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54章 民声落实处,琐事见初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4章 民声落实处,琐事见初心

河南府衙的厢房里,晨光透过窗棂,在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砚秋铺开那本记满民声的册子,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偃师造纸厂排污”“张村井水重金属超标”“工匠伤病补贴”“启智小学图书短缺”……每一条都被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着经办人、期限、措施,像一张细密的网,将百姓的诉求一一兜住。

“老爷,偃师县的差役来报,裕丰造纸厂已经停工整改了。”老管家捧着一封公文走进来,“他们按您的吩咐,拆了旧的排污管道,格致馆的工程师正在装‘净化池’,说处理后的水能养鱼呢。”

苏砚秋接过公文,见上面附着净化池的图纸和工匠的签字,点头道:“让差役盯着,三天后去验水,不合格就不准开工。另外,让洛阳的‘环保巡查队’每月去一次,别等百姓告状了才想起管。”

正说着,开封知府赵文轩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账簿:“苏大人,张村的深井已经打好了!这是打井的账目,用了三百贯,都是从‘民生基金’里支的,百姓们说水甜得很,昨天还派人送了两桶来,您尝尝?”

他身后的差役捧着一个瓦罐,苏砚秋倒了一碗,清澈的井水透着凉意,喝在嘴里果然甘甜。“让村里再请格致馆的人测一次水质,没问题了就把井台砌高些,免得弄脏。”苏砚秋放下碗,“另外,告诉张村的百姓,以后有水质问题,直接去县衙找‘民生专员’,不用再跑府城。”

赵文轩连连应着,又递上一份名单:“工匠互助会的章程拟好了,您看这样行不行?每个工匠每月交两文钱,官府补三文,谁家出事了,按伤情给补贴,重伤能领三个月的工钱。”

苏砚秋翻看章程,见上面写着“入会自愿,账目公开,每月在集市贴一次收支”,不由笑道:“这法子好,让百姓自己管自己的事,比官府强压着强。选几个有声望的老工匠当会长,再让府衙的账房帮着理账,别出了岔子。”

话音刚落,启智小学的周校长带着几个学生来了。孩子们抱着崭新的图书,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亮。“苏大人,您送的书收到了!《格致故事》有二十本,《农桑图谱》也有十套,孩子们现在下课就围着看,连打闹都少了。”周校长指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这就是狗剩,他说要给您读段书呢。”

狗剩捧着《格致故事》,奶声奶气地念起来:“蒸汽机能拉火车,是因为烧煤产生了力气……”念到兴起,还指着插图说:“苏爷爷,这机器跟修桥用的起重机一样吗?”

苏砚秋摸了摸他的头:“差不多,都是靠格致的道理干活。等你们的篮球架装好了,我再给你们讲起重机怎么吊石头的。”

孩子们欢呼起来,周校长却红了眼眶:“大人,您还记着篮球架的事……其实孩子们没指望这么快,您日理万机的……”

“孩子们的事,就是大事。”苏砚秋打断她,“学堂的篮球架,今天下午就能装好,是府衙的木工特意做的,比原来的还结实。另外,我让人在操场边种了几棵树,夏天打球也能凉快些。”

处理完这些事,已近中午。苏砚秋刚想歇口气,账房先生又拿着“民生基金”的账本进来:“大人,这个月的基金花了一千五百贯,打井三百,买图书两百,工匠互助会补了五百,还有五百给漯河沿岸的村子修了排水沟……”

“钱花在明处就好。”苏砚秋看着账本,“民生基金不能省,哪怕少修一座牌坊,少办一场宴会,也得把百姓的事办实。下午你去趟库房,看看还有多少余粮,最近秋雨多,得备着点,别让哪个村子断了粮。”

午后,苏砚秋带着老管家去了集市。刚到街口,就见几个工匠围着一个木牌看,上面贴着“互助会收支表”,王师傅正给大家算账:“这个月收了五十文会费,官府补了七十五文,李木匠手被砸了,领了三十文买药,还剩九十五文,都存在钱庄呢。”

见苏砚秋走来,工匠们纷纷围上来,王师傅举着手里的铁手套:“大人,您送的护具真管用!我昨天打铁,火星溅在手套上,一点事没有。这互助会更是好,以后干活心里踏实多了!”

不远处的茶馆里,陈守业老汉正跟人吹嘘:“咱苏大人说话算数!造纸厂的水真清了,昨天我去看,真有小鱼在里面游呢!”旁边的张婶笑着说:“俺们村的井水也甜,早上煮的粥都比从前香!”

苏砚秋站在街角,听着这些细碎的念叨,心里像被温水泡过一样舒坦。他想起年轻时总想着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如今才明白,百姓的日子,就藏在这打井、买书、修篮球架的琐事里。把这些事办好了,比建十座牌坊、写百篇文章都管用。

傍晚,回到府衙,老管家端来一碗汤面,上面卧着两个荷包蛋。“老爷,您今天跑了一天,吃点东西歇歇吧。”他看着苏砚秋案上的册子,上面的红圈大多被划掉了,只剩下寥寥几条,“剩下的事,明天再办也不迟。”

苏砚秋却拿起笔,在册子上添了一行:“查各县学堂是否有破损桌椅,下周前修缮完毕。”写完才笑道:“歇是要歇的,但这些事搁在心里,不办完睡不着啊。”

窗外的月亮升了起来,照着河南府的街巷。那些被修好的井、装满书的学堂、挂着护具的铁匠铺,都在月光下安静地待着,像一个个踏实的注脚,写在“民生”这篇大文章里。

苏砚秋知道,这些事或许不够“辉煌”,却能让百姓的日子多一分甜,少一分难。而他所求的,不过是让这中原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清晨喝到干净的水,在学堂读到想看的书,在干活时少受点伤——这些朴素的愿望实现了,便是最大的政绩,最稳的江山。

夜色渐深,案上的册子还摊开着,上面的字迹在灯光下泛着暖光,像一颗跳动的初心,在岁月里始终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