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月的最后一场暴雨洗刷过城市,空气中残留着泥土的清新气息,暑热悄然褪去几分。省实验中学高三开学的前一天,姜羡坐在书桌前,窗外是渐沉的暮色和零星亮起的灯火。

她刚刚结束在学习空间里与衡进行的一场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模拟辩论。退出空间后,意识回归,指尖还残留着虚拟键盘敲击数据的触感,脑中却异常清明。

桌面上,摊开着高三上学期的物理课本,旁边是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另一角则放着记录金融数据初步分析心得的笔记本。各种知识体系在她脑中交织,却又泾渭分明,互不干扰,反而形成一种奇异的互补与支撑。

【检测到宿主高效统筹多领域深度学习,思维带宽与认知弹性微弱提升。】系统的提示响起。

姜羡轻轻呼出一口气。这个暑假,她几乎是以一种贪婪的姿态汲取着知识。

在1:7的时间流速下,她不仅完成了高三上学期数理化核心内容的预习,更在衡的引领下,将金融经济学的知识框架搭建得初具雏形,编程能力也随着数据处理的需求而水涨船高,甚至抽空将古筝熟练度提升到了高级门槛。

更重要的是,那种对自身能力的掌控感和对目标的清晰认知,让她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三,没有惶恐,只有蓄势待发的平静。

手机屏幕亮起,是“小仙女们”的微信群。

李艺:「@全体成员 明天就开学了!姐妹们!高三了!感觉怎么样?我感觉我训练量又要加了,教练说最后一年冲刺了!」后面跟着一个“躺平任捶”的表情包。

陈薇:「已预习完高三物理选修3-5,化学选修5,数学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初步。状态良好。」一如既往的简洁精准。

姜羡看着屏幕,嘴角微扬,回复道:「同预习完毕。状态良好+1。艺姐加油,薇姐稳。」她顺手拍了一下桌角的琴谱封面,「顺便,古筝版《战台风》差不多能拿下了,下次表演给你们听。」

李艺立刻炸出来:「哇!羡羡你又偷偷升级!《战台风》!听起来就超厉害!等我比完赛必须听现场!」

陈薇也回了一个简短的:「期待。」

简单的几句闲聊,却带着无需言说的默契与支持。她们走在不同的跑道上,却彼此遥望,互相鼓劲。

第二天,高三正式开学。

教学楼里的气氛明显与高二不同。走廊里安静了许多,匆匆而过的学生们脸上少了几分嬉笑,多了几分沉凝。

教室后墙上的高考倒计时牌已经挂起,鲜红的数字无声地传递着压迫感。

高三一班的班主任依旧是那位严谨的物理老师,开场白简短而有力:“同学们,欢迎进入高三。这一年,没有多余的话,只有一件事——拼搏。每一次考试,每一次排名,都至关重要。目标明确,行动果断,心态平稳。好了,发书。”

厚厚一摞新教材和复习资料顷刻间堆满了课桌,油墨的味道混合着某种无形的压力,弥漫在空气中。

姜羡翻开崭新的物理书,目光扫过熟悉的电磁感应定律,心境却与高一高二时截然不同。不再是探索新知的好奇,而是带着一种已然掌控的从容和即将将其运用至纯熟的笃定。

课间,班主任再次将姜羡和陈薇叫到办公室。

“这是京北大学保送选拔的初步流程和时间表,”班主任将两份打印件递给她们,“十月中旬的答辩会是第一道坎,主要是初步筛选。评审团由校领导和京北派来的招生老师组成。内容围绕学业成绩、竞赛成果、未来规划进行陈述和问答。你们需要提前准备陈述材料。”

姜羡和陈薇仔细看着时间表,心跳微微加速。

“答辩表现权重很高,”班主任强调,“成绩和竞赛是硬指标,但如何展示你们的思维深度、学术潜力以及未来规划,同样关键。好好准备。”

“是,老师。”

走出办公室,陈薇推了推眼镜:“陈述材料,一周后初稿互审?”

“好。”姜羡点头。竞争归竞争,她们都明白,高水平的对手更能激发彼此潜力。

接下来的日子,姜羡的生活节奏更快,却依旧有条不紊。白天的课堂,她高效吸收老师讲解的细节,与自己的预习成果相互印证。晚上和陈薇复习后假装要睡觉实则进入学习空间,则分割给答辩准备、竞赛冲刺、以及金融和编程的深入学习。

她开始精心准备答辩陈述。不仅仅是罗列成绩和奖项,更是在荧和衡的帮助下,深入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思考如何将数学、物理、编程甚至初步的经济学视角融合起来,阐述自己对未来学术方向的构想——一个偏向金融工程或数理经济的交叉领域。

【演讲与口才】模块再次派上大用场。她在空间里对着虚拟评审团反复练习,调整语速、语气、眼神和手势,确保每一个观点都清晰、自信、有说服力。

与此同时,数学竞赛的决赛也日益临近。

她在殊的指导下,开始攻坚一些历年的决赛难题,思维强度极大。偶尔遇到瓶颈,她会放下笔,练一会儿琴,或者打一套拳,让大脑放松,往往能在身体律动间捕捉到新的解题灵感。

【技能融汇贯通】的效果在高压下愈发凸显。

九月的一次月考,姜羡再次以微弱的优势领先沈哲,稳居年级第一。陈薇紧随其后。成绩榜上的名字序列仿佛成了保送争夺战的无声预告。

国庆假期,当大部分人短暂休整时,姜羡和陈薇却完全进入了备战的冲刺状态。她们交换了陈述材料的初稿,互相提出尖锐而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陈薇的材料逻辑极其严密,如同她本人一样,步步为营,无懈可击。而姜羡的材料则更显得视野开阔,融合了跨学科的思考,带着一种探索性的锋芒。

“你的金融编程部分,数据支撑可以更具体。”陈薇指出。

“你的未来规划部分,可以稍微增加一点对潜在风险的考量,显得更全面。”姜羡建议。

两人都认真记下对方的意见,没有丝毫芥蒂,只有对卓越的共同追求。

假期最后一天傍晚,姜羡终于完成了陈述材料的最终定稿。她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颈,走到窗边。

远处城市华灯初上,勾勒出繁华的轮廓。她想起衡课堂上讲过的那些关于资源流动、风险定价的知识,忽然觉得眼前这座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不停息运行的复杂金融系统。

而她自己,正站在一个关键节点的门前。

十月中旬的答辩,将是她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她深吸一口微凉的空气,感受着心脏有力而期待的跳动。

【各项技能熟练度稳固提升,知识融合应用能力达到新高度。综合素养评定:优秀。】系统面板上,数据悄然更新。

姜羡转身回到书桌前,目光落在那份凝聚了她无数心血的陈述稿上。

箭已上弦,只待引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