去西花厅见到后世大名鼎鼎的李时珍。

入眼的,其实和魏广德见过的医官查不到,是一个外貌清瘦颀秀的小老头,谈起话来倒是有滋有味。

“李神医,李郎中,多谢你为家父和贱内治病调理,善贷感激不尽。”

进屋,魏广德就主动对李时珍行礼道。

“下官见过魏阁老。”

李时珍此时也起身,对魏广德行礼。

李时珍是医学世家出身,早年做过王府良医所医官,后上京任太医院判,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不过很快就辞职回家。

虽然辞官,但李时珍现在还有官身,那是因为他儿子李建中以举人身份入仕。

有李时珍的关系,补了四川一个知县的缺,因做事勤勉,去年转迁云南任通判。

作为褒奖,李时珍也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