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20章 阶升四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闱放榜那日,京城的风都带着几分雀跃。苏砚秋刚从农桑司衙门查完新粮种的培育记录,就见吏部的小吏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举着一卷明黄的圣旨,脸上是按捺不住的喜色:“苏大人!大喜!陛下有旨,宣您即刻进殿!”

苏砚秋心里微动,却不动声色地整了整衣襟,跟着小吏往太和殿走去。沿途的官员见了,纷纷拱手道贺,他这才隐约猜到几分——莫非是北疆的棉田丰收,或是新推的“农桑新法”见了成效?

太和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皇帝正拿着一本奏折看得入神,见苏砚秋进来,抬了抬下巴:“苏爱卿来了,正好。你看看这个。”

奏折递到面前,是陕西巡抚奏报的“陕北棉业盛况”,字里行间满是赞叹:“自苏大人推广棉桑之法,延川一带户户种棉,家家织布,半年内缴银逾万两,百姓添新衣、盖新房者不计其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苏砚秋刚看完,皇帝便朗声道:“苏爱卿,你在陕北推行农桑,短短两年,让昔日贫瘠之地变作富庶之乡,百姓安居乐业,税银翻倍,此等功绩,理当嘉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臣:“朕思来想去,农桑乃国之根本,现有的农桑司品阶太低,难以统筹全国农务。今特升农桑司为‘农桑部’,秩正四品,掌天下农、桑、棉、麻之事,钦命苏砚秋为农桑部尚书,赐穿绯色官袍,赏玉带一条,食四品俸禄!”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哗然。谁都知道,农桑司原本只是从六品的小衙门,如今一跃成为正四品的“部”,还让苏砚秋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官员执掌,这是何等的荣宠!

苏砚秋躬身跪地,声音沉稳:“臣苏砚秋,谢陛下隆恩!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天下百姓!”

“起来吧。”皇帝笑着摆手,“你可知朕为何要升你?”

苏砚秋抬头,对上皇帝的目光。

“因为你懂百姓。”皇帝的声音带着感慨,“那些科甲出身的官员,总说要‘牧民’,可你却懂‘养民’。你在陕北,不是逼着百姓种棉织布,而是教他们种、帮他们卖,让他们自己尝到甜头,这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

他拿起案上的一幅画——正是二丫画的“棉田丰收图”,上面有嬉笑的孩童、忙碌的农妇、算账的老农,笔法稚嫩却满是生机。“你看这画,比任何奏折都能说明问题。百姓过得好,天下才能好。”

苏砚秋接过那幅画,指尖拂过画上孩童的笑脸,心里忽然涌上一股热流。他想起初到陕北时,看到的那些破衣烂衫的农户;想起二丫第一次织出带花纹的棉布时,眼里的光;想起如今家家户户屋檐下晾晒的新棉絮,飘着阳光的味道。

“臣明白。”他郑重道,“农桑部不仅要管种植、纺织,更要管民生。臣会在各地设‘农桑学堂’,教百姓新法子;开‘惠民坊’,帮百姓卖收成;立‘互助会’,让富户帮贫户,抱团过日子。”

皇帝满意地点头:“准了。所需银两,从内库拨款。”

退朝时,同僚们纷纷围上来道贺,徐阶拍着他的肩笑道:“恭喜苏尚书!这下你可真是‘棉花堆里坐上官’了,一步登天呐!”

苏砚秋笑着拱手:“都是陛下恩典,也是百姓争气。”他低头看了看身上新换的绯色官袍,料子顺滑,却不如陕北农户织的棉布穿着踏实。

回到新落成的农桑部衙门,只见匾额上的“农桑部”三个字笔力遒劲,是皇帝亲笔题写。属官们早已候在门口,见他来,齐齐躬身:“恭迎苏尚书!”

苏砚秋走进大堂,案上早已摆好了各地送来的农桑简报:江南的新稻种试种成功,亩产提高两成;岭南的甘蔗改良品种,甜度增加;北疆的棉花抗寒品种培育成功……桩桩件件,都透着生机。

他拿起笔,在簿子上写下:“农桑部第一事——编《农桑新法》,刊印万册,发往各州府。”

窗外的阳光落在“农桑部”的匾额上,金辉灿烂。苏砚秋望着远处的天际,忽然想起陕北的棉田,此刻该是绿意盎然了。他知道,这四品官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这一天起,他要让天下的土地,都长出希望;让天下的百姓,都穿得暖、吃得饱,把日子过成陕北棉田那样,一年比一年繁茂。

绯色官袍的衣角在风里轻轻扬起,像极了陕北棉田里,那些饱满的棉桃,正等着炸开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