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北的春天来得迅猛,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校园里的草木便迫不及待地抽出新绿,连空气都带着湿润的泥土和青草气息。紧绷了一小段时间的神经,似乎也随着这盎然的春意稍稍松弛下来。

姜羡并没有立刻回复金石资本的实习邀请,她需要时间权衡,也本能地觉得,这个春天,她应该留出一些空间给学业和……生活。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专题研讨课进入了小组课题阶段。姜羡所在的小组,除了她,还有一位沉默寡言但编程能力极强的计算机系学长,和一位对商业模式分析很有自己想法的同院同学。他们选择的课题方向是“AI赋能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

几次小组讨论都在图书馆的研讨间进行。

起初,计算机系的学长有些拘谨,话不多,但当姜羡精准地提出几个需要数据建模支持的关键点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甚至主动分享了几个他之前做过的相关算法模型。

那位同院同学则在商业模式落地上提出了不少尖锐的问题,三人时有争论,但思维碰撞之下,报告的逻辑反而愈发清晰。

“姜羡,你这个切入点找得太准了,一下就抓住了核心矛盾。”一次讨论结束后,同院同学忍不住赞叹。

“是大家一起讨论的结果。”姜羡笑着收拾东西,感受着这种纯粹为了一个学术目标共同努力的充实感。这让她暂时抛开了“云瞻资本”的烦扰,回归到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

宿舍里的氛围也随着季节变得活络。黎晴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小盆多肉,宝贝似的放在窗台上,每天都要念叨几句“你要乖乖长大”;林菱则开始规律地去体育馆游泳,说是要“为革命保护身体”,偶尔会拉着姜羡一起夜跑;就连秦悦,似乎也比之前更常在宿舍停留,有时会默不作声地听她们闲聊,偶尔插一句,往往一针见血,引得黎晴大呼“精辟”。

周五晚上,黎晴嚷嚷着要改善伙食,怂恿大家一起去学校后门新开的一家云南菜馆“探店”。四个人难得地一起出了门。

餐馆不大,但装修得很有特色,空气中弥漫着酸辣鲜香的诱人味道。点了一份汽锅鸡、一份香茅草烤鱼、一份黑三剁炒饭,还要了特色的泡鲁达。

等待上菜的时候,黎晴兴奋地分享着她最近追的综艺和八卦,林菱微笑着补充一些背景知识,秦悦则慢条斯理地烫洗着餐具,偶尔毒舌点评一句,惹得黎晴哇哇大叫。

姜羡看着眼前叽叽喳喳的室友,听着她们讨论着与自己平行时空里的烦恼和快乐——选课、老师、社团活动、隔壁班的帅哥……她安静地听着,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了笑意。

这种烟火气,这种属于普通大学生的琐碎日常,对她而言,是一种珍贵的放松和充电。

“羡羡,你最近好像没那么忙了?”黎晴突然把话题引到她身上,“之前看你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

“嗯,之前那个项目告一段落,现在主要是上课和做小组课题。”姜羡含糊地解释,夹了一块鲜嫩的汽锅鸡肉放进嘴里。

“那就好!”黎晴满足地喝了一大口泡鲁达,“你说咱们宿舍,是不是该组织一次春游了?听说西山那边的桃花开得正好!”

这个提议得到了林菱的积极响应,连秦悦都抬眼看了看窗外明媚的春光,没有反对。

“好啊。”姜羡也点头答应。她确实需要这样纯粹的、属于青春的活动。

这顿晚饭吃得很尽兴。回宿舍的路上,月光清朗,微风拂面。四个女孩并肩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影子被路灯拉得长长。黎晴还在兴致勃勃地规划着春游的细节,要带什么零食,穿什么衣服……

姜羡走在她们中间,感受着这份简单而真实的快乐。她知道,远方的商业战场依旧暗流涌动,“幻月”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方舟”的威胁并未解除。但此刻,这些都被暂时搁置在心海的角落。

她需要这些朋友,需要这些看似无用的日常,需要这片校园提供的宁静港湾。它们是她高速运转大脑的润滑剂,是她保持内心平衡的压舱石。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牧恒发来的简短信息,汇报了“幻月”团队在功耗优化上取得的一个微小进展,以及“迅捷”与那家云服务商签约的确认消息。

姜羡看了一眼,平静地回复:“收到。按计划推进。”

然后,她收起手机,继续听着黎晴关于“桃花树下哪种便当拍照最好看”的热烈讨论。

春风沉醉的夜晚,属于少女们的闲聊和规划,比任何商业情报都更能抚慰人心。她深知,只有守护好这片“日常”,她才能更有力量地去面对那些“非常”。