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放权后的日子,如同被秋日阳光浸透的琥珀,清澈、温暖,流淌着从容的韵律。姜羡发现,当肩膀上那副名为“事业”的重担被卸下后,感官似乎都变得敏锐了许多。

她开始注意到图书馆窗外那棵银杏树,叶子是如何一天天从边缘开始,染上灿烂的金色;能品味出学校咖啡厅不同批次咖啡豆之间微妙的风味差异;甚至能在黎晴叽叽喳喳的分享里,捕捉到她内心深处对未来的那一点点迷茫和期待。

《高级财务管理》的课程变得有趣起来。当她不再需要将这些知识立刻应用于某个具体并购案或估值模型时,理论的精妙与逻辑的自洽反而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她甚至在一次案例讨论中,纯粹从学术角度提出了一种反常规的解读,让授课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盯着她看了好几秒,然后缓缓点头:“有点意思。跳出框架,才能看到框架本身。”

这种纯粹求知的乐趣,是前世作为社畜和今生作为创业者的她,都极少能安心享受的。

宿舍夜谈的内容也愈发天马行空。在黎晴的怂恿下,四个人甚至玩起了真心话大冒险。当轮到姜羡被问及“理想型”时,她看着三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微微一怔,随即失笑。前世忙于生存,今生忙于构建帝国,“理想型”这种带着少女梦幻色彩的词汇,早已被她尘封在记忆角落。

她斟酌片刻,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或许是……能让我感到平静,又能激发我探索欲的人吧。” 这个答案太过抽象,引来黎晴的大呼“狡猾”,连林菱都露出思索的神情,唯有秦悦,靠在床头,懒懒地评价了一句:“要求不低。”

她与林菱一起去听了场校内交响乐团的演出。当贝多芬的旋律在音乐厅回荡时,姜羡闭上眼,完全沉浸在情感的洪流中。

她不再去分析哪个声部出了细微差错,也不再下意识地评估这场演出的“市场价值”,只是单纯地感受着音乐带来的震撼与抚慰。

散场后,她和林菱在微凉的夜色里边走边讨论着乐曲背后的故事,那种精神上的共鸣,让她感到格外充实。

个人爱好也以前所未有的密度融入她的生活。她在凯旋公馆的公寓里专门开辟了一个画角,周末午后,阳光正好,她调着颜料,对着静物或窗外的风景,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颜料的气味,画笔划过画布的触感,都让她进入一种忘我的“心流”状态。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练习大提琴时,她不再是为了维持“技能等级”,而是真正享受着与乐器、与乐曲的对话。

当然,她并非完全隔绝了与“云瞻”的联系。那更像是一种“上帝视角”的偶尔一瞥。

某天,她心血来潮,登录了那个加密视图。代表“星海互动”的图标旁边,清晰地显示着《星语者·暗潮》资料片的玩家在线人数和口碑评分,都稳定在高位。代表“幻月科技”的区域,则有一条新的进度提示:“直觉式手势操控原型机迭代版(V3)实验室测试通过,延迟降低至xx毫秒,达到预定目标。”

一条来自墨渊的、极其精简的文字信息悬浮在界面角落:“已接触柏林‘黑曜石’独立工作室,其分布式服务器架构技术对‘方舟’模式有潜在颠覆性。评估报告已存档。”

姜羡只是平静地浏览着,如同欣赏一件自己亲手打造、如今正在自动平稳运行的精美机械。她没有任何想要插手干预的冲动,只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淡然。牧恒和墨渊的组合,效率与远见并存,确实比她事必躬亲时运行得更加丝滑。

她关掉界面,拿起手边看到一半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继续沉浸在那改变历史瞬间的叙事中。

偶尔,她也会思考未来。不是商业帝国的未来,那个有牧恒和墨渊在,她毫不担心。她思考的是“姜羡”这个人,在摆脱了生存压力和事业枷锁后,究竟想要追寻什么?是学术的更深殿堂?是艺术的无垠表达?还是去探索这个世界更多未知的角落,遇见更多有趣的人和事?

答案尚未清晰,但这种“未知”本身,却让她感到一种雀跃。前路不再是必须精确计算的航线,而是一片可以随性探索的星辰大海。

秋意渐深,姜羡裹紧了风衣,抱着书走在落满梧桐叶的小道上。耳机里流淌着在巴黎买的那张黑胶唱片转制的数字音乐,慵懒的法语女声吟唱着关于爱情与离别的絮语。她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步伐轻快。

她不再是被资本和博弈定义的“姜总”,也不是背负着逆袭使命的“学渣”,她只是京北大学一名普通又有些不普通的大三女生,正尽情享受着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之一,以及那份由自己亲手争取来的、无比珍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