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72章 新风拂旧俗,短发亦从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2章 新风拂旧俗,短发亦从容

万历五年的春天,京城的胡同里多了道新鲜景致——几个穿短衫的年轻男子,额前的头发剪得齐眉,鬓角利落,不再是往日里束着长发、戴着方巾的模样。他们走在石板路上,引来路人驻足打量,有好奇的孩童追着跑,喊着“快看,他们的头发好短!”

这股“短发风”,是从格致馆先刮起来的。馆里的学生整日与仪器、图纸打交道,长发束在脑后,低头时总垂下来挡视线,做实验时还容易沾到药水。有个叫沈括的学生,干脆找剃头匠把头发剪到齐耳,没想到做事反倒利落了许多,画图时不用总抬手拢头发,做化学实验时也不用担心发丝掉进烧杯。

“剪了头发,像卸下了千斤担子。”沈括摸着自己的短发,对同窗们说,“你们看那些西洋来的技师,都是短发,干活多方便。咱学格致,求的是实用,头发长短又有什么打紧?”

这话在学生中传开,不少人动了心。起初只是偷偷剪,怕被长辈责骂“不守祖制”,后来见格致馆总教习都没反对,甚至笑着说“清爽利落,挺好”,便渐渐大胆起来。不到半年,馆里半数男学生都剪成了短发,连带着京城里的作坊工匠、码头脚夫也跟着效仿——他们整日劳作,长发确实碍事,短发一剪,又凉快又方便,扛货时再也不用担心头发散开遮住眼。

苏砚秋第一次见到短发男子,是在登州的造船厂。几个年轻工匠正趴在船板上画图,额前的短发被汗水浸湿,贴在脑门上,手里的铅笔却飞快地勾勒着船身线条。见他过来,为首的工匠站起来行礼,动作干脆,没有束发男子低头时的拖沓。

“这头发剪得好。”苏砚秋笑道,“干活方便?”

工匠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回大人,确实方便。以前束发,天热时捂得头疼,现在剪短了,风吹着都凉快。就是家里老娘总念叨,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该随便剪。”

旁边的老工匠却插嘴:“老理儿也得看时候!咱爷爷那辈,种地用锄头,现在咱用铁犁;以前出海靠看星星,现在有指南针。头发长短短,不碍着孝顺,也不碍着干活,有啥不能变的?”

这话传到京城,竟引来了一场争论。翰林院的老学士们在朝堂上递奏折,说“短发有伤风化,是学蛮夷之俗”,恳请陛下下旨禁止。万历皇帝却把奏折转给了苏砚秋,笑着问:“爱卿怎么看?”

苏砚秋拿着奏折,来到朝堂上,指着殿外正在搬运石料的工匠:“陛下请看,那些工匠若束着长发,扛石头时稍不留意,头发就可能被卷入滑轮,轻则扯伤头皮,重则危及性命。格致馆的学生剪短发,是为了更好地做研究;工匠剪短发,是为了更安全地干活。这不是伤风败俗,是顺应时势。”

他顿了顿,又道:“太祖皇帝定下束发之制,是因当时礼仪需庄重。可如今世道变了,有了工厂、学堂、轮船,男子们的营生不再只是读书、种地,还有开机器、修铁路、驾船远航。若一味守着‘长发’的规矩,反倒碍了生计。再说,头发剪了还能长,可因长发误了事,就追不回来了。”

有老臣反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发就是不孝!”

“非也。”苏砚秋摇头,“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可如今多少男子远渡重洋做买卖,为的是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这难道不是孝?同理,剪发为了更好地谋生,让家人安康,又何尝不是孝?守孝在心,不在形式。”

万历皇帝听着,忽然看向站在班末的几个年轻翰林:“你们几个,头发都挺长,干活碍事吗?”

年轻翰林们面面相觑,一个刚入翰林院的庶吉士小声说:“回陛下,抄录文书时,头发总掉下来沾墨汁,确实有些不便。”

皇帝笑了:“那就剪了吧。朕看沈括的短发就挺好,清爽。以后男子发式,听其自便,朝廷不做规定。”

旨意一下,京城的剃头铺顿时排起了长队。有胆小的,先剪到齐肩试试;有大胆的,干脆剪成板寸,露出光洁的额头。连一些老工匠都带着儿子来剪发,说“咱跟不上新学问,还跟不上新样子?”

短发流行开来,竟带起了新的风尚。作坊里的工人,穿着短褂配短发,干活时精神抖擞;学堂里的学生,背着书包,短发在阳光下闪着黑亮的光泽;甚至连一些年轻官员,也悄悄剪短了头发,说“处理公文时,不用总拢头发,效率都高了”。

苏砚秋在河南巡查时,见田间劳作的农夫也有剪短发的。一个老农正弯腰插秧,额前的短发被汗水打湿,却不妨碍他手脚麻利地把秧苗插进田里。“大人别笑俺老糊涂,”老农直起腰,擦着汗说,“俺儿子在工厂上班,剪了短发说方便,俺寻思着,俺种地也怕头发掉进泥里,就跟着剪了。你别说,真凉快!”

江南的商街里,短发男子更是常见。他们穿着西装,留着利落的短发,与西洋商人谈生意,举止从容,丝毫不输对方。有西洋商人在日记里写:“大明的男子变了,他们不再固守旧俗,却多了几分自信——连头发的长短都能自主选择,这样的国家,难怪越来越兴旺。”

当然,也有坚守长发的人。翰林院的老学士们依旧束着长发,说“君子重仪表”;乡下的老先生们也教导弟子“不可忘本”。但没人再去指责短发男子,就像有人爱吃米,有人爱吃面,不过是选择不同罢了。

苏砚秋的府里,老管家也动了剪发的心思,犹豫着问:“老爷,我这把年纪,剪短发会不会让人笑话?”

苏砚秋看着他花白的长发,笑道:“你若觉得束发舒服,就留着;若觉得麻烦,就剪了。日子是自己过的,头发长短,自己顺心就好。”

几日后,老管家真剪了短发,虽然起初有些别扭,却渐渐觉得清爽,干活时再也不用担心头发散开。他摸着自己的短发,对苏砚秋说:“老爷说得对,顺心最重要。”

这年秋天,《大明画报》刊登了一组画:左边是束发的老学士在书院讲学,右边是短发的工匠在工厂操作机器,中间配着一行字:“发有长短,心同家国。”

苏砚秋看着画报,忽然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也曾为束发是否方便而烦恼。如今,这小小的改变,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开放——当一个国家的百姓,连选择头发长短的自由都有了,说明它足够自信,足够包容,也足够有底气去拥抱新的变化。

风拂过京城的胡同,短发男子与长发男子擦肩而过,彼此点头微笑,没有隔阂。这或许就是开放的真谛: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各得其所;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的时代里,活得更自在,更有生命力。

而这一切,从一缕短发开始,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模样,温柔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