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武侠修真 > 大唐山海行 > 尾声(其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宝十四载,吐蕃国内也发生了叛乱,甚至比大唐还早了大半年。

年初,尺带珠丹于亚着贝擦城赛马时被朝臣与苏毗联手弑杀,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赞普位,马祥仲巴杰掌握实权,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吐蕃可谓“安史之乱”最大的受益人,叛乱爆发后,由于唐朝大量抽调边军平乱,致使河西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片地区,当年千辛万苦夺来的石堡城被吐蕃轻易就夺了回去。

此后近四十年间,吐蕃的辖地大大扩张,东界陇山,北至贺兰山,西占据北庭、安西,向南威压南诏,一度推进到大雪山(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天竺境内。

马祥仲巴杰自恃功高,日益骄横,更禁佛教而崇苯教,赤松德赞成年后设计铲除了马祥仲巴杰,派章藏谢入唐及天竺求取佛法。

从天竺请来的是密宗大师莲花生,莲花生大师与苯教辩经大获全胜,赤松德赞下令全国废苯教,改信佛教。

从大唐请来的却是禅宗大师摩诃衍,其信者亦众,引发了天竺僧人的不满,双方再度以辩经决定去留。

此番“战况”激烈,莲花生大师与摩诃衍在逻些城的辩论长达三年,可惜吐蕃的“顿渐之争”却是渐宗赢了,莲花生大师再度获胜,摩诃衍向莲花生献上花环,离开了逻些城……

回纥可汗磨延啜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派长子叶护助郭子仪收复两京,唐皇赐号\"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叶护却不幸战死,英武可汗死后,次子移地健继位,称登里可汗。

宝应元年,移地健应召率兵会攻据守雒阳的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岂料移地健态度骄横,收复雒阳后,更是纵兵入城大肆杀掠,不但抢得财物无数,更是杀人上万,城中大火一二十天不灭。

眼看移地健大有赖在东都不走的架势,摩尼教大慕阇睿息登门劝说,没想到不但说服移地健退兵,更随其返回回纥传教,后立摩尼教被为国教,减少了许多杀戮。

移地健助唐平叛,颇具威名,得大唐马市厚报,可谓既强且富,却因而骄横自大,终被宰相顿莫贺达干所杀,移地健死后,回纥内乱频仍,短暂的强盛过后便迅速地滑向衰亡。

顿莫贺达干自立为合骨咄禄可汗,着力改善与大唐的关系,八年后,可汗遣使者前往长安,上表请改族名为“回鹘”,乃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以示其族骁勇。

东瀛日本地处偏远,直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方才得到安史之乱的消息,其酋淳仁天皇命吉备真备驻军大宰府(今福冈县太宰府市),本欲支援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却因国内权奸藤原仲麻吕作乱而作罢。

至于留在中原的日本人,藤原清河和晁衡再未坐上返回东瀛的海船。玄宗入蜀时,晁衡随往避难,至德二年还幸长安时,晁衡亦随之返还。之后晁衡深得肃宗、代宗信任,仕途顺遂,官至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封北海郡开国公。

大历五年(770年)正月,晁衡在长安辞世,死后葬于长安,追封二品璐州大都督,年七十有二。

藤原清河在大唐成亲,并育有一女,卒于大历十二年(777年)。

而井真成,再也没人见过他,只知玄宗还都后,曾遣高力士往马嵬坡迁葬贵妃,回报尸骨已不存,而香囊仍在,多年后在日本国则传出了杨太真未死东渡东瀛的故事。

艺术家和诗人们:

吴道子和张旭居然从雒阳城中安然脱身,吴道子卒于乾元元年(758年),张旭卒于乾元二年(759年)。

长安沦陷时,唐皇仓皇西逃,大量宫廷乐师为叛军所俘,安禄山在雒阳西苑凝碧池设宴时,迫使被俘的乐师演奏助兴,其他乐师迫于淫威勉强演奏之际,唯独雷海清拒不从命,安禄山恼羞成怒,将其残忍杀害。

雷海清的事迹见载于史册,还成为民间祭祀的“田公元帅”(戏曲行业祖师爷)。

盛世崩塌,宫廷乐师们流离失所星散各地,有人曾在江南见过李謩秋夜在江上吹笛,其曲调哀婉,闻者无不怨叹悲泣。

流落江南的乐工中,更有名的是李龟年,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李端的《赠李龟年》、王维的《江上赠李龟年》,所写的都是在江南遇到李龟年的情景。

两京的乐工、书画大家们,身无长物,却都奇迹般地得以保全性命,似是有人特为把众人从那地狱般的废墟中救了出来。

王维在长安城破时被俘,因诗名太盛,被安禄山强迎至雒阳,授予给事中的伪职。至德二载,唐军相继收复长安、雒阳,王维作为陷贼之官,按律本当处死,这时还是诗救了他。

王维在雒阳曾作《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因诗中亡国之痛与思念朝廷之情真切,而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其后居然官运亨通,上元元年夏,任尚书右丞,入政事堂议政,跻身宰相行列。

上元二年(761年)春王维上表致仕。七月作书向亲友辞别后安然离世,寿六十有奇。

岑参于至德二载春,自北庭返回关中,肃宗李亨以岑参为右补阙,十月,岑参扈从肃宗归长安。

之后岑参辗转各地,数度出关任职,只不过均非显爵,后受程元振案牵连,被诬为“余党”遭贬,外放为嘉州刺史。流放路上时受亡命之徒所阻,幸得神秘侠客相助,方得北归成都。

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逝于成都逆旅之中,年五十二。

与岑参并称“高岑”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却成了大唐少有的以高官厚禄善终的诗人。

高适曾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回到长安,又随玄宗入蜀。玄宗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四镇节度使,命其收复两京,同时却又封永王李璘为四镇节度使,高适力谏此为取乱之道,不可如此行事,奈何玄宗不纳,才有了后面的永王东巡之乱。

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后,召在江东募兵的李璘回京,李璘抗命不从。李亨召高适商议对策,高适分析利害,言李璘必败,肃宗甚为嘉许,以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率军平定江淮之乱,其后李璘大军一夜之间莫名瓦解,李璘兵败身死,高适则更受器重。

不意得罪了权宦李辅国,高适被左迁为东都太子府少詹事,却因此得太子李豫的赏识,李豫继位后,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练兵于蜀,抵挡吐蕃东出的威胁。

后奉诏还京,迁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适去世,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忠”,年六十五。

杜甫曾与高适、李白结伴同游梁宋,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正携妻女在鄜州避难,听闻肃宗即位,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至德二载四月,郭子仪大军逼近长安之际,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

后因与房琯亲近,遭到李辅国谗毁,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杜甫恰好见到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率安西军过境,见其军容强盛,兴奋之余写下《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之后杜甫一路蹭蹬,从雒阳到华州、华州到秦州、秦州到同谷、同谷到剑南,每况愈下,日子越过越苦,到了四处找友人借粮度日的境地,也曾寄书高适求助。

因生活困顿,杜甫四处漂泊投奔,常困于舟楫之上,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船上离开了人世,年五十九岁。

杜甫活着的时候诗歌名不彰,直至死后四十多年,杜诗的价值才被当世诗人发掘,彼时文坛领袖元稹、白居易对杜诗大加推崇,之后杜甫的文学地位越来越高,直至宋代达到顶峰,被尊为“诗圣”。

与杜甫不同,李白在活着的时候就名动天下,有“诗仙”之称。

安史之乱后李白举家避难江南,至德二载,不通政事的李白犯下大错,入永王幕府,永王擅自引兵东巡,遭高适征剿,李白在浔阳入狱。

李白曾写信给高适求救,高适却未回应,幸得郭子仪为其求情,才得脱死罪,改为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又恰逢大赦,得以回返江南。

此后李白心灰意懒,只在江南各处游历,后因生活窘迫,不得已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相传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亡,去世这一年是上元三年(762年),年六十二。

江朔与独孤湘的故事不见诸任何史书,平叛之战并非一帆风顺,郭子仪、李光弼也曾遭遇大败险些丧命,只是每每危急关头却忽有扭转乾坤的神奇变化,后世之人不知其故,只能在野史笔记中徒劳翻找而不得要领。

无从知晓,江朔是否再见过李白,唯知李白临终嘱托族叔李阳冰代为整理诗集,不过因战乱其诗作已“十丧其九”,留给的李阳冰的不过两卷,四十四首诗,李阳冰却整理编成十卷《草堂集》,录诗数百首,却不知是从何处得来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