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52章 新科聚汴京,策论话民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2章 新科聚汴京,策论话民生

开封府的“聚贤楼”里,雕梁画栋间飘着淡淡的墨香。新科中举的五十位考生围坐成圈,案上摆着笔墨纸砚,还有刚送来的河南特产:开封的桶子鸡、许昌的腐竹、洛阳的浆面条。苏砚秋坐在主位,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像看着一片刚抽芽的禾苗,眼里满是期许。

“今日请诸位来,不为庆功,只为听几句实在话。”苏砚秋端起茶杯,“你们刚从乡野来,最知百姓的难处;又经秋闱淬炼,有自己的想法。不妨说说,回到地方,你们想先做些什么?”

话音刚落,王二柱便站了起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手里还攥着那幅水车改良图:“苏大人,学生想先在开封府推广新水车。咱河南多旱田,老水车一天只能浇三亩地,学生改的这‘双轮水车’,能浇十亩,还省人力。只要官府能给点木料补贴,百姓肯定愿意用。”

他把图纸铺开,上面密密麻麻标着尺寸、齿轮咬合的角度,还有试用时记的“每日浇地量”。“这是学生在村里试了半年的记录,”王二柱指着账本,“李家庄用了新水车,今年亩产多了两石。”

苏砚秋接过图纸,指尖划过那些歪斜却认真的批注,点头道:“想法好,更难得有实证。推广的事,我会让开封府衙配合你,先找三个村子试点,成了再铺开。”

刘月英接着起身,她从布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蚕桑日志》,里面贴着桑叶标本、蚕茧照片,还有详细的温度、湿度记录:“学生想在南阳建‘蚕桑学堂’。咱河南的蚕茧总比不过江南,不是咱的桑叶不好,是喂养不得法。学堂里不仅教技术,还能帮蚕农联系丝绸厂,免得被商贩压价。”

她翻开日志,指着一页:“这是学生试养的‘改良蚕’,吐的丝比普通蚕粗三成,织出的绸子能多卖两成价。只要教会百姓选种、控温,不出三年,南阳的丝绸定能赶上江南。”

“女子能有这份心,不容易。”苏砚秋赞许道,“蚕桑学堂的事,我让南阳知府划拨三间民房,再从格致馆请位蚕桑专家来指导。钱不够,从我的俸禄里支。”

角落里,一个瘦高的年轻人站了起来,是精通外语的周明轩。他手里拿着一份《南洋商情》,上面记着河南特产在海外的售价:“学生发现,咱河南的芝麻在南洋很抢手,一斤能卖十五文,比本地贵五文。但运输太麻烦,走水路要发霉,走陆路成本高。学生想试试用‘风干法’保存芝麻,再请商队帮忙运出去,让百姓多赚点。”

他还画了个简易的风干仓图纸:“用竹篾编仓,底下铺石灰,既能防潮,又花不了多少钱。学生在老家试过,芝麻能存三个月不发霉。”

苏砚秋看着图纸,忽然想起年轻时在南洋看到的中国货,多是丝绸、瓷器,很少有农产品。“这想法能打开新路,”他说,“我会让开封的‘万国商栈’帮你联系南洋商人,先运一批试试水。”

考生们越说越起劲,有的想在农村推广“堆肥法”改良土壤,有的想在县城办“夜间学堂”教百姓识字,还有的想改良黄河边的盐碱地,种上耐盐的苜蓿喂牛羊。案上的策论稿越堆越高,每一页都写着具体的办法、需要的支持、预期的效果,没有一句空话。

“你们说的,都是百姓天天盼的事。”苏砚秋看着这些策论,语气郑重,“为官者,最忌‘眼高手低’——看着是大事,做起来却不落地。你们从乡下来,知道哪块地该浇水,哪棵树要施肥,这就是你们的优势。”

他拿起王二柱的水车图,又拿起刘月英的蚕桑日志:“这些不是废纸,是你们的‘为官凭证’。百姓不认‘举人’的头衔,只认你能不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点。”

午时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考生们的脸上,映得他们眼里的光更亮了。聚贤楼外,卖花的小贩吆喝着走过,篮子里的菊花正艳;远处的茶馆里,说书先生在讲“新科才子为民办实事”的新鲜事;连路过的马车夫都在念叨:“听说今年的举子不一样,专懂种庄稼、修农具的,这才是咱河南需要的官!”

散席时,苏砚秋给每位考生送了一本《河南民生册》,里面记着各地的农田亩数、水利设施、百姓收入,扉页上写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回到地方,多走田埂,少坐衙门;多问老农,少听汇报。”苏砚秋握着王二柱的手,“遇到难处,就翻开这册子看看,想想百姓的日子,就知道该往哪走了。”

王二柱用力点头,把册子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一块滚烫的烙铁。刘月英的日志里,又多了一行字:“今日得苏公教诲,当以民生为笔,写好为官这篇策论。”

苏砚秋站在聚贤楼前,看着考生们三三两两地离开,有的往驿站赶,准备回乡筹备试点;有的往府衙去,想尽快对接推广事宜;还有的蹲在街角,对着民生册上的地图,一笔一划地标注着要去的村子。

秋风卷起他们掉落的策论草稿,上面的字迹被吹得猎猎作响,像一面面小小的旗帜。苏砚秋知道,这些年轻人即将奔赴河南的各个角落,带着他们的水车、蚕桑、风干仓,带着那份贴着泥土气的认真,去改写一方水土的模样。

而这,或许就是他巡游天下最大的收获——不是看到了多少繁华,而是看到了有多少人,愿意接过“为民”的接力棒,一步一步,把日子往好里过。

夕阳为开封府的城墙镀上金边,苏砚秋转身往住处走,脚步轻快。他仿佛已经看到,明年的河南大地上,新水车在田埂间转动,蚕桑学堂里传出笑声,南洋的货船上堆着河南的芝麻……那些年轻的身影,正和百姓一起,把策论里的蓝图,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