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13章 轨辙通四极,邮路达万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3章 轨辙通四极,邮路达万家

洛阳城的火车站,蒸汽火车的汽笛声刺破晨雾,月台上车水马龙。背着行囊的旅人、推着货物的商贩、举着牌子接人的亲友,在“哐当”的铁轨声中往来穿梭。站长老王举着信号灯,指挥着刚进站的“中原号”列车停靠——这趟列车昨夜从漠北出发,全程三千多里,仅用十八个时辰就抵达洛阳,比十年前的马车快了整整十倍。

“这钢铁大家伙,真是把千里路变成了家门口!”刚下车的漠北牧民巴特尔,怀里抱着一捆风干的羊肉,笑着对老王说。他这次是乘火车来洛阳探亲,怀里的羊肉要送给中原的亲家,“以前走一趟得一个月,现在睡两晚就到,肉还新鲜着呢!”

这是大明国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寻常一幕。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全国的铁路已形成“八纵八横”的格局:从漠北的草原铁路到南洋的跨海铁路,从西域的沙漠铁轨到海东的滨海铁道,总里程突破五万里,铁轨下的枕木连起来,能绕地球两圈。

更令人惊叹的是“立体交通”的雏形。铁路之外,公路网覆盖了全国所有乡镇,马车、自行车、汽车在上面往来;内河航运的蒸汽轮船取代了帆船,长江、黄河上的货轮日夜不息,将江南的粮食、中原的铁器运往各地;空运虽尚在起步,“凌云-货运型”飞机已能运送信件、药品等急需物资,从洛阳到泉州的航空邮路,三天就能送达。

交通的便利,让“邮政”成为连接万家的纽带。洛阳的邮政总局里,分拣员们正忙着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邮件。信件、包裹、电报在这里分类,再通过火车、汽车、飞机送往目的地。墙上的电子钟显示着各地的送达时间:“漠北至洛阳,信件五日达;南洋至中原,包裹十日到;紧急电报,即时送达。”

“您的包裹寄往吕宋岛?”柜台后的邮政员接过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中原的种子,“用航空包裹吧,比海运快半月,还能避免受潮。”寄件人是个老农,笑着点头:“给在太平州郡种地的儿子寄的,让他也种种咱中原的好庄稼。”

邮政不仅传递物件,更传递着亲情与思念。漠北的牧民通过信件给南洋的商人下单买茶叶,江南的学子寄课本给西域的同窗,甚至连偏远村寨的老人,都学会了托人写家书,让在外当兵的儿子“注意添衣”。邮局里的“电话邮筒”更是方便——对着话筒录下想说的话,邮政员会把语音转成文字,连同信件一起寄出,解决了不少百姓“不会写字”的难题。

交通与邮政的发展,也催生了“物流产业”的繁荣。洛阳城里的“通运商行”,能承接全国范围内的货物运输,从几两重的药材到几吨重的机器,都能按时送达。商行老板是个年轻的格致学子,他指着墙上的物流地图说:“我们用电话调度车辆,用火车、轮船联运,比从前的镖局快十倍,还便宜三成。”

在西域的丝绸古道上,昔日的骆驼商队已被汽车队取代。司机们开着“沙漠型”汽车,车斗里装满中原的布匹、格致器具,两天就能走完从前骆驼队半月的路程。休息时,他们用车载电台与下一个驿站联系:“前方路段畅通,预计明日午时抵达。”

苏砚秋巡查江南铁路时,登上了一列“快速列车”。车厢里干净整洁,乘客们有的看书,有的聊天,有的望着窗外的稻田出神。列车长是个从马车夫转行的中年人,他骄傲地介绍:“这列车时速八十里,车厢里还有暖气,冬天坐也不冷。您看这餐车,能吃到热乎的米饭炒菜,比家里还方便!”

车窗外,铁路与公路并行,偶尔有汽车与火车赛跑,引得乘客们发笑;远处的河面上,蒸汽轮船冒着白烟缓缓驶过,与铁路、公路共同织成一张密集的交通网。苏砚秋忽然想起年轻时,从洛阳到开封要走三天路,而现在,半天就能往返,这便是交通进步带来的奇迹。

“交通是血脉,邮政是神经。”苏砚秋对同行的官员说,“血脉通了,物资才能流动;神经活了,信息才能传递。这两样畅通了,国家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傍晚的洛阳火车站,夕阳将铁轨染成金色。最后一趟列车进站,下来的乘客里,有带着南洋香料的商人,有捧着西域药材的药农,有背着课本的学子,还有探亲归来的旅人。他们提着行李,汇入站前的人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奔波后的踏实——无论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这张交通与邮政的大网,总能将他们与目的地紧紧相连。

站台上的信号灯闪烁着,指引着下一趟列车的方向。铁轨延伸向远方,消失在暮色中,像一条无尽的纽带,一头连着繁华的都市,一头连着宁静的乡村,一头连着中原的沃土,一头连着太平州郡的海岛。而在这条纽带之上,流动的不仅是货物与信件,更是人心的相通,是“华夏一家”最生动的注脚。

夜色渐深,火车站的灯火依旧明亮,映照着“大明邮政”四个红字。灯下,分拣员们还在忙碌,将一封封信件、一个个包裹送上即将出发的夜班列车。这些承载着思念与期盼的物件,将随着火车的轰鸣,驶向大明国的每一个角落,让万家灯火之下的人们,感受到彼此的温度,触摸到时代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